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剛
摘 要:隨著改革開放進程的加快,我國基層民主政治方面取得了很大的發展,但與此同時,農村各種利益矛盾也層出不窮,如當前我國農村基層民主選舉中存在的問題,嚴重地影響和制約著農村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如何盡快解決好這一問題,進一步推動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促進農村政治、經濟、社會、生態和文化的協調發展,已成為今后一段時期內深化我國農村社會改革的首要任務之一。
關鍵詞:農村基層;民主選舉;規范
十八大報告中指出“要堅定不移的推進政治體制改革,走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一切以民主建設為主,全面貫徹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不能缺少民主政治建設的內容。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是中國發展民主政治的基礎。從20世紀70年代起,中國啟動了政治體制改革,廣大農村以貫徹執行《中國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和《關于加強和改進村民委員會選舉工作的通知》,實行村民自治為突破口,掀開了中國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新的篇章,有力地促進了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同時,隨著中國農村政治經濟文化環境的持續變化,民主選舉中也遇到了一些問題。
一、選舉中存在的問題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鮮明特點的農村經濟改革,引發了農村社會政治領域的重大變革,其中最為引人注目的實踐活動就是村民自治制度的廣泛實施。村民自治的基本內容包括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四個方面。民主選舉是指由村民直接選舉產生作為自治機構的村民委員會。從理論上講,民主選舉作為一項制度安排,作為實現村民自治的前提條件,操作應該是規范的,過程應該是理性的,結果也應該是充分體現民意的。民主始于選舉,但由于我國農村社會法理型的匱乏和公共權力意識淡薄,在村民委員會選舉過程中,出現了下列問題,嚴重影響了村民自治實踐的健康發展。
(一)家族勢力介入村民委員會選舉,造成基層公共權力“部分流失”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國農村經濟的發展,部分農民在溫飽問題解決的情況下,開始把手里面的“閑錢”用于撰寫家譜,修祖墳等活動,從而使家族觀念死灰復燃,家族勢力也隨之在農村社會的各種利益紛爭中登臺亮相發揮作用。在村民委員會的選舉過程中,一些鄉村大家族為謀取特殊利益,常常借本家族同宗選民眾多的優勢,合謀推選本家族的人進入村委會,進而借助家族勢力,影響村委會的決策和管理。
(二)鄉村邪惡勢力染指村委會選舉,導致村級公共權力的“部分扭曲”
隨著城鄉交流的日益增多,大眾傳媒的傳入,中國鄉村親和、淳樸、友善的世俗民風開始受到沖擊。部分進城打工的農民,由于自身文化素質低下,進城后沒有學到城市市民文明進取、守法自律的好品質,而把城市社會中長期存在的偷竊、賭博、欺行霸市、敲詐勒索等不良風氣帶回了農村。這類人在村間一旦聚集起來,就形成了鄉村社會中的“另類人群”。這群人好吃懶做,通常在鄉間做出些偷雞摸狗、打架斗毆、聚眾爛賭等危害鄉里的惡行,久而久之,便形成了鄉村中的邪惡勢力。在村民委員會選舉過程中,這些鄉村“痞子”常常被一些競選村委班子的人收買利用,一是借助他們的“霸道”威脅選民、強拉選票;二是借助他們的“淫威”擾亂選舉過程,以便亂中獲取利益;三是鼓動他們在選舉期間制造事端,嫁禍于其他競爭對手。如此種種,甚至在有些村委會選舉中,出現了鄉村惡霸入選村委班子成員的情形。
(三)鄉鎮政府對村委會民主選舉進行干預,造成“民主失真”
鄉鎮是我國目前最低一級的行政機關,村委會是基層群眾自治組織,不是國家政權組織,不是一級政府,不是政府的派出機關,二者之間不是上下級關系。但在村治實踐進程中,有的鄉鎮政府仍把村委會當作自己的直接下屬行政組織,沿用傳統的領導方法進行指揮和管理,干預村委會的選舉。一種情況是鄉鎮政府利用行政命令方式決定村委班子候選人,使村民的民主選舉成為一種“應勢”的虛假形式;另一種情況是對經村民民主選舉產生的村干部隨意調動、任免,使民主選舉的結果走形變樣;再一種情況是對村民民主選舉過程不放心,采取派干部坐陣等手段加以監控,干擾了選舉過程中的民意體現。
二、有效提升我國農村基層民主選舉的規范建議
(一)通過完善選舉制度、法制宣傳、思想教育和文化提升等途徑,盡快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質和政治素質
制度是維系社會實現持久管理的框架,要保證村民委員會選舉制度的先進性,就需要不斷創新。對村委會選舉質量的界定,分析影響選舉質量因素,鄉村家族勢力介入村民自治機構的選舉,意味著農村公共權力在“回歸民間”過程中存在著“部分流失”的危險。這種結局非但不利于村民自治實踐的健康發展,甚至還會因鄉村不同家族勢力之間的爭權奪利引發惡性治安事件,動搖農村的社會穩定。因而,必須通過創新完善選舉制度、法制宣傳、思想教育以及文化提升等手段,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質和政治素質,逐步培育和提高廣大農民的公民意識和自主意識,加強監督,逐步消除家族勢力在村委會選舉中的不良影響。與此同時,還須切實加強農村的精神文明建設,引導農民從撰寫家譜、修祖墳等活動中走出來,從而切斷家族凝聚勢力的各種途徑。
(二)倡導系統觀念、綜合治理等先進理念,及時打擊和遏制鄉村邪惡勢力,積極推動農村民主政治建設步入良性發展的軌道
鄉村邪惡勢力影響村治機構的選舉,一方面,大大影響了村民對村治機構的認可度,造成干群關系的疏遠和緊張;另一方面,直接造成了村治權力的“部分扭曲”,制約著村民自治制度法理性功能的正常實現。鄉村邪惡勢力影響村委會選舉問題的存在說明,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不是“單頭挺進”的簡單工程,而是一項復雜多變的任務。在村民自治的活動中,我們要倡導系統觀念、綜合治理等先進理念,提高村民們的維權意識,引導大家通過法律行為,及時打擊和遏制鄉村邪惡勢力的存在,有利于農村社會的穩定和推動農村民主政治建設走向良性發展的軌道。
(三)厘清鄉鎮政府和村委會間的關系,提高基層干部隊伍綜合素質,認真貫徹《中國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的精神
從法治角度講,鄉鎮政府干預村委會選舉的行為是違法的,因此,厘清鄉鎮政府和村委會的關系,界定好各自的職責,各司其職,鄉鎮政府堅決不干預屬于村民自治范圍內的事項。
毛澤東同志說過:“當正確的政策方針制定之后,干部是決定因素。”人作為管理主體,要保證村民參與選舉的公開、公平和公正,選拔出理想的干部對農村實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務很重要。事實表明,制約農村民主的主要因素是農村干部的素質問題。提高基層干部的綜合素質,對他們進行專業化的培訓,讓他們改變傳統的專制觀念,認識自身不足,及時主動的學習政務知識和了解政治知識,為基層民主政治建設奠定基礎。以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為重點,認真貫徹執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八項規定,堅持群眾路線,樹立為人民服務的理念。同時,認真執行《中國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的精神,做好指導、支持工作而不進行干預。
三、結語
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我們在構建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背景下,從中央到地方均已形成了能否實現小康關鍵在農村、難點在農民的共識。促成農村經濟高速度、高水平、高質量地的發展,已構成我國在2020年能否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目標的先決條件。因而,如何進一步從組織上、制度上提供好保障,是近段時期內中國政治改革的重點。
參考文獻:
[1]韋留柱,王衛防,楊振.新農村建設背景下我國農民法律意識培養的困境與消解[J].商業時代,2011,24:95-96.
[2]《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1998年n月4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通過).
[3]張光、JenniferR. Wilking、于淼:中國農民的公平觀念:基于村委會選舉調查的實證研究.社會學研究,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