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引繩
(陜西省洛南縣石坡中學 陜西 洛南 726104)
摘 要:中學生物新課程尊重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但部分教師在上課或教學設計中反映出對三維目標的認識膚淺,重視程度嚴重不足,對新課程的理解仍然停留在感性認識層面。本文對生物學新課程三維目標形成的背景、內涵和設計時的注意事項進行探討,以期為中學生物教學和教學設計提供指導意義。
關鍵詞:教學目標;生物;新課程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4-157-01
課程目標是按照國家的教育方針,依據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通過完成規定的教育任務和學科內容,使學生達到培養的目標。它是課程編制、課程實施和課程評價的準則和指南,是教育宏觀目標。課程目標支配著教學的全過程,并規定教與學的方向,所以宏觀目標在課堂教學上體現為教學目標,即三維目標。中學生物新課程尊重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但部分教師在上課或教學設計中反映出對三維目標的認識膚淺,重視的程度嚴重不足,對新課程的理解仍然停留在感性認識層面。因此,下面對生物學新課程的三維目標形成的背景、內涵和設計時的注意事項進行探討,以期為中學生物學教學和教學設計提供指導意義。
一、三維目標形成的背景
生物課程目標隨著社會的發展、科學的進步而不斷變化,所以教學目標也隨之變化。教育改革要全面推行素質教育,以提高國民素質為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造就我國21世紀的一代新人,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在第八次課程改革的實驗階段,2003年頒布的生物課程標準將目標分為知識、能力和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領域。隨后又提出了新的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學目標應該是動態的,而不是靜止不動的,即提出一些目標能夠滿足學生的立即需要,一些目標則是隨著教學情況的改變而改變。經過教學過程、評價體系的經歷后,對以前的目標重新審視,進一步完善,直至能夠“面向全體學生”。
二、新課程下三維目標的內涵
1、高中生物課程目標與三維目標的關系
高中階段的生物課程目標是:學生通過高中生物課程的學習,獲得生物科學和技術的基礎知識,了解并關注這些知識在生活、生產和社會發展中的應用;提高對科學和探索未知的興趣;養成良好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樹立創新意識,增強愛國主義情感和社會責任感;認識科學的本質,理解科學、技術、社會的相互關系,以及人與自然的相互關系,逐步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和價值觀等。與高中生物教學關系最密切的是認知領域、情感領域和動作技能領域。
2、生物教學目標與三維目標的達成
對于三維目標,在日常的教學或教學設計中,不少教師面臨著難以取舍的困惑。實際上,我們應該在具體操作中注意讓學生能學懂、學會、能應用,讓學生做中學、學中做、后反思。知識技能中的技能側重于顯性的能力,如學會顯微鏡的操作方法;過程與方法中的能力更強調于隱形的能力,如思維能力、動手操作能力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注重于學生人格的培養。知識是三維目標達成的基礎,是實現能力培養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提升的知識載體;能力培養和方法指導是三維目標的關鍵;新課程改革,在課堂講解生物學科知識的同時,更要把重點放在培養和提升學生能力方面。
三、設計三維目標的注意點
1、要堅持集體備課
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要讓教師既使用教材,又要凌駕于教材之上。部分生物教師不理解制訂教學目標的重要意義,他們注重的僅僅是“教教材”,認為講完規定的教材內容就是完成了教學任務,就達到了教學目標。實際上不同學歷、不同年齡、不同背景的教師對教學目標的理解和把握可能有所偏差。集體備課則可以減少這種偏差。在新課改的理念中,要充分挖掘怎樣“用教材教”,分析學生的“興趣”,發揮“頭腦風暴法”的優勢,取長補短,最終設計出最優化的教學目標,取得最滿意的教學效果。
2、在實際教學中體現三維目標
在新課改下,教學目標的設計要體現“三為主”的教育理念,即“以學生為主導,以教師為主導,以訓練為主線”。目前,高中生物的課堂教學模式存在著諸多與新課程概念不相適應的問題。突出表現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為學生創設自主探究的課堂氛圍的意識不強,學生的自主探究的量不足、質不高,學生的課業負擔和心理壓力過重。教學重視的還是教師的教,而忽視了學生的學,知識與方法沒有并重,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受到壓抑,得不到發展。因此,在教學改革中必須引導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目標,保護和發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加強師生雙邊活動和學生相互間的交流、探討、爭論等,發展其個性特長,推動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保持不懈的探索毅力,使之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較高的智能素質和創新精神,為學生的可持續學習打好基礎。
四、注重學生在教學目標實施過程中的主體作用
課堂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課堂實施素質教育就是要打破以教師、課堂、書本為中心,以講授灌輸為主線的教學套路,構建以學生主動參與、探究創新為主線的教學方法。
“學為主”,就是確立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使學生成為教學過程的能動參與者。教師的教學是以學生為對象,以適應學生的身心進一步發展為目的。學生的學是不能被教師的教所取代的活動,學生的主體地位不容忽視?!皩檩o”,就是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運用多種手段和方法,開啟學生積極的思維之門,有效引導學生學會學習?!肮步ㄓ行дn堂”,就是將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有效結合在一起,共同促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