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艷萍
(吉林省白城市通榆縣團結學校 吉林 白城 137000)
摘 要:作為教師,我們有義務,有責任培養學生從小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在快樂的閱讀中享受生活,在生活中享受閱讀。
關鍵詞:小學;閱讀習慣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4-161-01
一個好習慣,能造就一個人,一個壞習慣,可以毀掉一個人。素質教育強調形成受教育者適應社會生存和發展的穩定的基本條件 。 好習慣不會憑空形成,要反復訓練 。 課程標準要求訓練學生聽說讀寫與堅持自學五個方面的習慣,其中以閱讀的習慣訓練難度大,費時多。閱讀的習慣包括“默讀習慣”、“讀書看報的習慣”、“課文要仔仔細細讀”的習慣和圈點批注、積累閱讀材料的習慣 。“仔仔細細地讀”究竟要仔細到什么程度?我以為至少應具有猜想,求異思辯等多種習慣,才可能達到這“仔仔細細”的境界。這些是學生必有的閱讀習慣,教師應結合閱讀教學反復訓練。下面我就從六個方面談。
一、預測猜想的習慣
這是一種看到文題后,對文章內容、形式進行預測猜想的習慣。 懸思猜讀的作法是“猜一讀一比”。 既先“猜”,拿到一篇文章,不忙著翻看內容,而是閉目靜思,設想該文由自己寫會如何選材剪裁,如何設計“文路”采用哪些手法;再“讀”,然后帶著讀前的懸思猜想,細讀全文,整體把握;后“閉”,拿原來的猜想與原文對照,哪些地方不謀而合,哪些地方相左,哪些地方自己不得其解。 對“不謀而合”處,稍作瀏覽即可,對“意見相左”處,探求正誤,找到原因;對“不得其解”處,要舍得下工夫 。學生養成這種猜讀習慣,就能克服那種蜻蜓點水,不求甚解的讀書毛病,所讀詩文,不僅能成為一面鏡子,照出自己的思想觀點,思維方法等方面的差距,而且能拓寬自己的思路,大大提高學習效率。
二、設疑自答的習慣
這是一種在閱讀時對書之中所寫的人、事、理等勤于思索,,堅持“質疑—破疑—再質疑—再破疑”的習慣 。讀一本書或一篇文章,先大概翻閱一下書的內容,再循是而談,提出“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結果如何”或“寫什么”“怎么寫”“為什么這樣寫”等問題。細讀全書,邊問邊讀、邊讀邊答 。學生養成了設疑自答的習慣,閱讀中,就必能有所悟所得 。培養學生設疑自答的習慣,既可在教學這類課文時進行,也可在教其他高年級類文言文時進行,學這類文言文要先讓學生邊讀文章邊看注釋,結合文前提示、文后練習,設疑研讀,自求其解,再由教師點拔歸納,在引導學生自讀課文時,教師更應幫他們設疑激思。
三、對比辨析的習慣
這是一種對兩個或兩類事物進行相異比較,某一結論的習慣,根據心理學的原理,凡是經過比較同中求異,異中求同的事物,便記憶深刻,養成對比辨析的習慣,閱讀中對文章的取材角度、寫作方法、語言風格及知識體系方面自學對照、比較、有助于理解、記憶書文的內容,還有助于博采眾長,明辨優劣,開拓視野 。如課外閱讀《三國演義》時,對《楊修之死》讓學生對楊修和曾操兩人的性格加以對照,又如在閱讀完此文后,讓學生對該文章從文體上加以對比,四篇文章同是寫橋,而文體有別,寫作的目的不同,通過比較,就能很好的掌擔記敘、說明、議論的不同表達式及這三種文體的區別 。
四、歸類編碼的習慣
這是一種將閱讀所得信息納入自己頭腦得知識體系或將新舊信息調推結合,編碼記憶的習慣 。支離破碎的知識充滿腦海,合造成思維錮化,只有將所學的東西及時整理,使新舊知識成為關鍵,才能:在遇到類似問題上舉一反三,促進智力發展 。 因此學生必須具有歸類編碼的習慣。培養成這種習慣,無論在復習課和平時教學中都要堅持,閱讀教學中,同一類型的文章可講其似, 課下會讓學生自學 。借此可培養學生同型歸類的習慣,平時還可以讓學生用列表法、圖解法等對所學知識歸類記憶 。
五、聯想拓展的習慣
這是一種由一個信息聯想到另一個或多個信息,并使他們由此及彼;讓學生共同來學習。培養這種習慣的學生,學習時能由此一通百通 。相反,無這種習慣的學生,學一而不知其二,以至思維阻塞反應遲鈍 。 因此,教師在閱讀教學時,要堅持復舊導新,縱橫聯系。
六、遷移創新的習慣
這是一種將所學知識、技能自覺運用到新情景中,解決新問題的習慣,教師應鼓勵學生,在課內把學習基本課文掌握的方法運用到自讀課文閱讀上來,把閱讀課學到的觀點、材料、語匯、表現手法移用到作用中來,在課外,把課內學的知識用到編墻報、出校刊、作演講、寫書評中來,回家后,把在學校學的語文能力用到社會實踐中來,如為人擬電報、寫書信、作記錄等。 使學生在不斷的應用中,養成遷移知識、技能的習慣。學生養成以上習慣,就能學有所悟,展卷自得。
七、內外結合,拓展空間
葉圣陶老先生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課本內數量有限的文章只能舉其一,只有課外閱讀拓寬知識面才能反其三,才能在應用中化方法為能力,使閱讀能力越來越強。因此,學生每學一篇課文,只要有相關的資料,我都會向學生介紹與這篇課文有相關內容的課外書,讓學生去閱讀,并指導學生怎樣讀。
閱讀是一項長期的、日積月累的、潛移默化的精神活動。它影響著孩子們個人素質中最基本的、最核心的部分——價值觀、審美觀、道德觀和人生觀。良好的閱讀習慣,是一個人終生的寶貴財富,也是他終身學習的堅實基礎。在此,作為教師,我們有義務,有責任培養學生從小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在快樂的閱讀中享受生活,在生活中享受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