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慶榮
(福建省龍海市石碼中心小學)
有效數學作業設計初探
◆方慶榮
(福建省龍海市石碼中心小學)
數學作業的有效性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作業的內容選擇,形式設計,數量控制必須有助于學生當下的發展。第二,學生喜歡并樂于完成,做作業過程中伴有愉悅的感受,如驚喜、敢挑戰、成就感等。因此,設計作業必須做到重點突出,層次分明,有針對性和實踐性。
有效作業 重點突出 層次分明 針對性 實踐性
新課標要求作業的內容要緊密聯系學生的學習、生活實際,設計形式新穎,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展創新思維,給學生更多的自主選擇,讓作業成為學生成長的內在需要?,F在我就談談在數學作業設計上的淺見。
每個新知識的形成大都帶有舊知識的成分,因此,教師必須科學解讀文本,對教材進行再創造,精心設計習題,使學生更容易理解新知識的內在含義,并能靈活加以應用。
1.抽絲剝繭,由表及里
教材中,有些例題必須要做分解,呈現知識的形成過程,否則,學生雖然會按書中的解法“依樣畫葫蘆”解答一些題目,但并不真正明白其中的算理,即所謂“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遇到更復雜的應用時,就暈頭轉向。
2.辨析優化,去偽存真
有些新知識在學習之后,如果題目的形式或條件有所變化,學生的思維又會受到舊解題思路的干擾,出現思路“打架”現象。這時,教師可圍繞知識重點設計對比訓練,達到明辨是非、加深記憶的效果。
學生學習新知體現由簡單到復雜的上樓梯形態。所以,設計的練習題要有梯度。
1.夯實基礎,循序漸進
在學習“比的應用”后,設計以下課堂練習:
①800平方米的菜地按1∶3種大蒜和西紅柿。兩種菜的面積各有多少平方米?
②甲、乙、丙三人的歲數比是4∶5∶7,已知乙是15歲,甲、丙各幾歲?
③李明、王芳兩人的存錢比是5∶3,李明比王芳多60元,兩人共存多少元?
這些基本題目是讓學生適應比的一般應用,重點讓學生感悟具體量與比份的對應性,題目的呈現形式及問題難度由淺漸深,激發學生的作業熱情。
2.綜合拓展,鉤深致遠

這些題目把比的知識與幾何圖形、分數、極值問題結合起來,延伸書本知識,把比的應用提高到更高的層次,使學生在作答中意志得到磨練,感受數學知識應用的精妙,促使觸類旁通,培養勇攀數學高峰的品質。
在教學中經常會遇到這種情況,學習一個新知識后,學生對模仿性的練習做得很好,但是,在做綜合練習題時,有的就不知從何入手,思路出現“卡殼”,教師必須抓住“癥結”所在,設計的作業要有針對性。
1.巧解結點,融會貫通
在學習了圓的知識后,設計下面練習:
①據“甲、乙圓的半徑比2:3”,說出甲、乙圓的直徑比、周長比和面積比;
②某圓直徑擴大2倍,半徑擴大( )倍,周長擴大( )倍,面積擴大( )倍。
當練習講評后,學生明白兩個圓的半徑比等于它們的直徑比,也等于它們的周長比,而它們的面積比是它們半徑比的平方比。這樣就從多方面、多角度地理解圓的相關量的變化規律,當遇到以下題目就思路順暢,并且能一題多解。
2.題組訓練,破解定勢
學生頭腦中有了思維定勢傾向,就會造成思維僵化和呆板,阻礙數學思維的發展。我常采用題組進行訓練,破解思維定勢。
如教學“往返的行程問題”時,出如下題組:
①甲、乙兩地相距540千米,李叔叔駕車從甲地到乙地,去時用6小時,返回用4小時,求李叔叔駕車往、返兩地的平均時速。
②鄭老師爬山,從山腳到山頂用35分鐘;沿原山路下山,25分鐘走到山腳。已知上山每分鐘爬45米,問:鄭老師上、下山平均每分鐘行多少米?
③王宏家到學校相距1200米,上學每分鐘走80米,放學每分鐘走60米,求王宏上、放學平均每分鐘走幾米?

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學生應當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歷觀察、實驗、猜測、計算、推理、驗證等活動過程。
1.自主參與,動力十足
在教學“扇形統計圖”時,我只是提出一個作業框架:圍繞一個主題,可個人或四人組合作,調查搜集數據,再制成扇形統計圖。結合統計圖,總結調查結果,提出整改意見。學生自主選擇設計作業,作業內容豐富多彩:有的統計全班學生的身高,有的統計自己歷次考試的成績,有的統計全班學生上、放學的交通方式,有的統計全班學生的視力情況……學生學習熱情高漲,促使他們積極主動去應用數學知識,從中體會作業的樂趣。
2.跨科整合,開闊空間
新課程標準在總目標指出,數學本身與其他學科有著密切的聯系,作業設計不能只注重本學科的內容,應與其他學科進行整合,融智育、體育、美育、思品教育于一體,增強趣味性。
教完“比例尺的應用”后,把課后一道練習“畫出你家的平面圖”改裝成一道親子活動作業。學生完成這樣的作業,綜合應用數學、美術、思品等學科知識,從小課堂走向大社會,開闊了學習、應用數學的空間。在親子合作中,雙方都感受到合作的快樂。
總之,要使作業有效,設計時應該做到重點突出,層次分明,有針對性和實踐性。也只有做到這些,學生才會心甘情愿地接受并樂在其中,使智力、情感、價值觀等方面得到共同發展。
[1]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
[2]小學數學教師.2014.
[3]布魯納著.教育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