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澤美
(重慶市秀山高級中學 重慶 秀山 409900)
摘 要:看似柔弱的宋朝審時度勢,采取符合經濟發展規律的經濟政策,進而造就了繁榮的宋朝。
關鍵詞:繁榮;原因;策略;措施;影響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4-280-01
“柔弱”、“積貧積弱”、“孱弱”在很多人看來幾乎就是宋朝的代名詞。當然,我們從傳統的正史視角看的確如此。
北宋中期以來,這個王朝就面臨著一系列的危機:一是政治危機;二是邊疆危機;三是財政危機。這三大危機嚴重的威脅著北宋的安危。以至于宋神宗不得不啟用王安石變法。雖然取得了一些成就,最終在反動派的打擊之下新法被廢止。危機依然沒有完全解除。
換個角度看呢,積貧積弱的宋朝前后卻延續了300多年。與其他王朝存在的時間相差無幾。其他王朝的滅亡大多和農民起義直接相關,宋朝的滅亡主要在與少數民族的進攻,而非農民起義。究其根源,在于宋朝經濟特別是商品經濟十分繁榮。以至于有些學者認為中國資本主義經濟萌芽應開始于宋朝。為何宋朝的商品經濟如此繁榮呢?
我們先用數據看看宋朝的財政收入。北宋中期前后年均財政收入一般在8000-9000萬貫,最高財政收入達到1600萬貫。即便是后來偏安東南的南宋,財政收入也可達到1000萬貫。如此巨額的財政收入足以證明宋朝經濟的繁榮。對于這個問題可以從如下方面分析原因。
一是生產力的發展。在農業方面,先進的生產工具得到普及改進和發明。曲轅犁更加廣泛的使用,同時還出現了踏犁、鐵搭、秧馬等工具。極大的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大量的農業勞動力得以解放出來。宋朝大量興修水利,特別是王安石變法期間,成果卓著,精耕細作的耕作方式進一步完善,許多荒地被開墾出來,增加了糧食產量。在手工業方面,紡織、造船、制瓷等技術、工藝和規模都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從而為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對外貿易提供了物質條件。
二是靈活的、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經濟政策。
在農業方面推行不抑兼并的政策。一方面自唐朝以來,實行“不以人丁為本,唯以財產為宗”的賦稅政策,至少從法律上減輕了無地或少地的農民的負擔。雖然土地兼并嚴重,但與之相適應的是租佃制的進一步發展,形成了較為穩定的租佃關系。一方面提高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和自主性,另一方面土地得到了較為充分的利用,不至于因為缺乏必要的生產資料而導致土地荒蕪,也為手工業,商業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
在商業工業方面,一是政府放松了對商業的控制。商業的發展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這種變化帶來的是市場自由化程度大大提高。商品經濟的發展遵循著經濟發展的基本規律。服務性的商業機構如柜坊,氐店發展起來,還出現了便于流通的紙幣“交子”。
另一方面宋朝對外推行積極的貿易政策。與遼西夏簽訂看似屈辱的盟約之后,宋遼,宋夏之間的榷場貿易發展起來。從而為宋朝提供了大量的財政收入,這種頻繁的與少數民族之間的和平貿易不僅維護的邊疆的穩定,也推動了宋朝商業的發展。而這只是宋朝貿易的一小部分。更大部分貿易則是來自于遠洋貿易。宋朝海上貿易十分發達。一方面政府鼓勵中外商人貿易的往來,另一方面政府強化規范對外貿易,設置了專門的機構進行管理。這樣中國大宗的絲織品、瓷器、茶葉、藥材等深受海外市場的歡迎。這種海外貿易不僅給宋朝帶來豐厚的財政收入,更是有力的推動著宋朝農業手工業商業的發達與繁榮。
在政治制度方面,宋朝統治者采取了一些列政策強化了中央集權經濟上設轉運使,將地方財政收入的大部分收歸中央,軍事上實行更戍法,并推行將兵分離,重文輕武,饑荒之年推行養兵政策。行政上中央分割相權,地方上知州通判相互牽制等一系列措施,加強了中央集權,削弱了地方分裂割據的物質基礎。維持了社會的穩定,為經濟的發展創造了和平的環境。
下面我們要重點探討下宋朝的民族政策對宋朝經濟的影響。《澶淵之盟》的確是一種恥辱,稱臣,輸送歲幣。我們真丟掉那“絹20萬,銀10萬”了么?別忘了自《澶淵之盟》以后,宋遼邊境開始設立“榷場”,互通有無了。宋朝憑借其強大的生產能力,將大量“質優價廉”的產品(如絲綢,瓷器,茶葉及手工藝品等),統統輸往遼國。每年通過這種途徑宋朝得到的“出超”有多少?政府從生產和流通領域征收的稅賦又有多少?能頂得上多少個“歲幣”了?這筆帳有沒有人算?現代的國際貿易中,對那些“入超”過多的國家國際上還給“貿易補償”呢?將“歲幣”看成是宋人給遼國的“貿易0補償款”,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就算宋人在軍事上真的打不過遼人,但是他們在經濟上卻做到了這一點。宋人通過貿易的手段,利用順差的方式,將遼人創造的財富慢慢地歸結到自己的手中。這種做法可比簡單粗暴,“一點技術含量都沒有”的直接掠奪聰明多了吧?一方面,遼人拿到了“歲幣”,生產生活條件得到了改善,同時促進了契丹民族的進化,增加了他們發動戰爭的“機會成本”;另一方面,宋人通過交換也實現了財富的增長。比起雙方拚個你死我活的“雙敗”結局,宋人的做法使“雙敗”變成了“雙贏”,又何樂而不為呢?別忘了,在這種條件下,雖然雙方的財富都在增長,可是宋人的財富卻永遠比遼人增長的快!換句話說,遼人創造的一部分財富通過貿易順差的方式流入了宋人的腰包,這也算得上是宋人對遼人的“剝削”吧!這才叫做真正的“用己之長,攻敵之短”,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比較優勢”,在悄無聲息之中得到了大大的實惠。在此我不得不感嘆宋朝皇帝們的戰略眼光和英明睿智。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宋軍在進行戰爭的時候,成本是巨大的,而收益相對可以忽略不計。然而對北方少數民族而言,戰爭成本卻幾乎是微乎其微的,但是勝利“果實”的誘惑卻是巨大的。這也就是為什么宋人主和,蠻人主戰的根本原因。這個世界上沒有人不是亞當-斯密筆下的“自然人”,宋人是,所以他們靠自己的生產活動來實現自身的效用最大化;蠻人也是,所以他們靠對外掠奪來實現相同的目的,也算是發揮了各自的“比較優勢”了吧。
宋朝經濟發達,百姓生活富足,社會開放,正是基于宋朝推行的這一些列有利于經濟發展的政策。以至于宋朝是歷史上唯一一個沒有爆發大規模農民戰爭和被農民起義而推翻的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