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顯章 王 旭 張超云 高 麗 郝鵬飛 張景景 丁生晨
?
中醫學專業核心課程《中藥學》教學改革探索
黃顯章王旭張超云高麗郝鵬飛張景景丁生晨
針對中醫專業核心課程《中藥學》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內容繁雜、容易混淆、難以學習等問題,通過精減和條理理論教學內容、增加自學內容,開設藥用植物形態和中藥材標本認知學習及中藥炮制實驗項目等實踐教學內容,改革《中藥學》教學內容;采用多種分類對比和增設開放實驗項目的方法,改革傳統教學方法,并改革了《中藥學》考核方式,在近幾年的教學過程中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中藥學;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改革探索
中醫學專業《中藥學》課程是專門研究中藥基本理論和中藥的來源、采制、性能、功效、臨床應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等知識的一門學科,是中醫學專業重要的專業基礎課程,也是中醫學專業重要的核心課程[1]。《中藥學》課程教學內容繁雜,理論上既要聯系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內容,又要聯系尚未開設的中醫內科學等內容;實踐上既要聯系中藥原植物的生長特性、中藥材的性狀鑒別特征,又要聯系到藥物的炮制、加工技術等。知識點細而繁多,且內容相似,容易混淆,不易記憶,歷來為中醫學課程中教師最為難講、學生最為難學的核心課程之一[2]。近年來,筆者及所在課題組針對《中藥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不斷進行改革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現總結如下。
《中藥學》教學大綱為適應中醫專業培養方案改革的要求,《中藥學》教學課時進行了縮減,同時,要給學生適當的自學內容,這都要求必須進行《中藥學》教學內容的改革。精簡教學課時的同時又能讓學生多學、學透教學大綱要求的內容,就必須重新對教學內容進行再組織,使之條理化,使學生能夠提綱挈領、以點帶面、以簡馭繁,提高學習效率。
1.1改革理論課教學內容
1.1.1精煉理論教學內容一方面精減部分理論教學內容。《中藥學》課程以中藥的基本理論和藥物的功效主治為教學重點,而同一類中藥的功效相近,導致《中藥學》中有很多重復的內容,這就需要精練教學內容。如在講解祛風濕藥時,所有祛風濕藥均能祛除風濕、解除痹痛,治療痹證,這是祛風濕藥的共有功用,可在本章概述中詳細講解,講深講透;在講解具體藥物時,藥物共有功用不再詳講,而重在同中求異,突出個性,精煉教學內容。如威靈仙突出性善走竄,長于治療行痹;防已突出性寒清熱,偏于治療熱痹;木瓜善通肌腠之濕滯,長于治療著痹;附子散寒蠲痹止痛,以治療痛痹見長,等等。另一方面,增加自學內容。教材中部分教學內容,如驅蟲藥、涌吐藥和攻毒殺蟲止癢藥等,內容相對比較簡單,學生容易理解,同時由于社會的發展和疾病譜的改變,目前臨床上該類藥物應用較少,這部分內容可列為學生自學內容,教師僅提示學習要點、指定閱讀參考書,提供學習思路,讓學生主動去學習和思考。
1.1.2教學內容條理化《中藥學》教材是根據藥物功效分章節,以便于教學和學習。但這種分類仍然粗糙,某些章節藥物過多,不易學習。在同一章節尤其內容較多的大的章節中,按照藥物性能特點將功效相近的藥物組成模塊,使教學內容更為條理化,學生更易于理解和學習。如清熱解毒藥較多,難以記憶,可將教材中藥物重新組合,分為長于治療溫熱病的清熱解毒藥、長于治療瘡癰腫痛的清熱解毒藥、長于治療咽喉腫痛的清熱解毒藥和長于治療痢疾的清熱解毒藥等四個模塊;補陽藥當中,可將藥物重新組合為補腎陽益精血藥、補腎陽強筋骨藥、補腎陽收斂固澀藥、補腎陽定喘嗽藥等模塊,使教學內容條理化,便于學生學習記憶。
1.2增加實踐教學內容目前中醫專業的培養方案中沒有另行安排中藥的認知和炮制技術等方面的學習,導致學生畢業后只懂醫理,不懂本草,缺乏相應的本草學知識。課題組以我校張仲景藥用植物園和中藥標本館為平臺,同時利用中藥專業的炮制實驗室,增設中醫專業本草學方面的實踐教學和中藥炮制技能訓練,使學生畢業后既懂醫又懂藥,醫藥結合,為學生以后全面發展和就業奠定基礎。
1.2.1增加藥用植物形態和中藥材標本學習增加實驗課學時,借助我校張仲景藥用植物園和中藥標本館增強學生對藥用植物的認知和對中藥飲片的識別。通過在植物園中觀察植物形態標本,使學生對中藥的來源及其科屬特征有所了解。如唇型科植物具有“草本,唇型花瓣,莖四棱”的特征,大戟科植物常有“聚傘花序或杯狀聚傘花序,常含白色乳汁”等特征[3]。學習掌握常用飲片的形態、色澤、氣味等特征。如當歸和獨活形態相似,容易混淆,但當歸氣香,獨活氣濁為其鑒別要點;商陸常被用來冒充人參,但二者藥性截然不同,商陸飲片木部隆起,形成數個突起的同心性環紋,習稱“羅盤紋”,而人參則無此特點[4]。通過感性認識既幫助學生記憶中藥的性能功效,增強學生的臨床用藥能力,又增加了學生的本草學知識。
1.2.2開展中藥炮制實驗項目為加強學生的動手能力,增強學生對中藥功效的更深的認識,借助我校中藥學專業的炮制實驗室,增設了中藥的炒、炙等常用炮制技能訓練,讓學生學習一些基本的炮制原理和方法,使學生畢業后既懂醫又懂藥,醫藥結合,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基礎。
《中藥學》教材收載了常用中藥500多種,教學內容包括藥物的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用法用量、注意事項及性狀鑒別等,知識點多,易于混淆、難以記憶,針對這一情況,課題組采用多種分類對比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取得了較好效果。
2.1功效相近的中藥分類對比現用的中藥學教材根據功效將中藥分為解表藥、清熱藥、瀉下藥、芳香化濕藥、利水滲濕藥、溫里藥、理氣藥、消食藥、止血藥、活血化瘀藥、化痰止咳平喘藥、安神藥、平肝熄風藥、開竅藥、補虛藥、收澀藥、涌吐藥、攻毒殺蟲止癢藥和拔毒化腐生肌藥等21類。在某一大類中,往往有部分中藥將功效和臨床應用相似,難以區分不同之處,可將這些藥物對比教學。如辛溫解表的麻黃與桂枝都能發散風寒治風寒表證,麻黃多用于外感風寒表實無汗,而桂枝還可用于外感風寒表虛有汗。再如麥芽、山楂,都有消食功效,常相互配伍應用,然而山楂善消肉食積兼有活血化瘀作用,麥芽善消面食積兼有回乳作用。又如黃連、黃芩和黃柏均有清熱瀉火燥濕解毒之功,但三者歸經不同,黃連偏走中焦,善清胃火、心火,兼除心煩;黃芩偏走上焦,善清肺火,兼有安胎作用;黃柏偏走下焦,善瀉腎火,兼退虛熱之功。把功效和應用相似的藥物對比講解,深入分析其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可使學生易于理解、記憶,印象深刻。
2.2同種藥物不同炮制品的對比常用中藥中,有不少藥物常常根據臨床需要制為不同的炮制品,這些不同的炮制品在功效和臨床應用上又有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常常容易混淆、難以記憶。如生地黃和熟地黃雖然均為玄參科植物地黃的干燥塊根,但因炮制方法的不同,療效不同,生地黃和熟地黃均可養陰,但生地黃性涼,偏于清熱涼血,多用于血分有熱和熱病傷津;熟地黃性溫,偏于補血養陰,多用于血虛諸證和肝腎陰虛。又如赤芍和白芍均為毛茛科植物芍藥的干燥根,赤芍未去外皮,白芍去除外皮,二者均可止痛,但白芍味酸偏于補,長于養血柔肝止痛,以血虛腹痛,肝陽上亢較為常用,赤芍味苦偏于瀉,長于涼血散瘀止痛,以血熱妄行,瘀血疼痛較為常用。
2.3同一藥用植物不同藥用部位中藥的對比有些中藥來源于同一植物,但入藥部位不同,其功效也不相同。如麻黃與麻黃根來源于同一種植物,但藥用部位不同,二者功效相反,不可混用。麻黃用的是莖枝,有發汗解表作用,治外感風寒表實證;麻黃根用的是根,具有止汗功效,主治表虛自汗[5]。茄科植物寧夏枸杞的根皮為地骨皮,其果實為枸杞子,但地骨皮具有涼血除蒸、清肺降火的功效,而枸杞子具有滋補肝腎、益精明目的作用。再如來源于桑科植物桑的樹葉為桑葉,具有疏散風熱、清肝明目的功效;桑的嫩枝為桑枝,具有祛風通絡的功效;桑的根皮為桑白皮,有瀉肺平喘、利水消腫的功效;果實為桑葚,有滋陰補血、生津潤腸的作用。
2.4實踐課增加開放實驗項目開放實驗項目主要在中藥標本館開展。我校中藥標本館有近千種常用中藥材飲片標本、藥用植物蠟葉標本和水浸標本,增設開放實驗項目,在教學計劃之外讓學有余力的學生組成中藥興趣小組,課后指導學生觀察植物形態和飲片標本,使學生對中藥的來源及其科屬特征有所了解,幫助記憶中藥的性能功效。為了配合開放實驗項目的實施,課題組教師結合中藥學教學大綱,編寫了適合我校中藥學教學的實驗教學大綱和實驗指導書,便于學生學習。另外,讓學生從資料查閱、調查研究中了解中藥的歷史背景和發展過程,提出對中藥功效的見解并寫出實驗報告,鍛煉了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獲取信息的能力,并激發學生對中藥學習的興趣、信心,使基礎不同的學生各有所獲。
配合《中藥學》理論課和實踐課教學內容改革,《中藥學》課程的考核也改變了過去單一以試卷考試為主的考核方式,建立以試卷考核為主,與實踐教學考核、平時成績考核相結合的多元化的考核方式。考核成績由期末考試卷面成績和平時成績兩部分構成。其中,平時成績包括考勤、作業和實驗考核三部分組成,實驗考核又包括中藥材、原植物的認知和中藥炮制技術的考核,從而形成了較為全面的、多元化的考核方式。
通過近十年《中藥學》教學實踐,課題組針對《中藥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不斷對《中藥學》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進行改進、探索,逐漸形成了上述的經驗和方法,在近幾年的教學中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1]楊敏,張廷模,陳勇,等.以功效為核心的《臨床中藥學》教學法[J].光明中醫,2010,25(12):2353-2354.
[2]李軍,王朝陽.多元化教學法在《中藥學》教學中的應用[J].光明中醫,2011,26(5):1075.
[3]姚振生.藥用植物學[M],2版. 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290.
[4]康廷國.中藥鑒定學[M],3版. 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2:82.
[5]鐘贛生.中藥學[M]. 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2:420.
Exploration o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Science of Chinese Medicine Which be the Core Curriculum in Chinese Medicine Major
HUANG XianzhangWANG XuZHANG ChaoyunGAO LiHAO PengfeiZHANG JingjingDING Shengchen
(College of Zhang Zhongj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angy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enan, Nanyan 473004, China)
Because of the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science of Chinese medicine, which is complicated, difficult to learn as a core cours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 teaching contents are reformed by cutting and reorganizing, increasing self study content, opening medicinal plant morphology and medicines specimen learning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ocessing experiments.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 were reformed by using a variety of classification and comparison methods and opening experiment, the examination method of Chinese medicine is reformed, too. Good teaching results have been achieved in recent years because of the above reforms.
Science of the Chinese medicine; Teaching contents; Teaching methods; Reform exploration
河南省南陽理工學院張仲景國醫國藥學院(南陽 473004)
10.3969/j.issn.1003-8914.2016.17.064
1003-8914(2016)-17-2592-03
(本文校對:楊繼兵2016-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