賈文捷
(浙江金融職業學院國際商務系,浙江 杭州310018)
基于高職英語分層教學的詞匯教學研究
賈文捷
(浙江金融職業學院國際商務系,浙江 杭州310018)
詞匯作為英語學習的重要基石,影響著英語語言使用的效果。本文為通過詞匯的記憶、詞匯的理解和詞匯的使用三個方面解析詞匯的構造和記憶方法,并探討了詞匯的學習技巧在實際運用中的可行性。
詞匯的記憶;詞匯的理解;詞匯的使用
Words as the fundamental part of English learning,influence the results of leaning to a certain extent.The paper analyzed the structure and memorizing methods of words through three aspects(memorizing of words,understanding of words and usage of words),and discussed feasibility of the learning skills.
詞匯學習作為必要且重要的一環,與英語學習各方面息息相關。無論聽力、閱讀、寫作或口語都需要扎實的詞匯基礎作鋪墊。[1]正如Wilkins(1976)指出,沒有語法就不能較好的進行表達,而沒有詞匯則無法進行表達。所以詞匯在第二語言習得的過程中作為關鍵的一環,應被給予較高的重視。但是,對于把英語作為第二語言進行學習且缺乏語言環境的高職學生而言,最困難的事情就是記憶詞匯,通常暫時記住了,過段時間又遺忘了。而由于高職生源的復雜性,學生的英語基礎參次不齊,基礎薄弱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習慣性的死記硬背,基礎較好的學生由于缺乏語言環境,無法有效地將自身的認知結構得以轉換和發展,從而導致對英語學習功利性較強,或產生畏難情緒視英語學習為一種負擔,以致半途而廢。因此結合高職教育的核心“實用”二字,英語詞匯學習應注重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使學生能夠達到基本的日常口語對話、書面交流等目標。達成這一目標的基石就是詞匯,詞匯量的多少關系到表達的完整性,詞匯的使用則會對表述的準確性產生重要影響。本文將針對如何培養學生對詞匯的構成、詞匯的理解以及詞匯的運用進行闡述,幫助學生從構詞法的角度解決詞匯記憶的問題;從詞義的關系理解單詞本身所包含的意義以及在特定語境下的上下義關系從而更好的使用詞匯并發展學生的英語語言使用能力。
[2]弓泉淼(2011)認為,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正確記憶詞匯可有效地擴大詞匯量。所謂正確的記憶包括兩個方面,首先是對詞匯的“重復”,較常見的方式為反復背誦,但由于缺乏語言環境許多學生在反復背誦后通常只能維持短暫記憶,這樣的“重復”是無效且痛苦的。因此為了確保記憶效果,我們應采取有效“重復”的方式盡量讓自己在不同時間、不同場合進行“重復”。比如“McDonald”,多數學生都認識這個單詞,是因為這個詞的出現頻率較高(如電視廣告,食品包裝袋等),于是實現了通過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場合對這個單詞的重復記憶的條件。再比如“beautiful”,這個單詞由九個字母組成,但幾乎沒有學生在使用的時候出現拼寫錯誤,這是因為從小到大,大多數學生只要一提到“美麗的”就想到這個單詞,所以在重復的使用中實現了對這個單詞的有效記憶。此外為了更好地確保記憶效果,我們應遵循語言習得規律在學習過程中針對詞匯的構成進行系統地整理從而加速我們的記憶。這個加速的過程可以通過以下三種方式得以實現。
1.1 詞根、詞綴
英語單詞的詞根詞綴與漢字的偏旁部首一樣用于幫助構成詞匯的含義,通過偏旁部首我們可以猜測單詞的意思,并通過解構的方式增強我們對于英語單詞“見字識意”的能力。
如:
▲Private---(詞根priv-+后綴-ate)
“priv-”指“權利”,“-ate”在此處為形容詞后綴,表“私人的”→Private(私人的;私有的)
▲Deprive---(前綴De-+詞根priv-)
“de-”表“去除”,“priv-”指“權力”,去除權力 → Deprive(剝奪)
▲Privilege---(詞根prive-+i+詞根leg-)
“priv-”表“權力”,“i”可以聯想為單詞“I”(指“人”),“leg-”作詞根表“法律”,法律賦予人的權利→Privilege(特權)
以上這三個單詞都包含了同樣的詞根“priv-”,根據詞根我們可以對單詞的組成進行解構,從而推測其大致含義,并通過詞根詞綴在單詞聯想記憶中的整理和歸納有效的加速記憶。
1.2 同義詞、反義詞
在研究過程中,參與調查的4個班級(二個普高班和二個三校班)共210名學生根據所給的6個中文表達進行翻譯,以此觀察不同英語層次學生在單詞使用上的差異,測試結果發現超過96%的學生使用“important”表達“重要的”,使用 “beautiful”翻譯“美麗的”占87%,低于3%的學生在表達“我認為”時使用了“I believe”及“I consider”,使用“like”與“love”翻譯“喜歡”和“愛”的比率達到了100%,而超過87%的學生選擇用“opinion”表達“觀點”。從上述結果我們可以看出不同英語層次的學生的共性為詞匯量較少以及表達方式單一。而解決這些問題的途徑重在“聯想(association)”。
[5]王益民(1996)認為,聯想是詞匯學習的一個行之有效的辦法,利用英語的同反義詞的聯想可以幫助記憶單詞、擴大英語詞匯量。通過常見詞和普通詞所產生的聯想,我們就可以將與之相關的生僻詞聯系在一起,進行打包記憶。比如除了用“important”表示“重要的”,我們還可以聯想其他同義詞匯,例如 “crucial,vital,significant,prominent, substantial…”,這樣當我們需要表達“做…是重要的”,就可以采用“It is vital to do….”來代替常見的“It is important to do…”,從而達到表達多樣化的目的。
1.3 形似詞
在英語中形似詞形似義異,容易混淆。所以我們在記憶的過程中可以將拼寫相似以及讀音相近的單詞統一進行整理和歸納,通過比較找出異同從而達到有效記憶的目的(黃桂林,1998)[3]。
如:
▲Deprive和Derive
Deprive表“剝奪”
Derive:(前綴de-+詞根rive)
De-這個前綴有2個意思,“deprive”的前綴“de”表“去除”,而在“derive”一詞中前綴“de”表“向下”,詞根“rive”指“river”(河流)→Derive(來源于)
▲Taunt(嘲諷) Daunt(使氣餒) Jaunt(游覽)
Haunt(經常出沒于)Gaunt(荒涼的) Flaunt(炫耀)
以上這一組可以統稱為 “嬸嬸詞匯”,在所有單詞中都包含了“aunt”(嬸嬸,姨媽)這個部分。
▲Ingenious(新穎獨特的) Ingenuous(天真無邪的)
▲Jealous(嫉妒的) Zealous(熱情的)
▲Compliment(贊美) Complement(補充)
▲Avid(渴望的) Arid(干旱的) Acid(酸的)
從上述例子中可以發現許多單詞不僅拼寫方式相近,讀音也較為相似,所以在平時的學習中,如果能夠注意形似詞的整理,就能夠更好的區分單詞之間的差異,并確保詞匯的記憶效果。
我認為詞匯的學習除了從形態上讀音上進行區分和歸納外,更應該從本質上了解詞匯的形成規律,以便更好地理解詞匯的構造和功能。具體歸納為以下三種原則:
2.1 動詞第一原則
即動詞為所有單詞中最重要的詞性。動詞表示了兩個或多個義群的關系,如果不明白句子中動詞的含義,那么將直接影響對于整個語義的理解。
如:小明打小王。(Xiao Ming beats Xiao Wang)
如果不知道動詞“beat”的含義,就無法理解上述句子的人物關系。如果知道動詞意為“打”,就算不知道Xiao Ming和Xiao Wang的身份,也可以通過首字母大寫的單詞來推斷這兩個詞的詞性為名詞,那么上述句子的語意仍舊清晰。所以在英語各類詞性中,應注重動詞的積累,不僅因為它們在幫助理解語義中的重要性,更因為大多數名詞和形容詞的原型都來源于動詞,所以在理解詞匯時,首先要遵循動詞第一原則。
2.2 詞匯如水原則
2.2.1 原義與引申義之間存在邏輯關系
水既是無形的,又是有形的。當把水盛到容器中時,水就有了形狀。而詞匯的性質與水相同,只有將詞匯放在上下文語境當中詞匯才有含義,確切的說是有且只有一個含義。
例(1):Dirty---骯臟
We went out on a dirty night.
上述句子如果使用“dirty”的原義,那么就變成了 “我們在一個骯臟的夜晚出去”。然而此處的“on a dirty night”應該理解為“在一個天氣惡劣的夜晚”,在這個語境當中“dirty”由骯臟的本義引伸為天氣的惡劣,比如打雷下雨的天氣就可以用“dirty”來形容。
例(2):Finger---手指
I finger through the book.
在這個語境中,“finger”作為動詞,不應沿用其作為名詞的本義“手指”,而應結合語境將“finger through”組合在一起,由此推測出此處的動詞詞組含義為“翻閱”。在這個句子中,“finger”由原來的名詞變成了動詞,其動詞含義由名詞含義“手指”引伸而來。
由以上的例子,我們可以總結出詞匯如水的第一種情況,即詞匯的原義與其引伸義之間有邏輯關系。再比如“rapid”這個單詞作形容詞表示“迅速的”,作名詞則表示“急流”,即迅速流動的水流,也是由其原義“迅速的”引伸而來。
2.2.2 原義與引申義之間無邏輯關系
例如“minute”這個單詞,當它作名詞的時候表示“分鐘”,作形容詞則表示“微小的”,但是“分鐘”與“微小的”這兩個含義之間并不存在邏輯關系,所以屬于詞匯如水的第二種情況,即詞匯的原義與其引伸義之間沒有邏輯關系,此時不同含義的共性要通過詞匯結構反映,即通過詞根詞綴對單詞進行分析從而理解含義的由來。 比如“Convention”這個單詞有兩個意思,一個指“集會,聚會”,另一個表示“傳統習俗”。在這個單詞中,前綴“con-”表“共同”,詞根“vent”表“來臨”,“共同來到到某地”引出了該單詞的第一層含義 “集會聚會”,而“共同來到某地”的這一行為方式則表達了“傳統習俗”這一引申含義。再如“Adopt”這個單詞原義表“采納”,引申義指“收養”,從單詞構成上可以發現前綴“ad-”表“傾向于”,而詞根“opt”表“選擇”,而“收養”和“采納”都是一種“有傾向性的選擇”。通過這種方式我們可以對詞匯的構成進一步解析,了解它的形成方式進而幫助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更好地理解上下文語義并借由語境加深對詞匯的記憶。
2.2.3 同義替換原則
陸殿楊(1964)認為,重復在語言中必不可少,但是過度重復容易使語言顯得簡單乏味,所以在使用的過程中我們應盡量避免不必要的重復。[4]英語的使用習慣相較中文更傾向于用不同的單詞表達同一層含義,比如中文表述上,中國人習慣多遍重復,如“好好好”、“是的是的”、“你好你好”,而英語通常只說一遍“yes”或者“hi”。中文表抱歉,會說“對不起對不起”,而英語只說“sorry”,不會重復多遍。再比如中文喜歡用排比,“我們要加強…,加強…,加強…”,英語也可以說“We should improve… We should improve…We should improve… ”,但這種重復的表達顯得單一乏味,這是因為英語是一種不喜歡重復的語言。
如:杭州好啊,山好,水好,人好,吃得好。
如果這個句子中的5個“好”都用“good”進行翻譯,那么就失去了英語本身的美感,所以在表達上可以根據語義了解不同“好”的含義從而使表達更符合英語語用習慣。
如:Hangzhou is wonderful,mountains are green,water is clean, people are nice and foods are tasty.
句中的五個“好”根據上下文語境有著不同的含義,在表述的時候應注重體現其深層意義:
(1) 城市 “美麗” 或 “棒” 為好: 可以使用諸如“wonderful”,“beautiful”,“great”等詞匯進行描述。
(2)山“青”為好:此處使用顏色“Green”突出山之好。
(3)水“秀”為好:“秀”指清澈優美,此處采用“clean”描述水之好。
(4)人“友善”為好:此處可使用“nice”或“friendly”體現人之好。
(5)食物“美味”為好:“tasty”或“yummy”可以用于展現食物之好。
根據高職大學英語教學的實用原則,英語學習的目的為實現日常溝通和交流,而表述是否準確及恰當則是衡量溝通效果的標準。因此在學習的過程中還應注重對語言使用的模仿,而非自以為是的“創造語言”,形成所謂的“Chinglish”。“Chinglish”做為漢語和英語的混合產物,并不符合英語的語法表達習慣且帶有典型的漢語思維方式,學習者通常在表達前習慣性地用中文作為提綱,然后逐字逐句地進行機械翻譯,因此漢語痕跡明顯,而無法被以英語為母語的使用者所接受。
參與此次研究的210名學生根據教師所給的三個詞組(深刻的變化、嚴重的后果、流行的觀點)進行翻譯,100%的學生將“深刻變化”譯為 “deep change”,高達98%的學生將 “嚴重的后果”譯為“serious results”,使用“popular idea”翻譯“流行觀點”的比率則高達99%。以上這些表達方式都是基于漢語思維而產生的中式英語表達。而“深刻的變化”在英語中作為一個固定搭配,“深刻”用的是“profound”一詞,因此“深刻的變化”應譯為 “profound change”;而“嚴重后果”在各類閱讀文章中使用的是“grave consequences”這個固定搭配,所以當接觸到此類正確且地道的表達方式時,就應該把它們記錄下來,而不憑借漢語思維,按照漢字組合的形式隨意地將意思對等的單詞拼湊在一起。因此對正確的表達、地道的表述進行及時積累是避免“創造語言”的有效途徑。
詞匯作為語言的三大要素之一,是構成英語知識的基石。詞匯量的多少和詞匯使用的熟練與否直接影響著語言表達的準確性。通過以上三種方式,不僅可以有效地激發不同英語基礎學生地思維,培養其理解以及運用詞匯的能力,同時也能夠達到有效記憶的目的。
[1]D.A.Wilkins.Linguis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M].Cambridge:MIT Press,1972.
[2]弓泉淼.英語詞匯的理解與記憶[J].科技資訊,2011(20):200-200
[3]黃桂林.英語形似詞辨異 [J].河北示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1998(4):365-366.
[4]陸殿楊.英語前置詞重復、不重復的情況及譯法[J].外語教學與研究,1964(2):8-11
[5]王益民.利用反義詞聯想在英語學習中的重要作用[J].語言教育,1996(7).
[責任編輯:張濤]
賈文捷(1985—),女,浙江杭州人,碩士,浙江金融職業學院國際商務系,講師,研究方向為外語教學及語用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