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彥榮
(河北省深澤縣西北留小學 河北 深澤 052500)
摘 要:教師應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導,優化語文作業設計,關注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進而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關鍵詞:優化設計;多元性評價;作業設計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4-301-01
新課程提倡“以人為本”,重在體現“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思想。“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這已成為新世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主題。關注學生的作業,讓作業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繼續和延伸,探索新課程作業之路,是當務之急。因此,我們必須本著“尊重每一個人的不同的成長”的目標,反思作業觀,反思智力觀,理解多元智力的結構,認真研究學生的作業規律,優化作業訓練,使其適應學生不同的學習風格和特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反饋調控課堂教學,從而切實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作業設計的四個特性
1、層次性。認真地對待個別差異:“差異是一種資源。”教師必須充分尊重這一資源,通過不同作業的訓練引導學生吸取、探究知識,讓每一個學生在不同起點上獲得最優的發展。
針對學生的差異,作業設計必須精心考慮,因人而異,分層設計,使得不同發展水平的學生都能在自己能力范圍內得到有效的訓練,使其在適合自己的作業中取得成功,獲得輕松、愉快、滿足的心理體驗,從而提高語文能力。
2、實踐性。有句話說:充分提供情節背景下的學習是最有效的,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這就是說生活的范圍有多大,學習語文的范圍就有多大。我們常常說的“生活即語文”也正是這樣的道理。
因此,在語文作業的設計中就必須考慮如何充分利用廣闊的語文環境,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并把語文學習的成果運用于生活實踐中,從而溝通語文和生活的聯系。
3、趣味性。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大都依賴于興趣。”教學實踐也證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學習的動力。每個學生都有巨大的學習潛能,而學生唯有把自己所有的感覺情緒和智慧投入到學習過程中去,也才能發揮其學習潛能。如果我們的作業設計富有創意,形式新穎,內容聯系實際并有一定的趣味性,學生定然會在一種愉悅的環境中,體驗到尋覓真知和增長才干的成功樂趣。
所以,作為一個語文教師,在作業形式上要力求多樣化,使作業從單一的“寫”的形式中走出來,力求聽、說、讀、寫全面開花,并將其與演、唱、畫、制作、游戲以及參觀訪問等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巧妙結合,讓作業富有趣味性,具有吸引力,真正讓學生由作業開始打開自己親近語文的大門。
4、開放性。在作業設計中,筆者還安排了一道自設題。所謂自設題就是由學生自己設計作業,自己完成。實踐證明,這種作業最能展示學生的質疑精神創新精神,最能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而且隨著年齡增長,學生日益喜歡這種富有創造性的作業,他們獨立思考、獨立活動,在具有一定挑戰性的作業中獲得成功的樂趣。
二、作業布置把握四個尺度
作業布置的“四個尺度”是指數量限度、時間長度、知識跨度、難易程度。要實現最佳的教學效果,就必須協調好四者之間的關系,將“度”控制在一個合理的水平上,促進學生學習質量和學習素養的提高。
1、數量限度。作業布置要嚴格控制學生作業總量:作業量太大容易使學生喪失對作業應有的良好情緒,造成興趣衰退,甚至產生厭學心理;作業量過少,學生淺學輒止,也難以達到鞏固掌握知識的目的。
2、時間長度。作業布置要謹慎斟酌學生作業時間:作業所需時間過長,學生的學習興趣難以保持,久而久之,學生對語文學科的興趣就會減弱,還會波及到學生對其他學科作業的興趣。
3、知識跨度。作業布置還需要承擔知識的更新與遷移:既要兼顧剛學到的“新知”,也要有以前學過的“舊知”,兩者兼顧,相得益彰。要讓學生體會到作業過程中的刺激性和挑戰性,讓真正積極的學習情緒貫穿作業始終
4、難易程度。作業布置還要注意考慮學生作業難度:難度太大,很容易使學生望而卻步、退縮不前,導致積極性下降,自信心喪失;作業太容易,引不起學生強烈的學習動機和興趣,也影響學生知識的掌握。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根據學生現有的知識能力水平,設計適當的題型,讓問題處于學生思維水平的“最近發展區”,使其對學習者起到激勵作用。
三、作業評價體現多元化
目前,由于一些社會因素的影響和傳統觀念的根深蒂固,應試教育仍然有著相當的市場。這直接導致教學評價方式仍然固守在學習結果的評價上,而沒有把學生的知識學習過程、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動手實踐能力等納入評價的范圍。在作業評價上,這些特征更加明顯,對學生的全面發展是十分不利的,它也是阻礙作業改革的不利因素之一。
新課程下采取的作業評價方式,不單單要注重學生的知識學習結果,還要與作業方式改革相呼應,把學生的小發明、小創作、小論文等納入評價內容。這類實踐性作業的評價,立足于鼓勵、激發、引導。同時盡量從學生本身角度去看問題,要注意學生本身的智能特征,用贊揚、鼓勵、期盼、惋惜等情感語言來激勵學生,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布置一些有針對性作業的同時,采取與其作業形式相適應的評價方式,變教師評價為多元評價,評價才能做到個性化,教育才能個性化。另外,還可以考慮讓學生參與到評價的過程中來,把自我評價、小組評價、教師評價結合起來,讓學生成為評價的主人。
筆者相信,每一個站在一線的語文教師都應當深深體會到,新課程下的作業已不再是課堂教學的附庸,它已經成為重建與提升課程意義及人生意義的重要內容。我們應當讓新課程下的作業成為具有學生鮮明的價值追求、理想、愿望的活動;成為學生課外、校外的一種生活過程和生活方式;成為學生成長的一種自覺的學習需要、生活需要,使學生在作業過程中體驗苦惱和辛勞,幸福和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