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彩榮(湖北省荊門市畜牧獸醫局,湖北 荊門 448000)
荊門市草地畜牧業發展現狀及思考
趙彩榮
(湖北省荊門市畜牧獸醫局,湖北 荊門 448000)
湖北省荊門市堅持“穩定豬禽生產,突破性發展草食畜禽”,充分發揮資源優勢,推動草地畜牧業向縱深發展,現已成為當地農業農村經濟中最具潛力的朝陽產業。
荊門市;畜牧業發展;現狀
荊門市位于大洪山南麓,地處鄂中丘陵與江漢平原過渡地帶,是全國有名的糧食主產區。全市國土面積12 404平方公里,轄2縣1市2區和3個管理區、57個鎮(鄉、街辦),總人口300萬人。2015年,全市牛羊養殖量突破150萬頭(只),牛羊出欄量分別達到19.7萬頭和62.3萬只,牛羊肉產量4.36萬t,占肉類總產量的10.05%。
1.1地利人和,發展條件優越
1.1.1飼料資源豐富 域內共有耕地27萬hm2、天然草山草坡20萬hm2(其中可利用草地面積8萬hm2,占總面積的40.3%)。土地肥沃,氣候溫和,年產玉米、水稻、花生藤等農作物秸稈320萬t左右,具備草食家畜發展的獨特條件。
1.1.2技術力量雄厚 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該市有序開展牛凍精配種技術試驗、示范及推廣,經過40年的發展,牛品改工作由點到面,逐漸壯大。目前,全市共有技術專家138名,其中高級人才20名,中級人才58名;建成鎮級人工授精站(點)20個,培養品改員25名,牛年凍精配種頭數占改良配種頭數的83%,遠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當地從事牛羊養殖業十年以上的企業老板和管理人員逾300名。
1.1.3產業基礎扎實 通過政策驅動、龍頭帶動、科技推動、市場拉動,牛羊出欄量平均每年以12%以上的速度遞增。2007年,該市在全省率先實施“水改奶”工程,擠出了全省第一杯水牛奶。為推動奶水牛產業發展,政府牽線有識之士與華中農業大學合作組建了湖北勁牛公司,目前全市存欄奶水牛2 000頭,純種地中海母牛近600頭。2012年,荊門市肉牛出欄量躍居湖北省前三甲;2013年,肉羊出欄量進位為全省第六位;并建成了省內規模最大、標準最高的單體牛場(湖北祥牛)和單體羊場(湖北天越),打造了華中地區最大的西門塔爾純種母牛繁育基地(漢江牛業)和梅花鹿養殖基地(屈家嶺)。
1.2多管齊下,發展成效顯著
實施示范創建,規?;M程提速 “十二五”期間,該市全面開展畜禽養殖標準化示范創建,至2015年底,共發展肉牛規模養殖場691個(千頭牛場22個),出欄肉牛15.4萬頭,占出欄總量的78%;肉羊規模養殖場1 225個(千只羊場26個),出欄肉羊28.7萬只,占出欄總量的46%;梅花鹿規模養殖場5家(千頭鹿場1家),存欄梅花鹿3 500頭。創建省級以上標準化肉羊示范場17個(國家級示范場2個),肉牛示范場10個(國家級示范場3個)。
實施優勢布局,重點板塊基地形成 根據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逐步建成了漢江流域肉牛板塊、荊山山脈與大洪山南麓肉羊板塊和高陽、羅店、九里、栗溪、麻城等17個牛羊重點鄉鎮。其中,東寶區栗溪鎮于2008年被省委省政府命名為湖北省肉羊生產第一鎮,沙洋縣高陽鎮2011年被命名為全省肉牛養殖大鎮,東寶區于2012年躋身全省現代肉羊養殖示范區。
實施“三新”推廣,標準化程度提高 通過推廣新技術、新模式、新工藝,牛羊“住糞圈、宿露天”的傳統養殖徹底改變。目前,50%以上的養羊戶采取半舍飼方式喂養,98%以上的戶配套建有運動場、藥浴池、青貯窖等設施,并采取同期發情、人工授精等配套技術。全市已建成“165”牛舍1 088棟、“1235”羊舍1 399棟。探索并推廣了“牛-菇-稻”、“牛(羊)-沼—菜(瓜果、林)等循環經濟模式,年轉化利用糞污90%以上。
2.1種源不足
母畜是草食家畜發展的關鍵。拿肉牛來說,目前該市核心母牛群數量相對偏少,產業基礎和發展后勁仍面臨嚴峻挑戰。
2.2科技支撐不足
畜牧部門經費有限,研究可推廣的成果甚微,鄉鎮畜牧獸醫服務中心只能在防(檢)疫等工作中發揮作用,參與高新、高效生產貢獻有限,科技服務體系仍需完善。
2.3用地規劃不足
現有土地和山林基本都是分戶經營,草食家畜養殖企業用地流轉難度加大。再加上部分鎮、村沒有將畜牧業用地納入整體規劃、甚至沒有嚴格執行養殖用地與農業用地同等對待的規定,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產業發展。
2.4產品深加工不足
現有的牛羊加工企業仍屬于“小作坊式”生產,活畜屠宰后以胴體出售,動物產品加工和深開發企業亟待引進。
3.1健全良種繁育體系
一是加強牛羊育種新技術研究與應用。財政、科技主管部門設立動物育種專項基金,開展生物分子育種、關鍵技術攻關,為做強雜交組合與新品系繁育提供資金支撐。二是加強育種隊伍建設。努力打造高層次牧業生物技術的領軍人才、優秀的企業管理人才、育種組織和技術團隊。強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業的分工,建立可持續發展的產學研合作機制。堅持“走出去”和“請進來”相結合,加速牛羊種業發展,形成資源共享的區域性聯合育種體系。三是加強種畜禽生產經營管理,為牛羊快速發展提供優質種源保障。
3.2提升產業化經營水平
一是補齊短板,引進牛羊深加工龍頭,有效提高商品轉化率。二是培育新型經營主體,以合作經濟組織和家庭農場為基礎,引導實施“加工企業+生產基地+農戶”、“龍頭企業+合作組織+農戶”等多種發展模式,促進分散生產與大市場有效對接。三是著力培育營銷經紀人,多層次開拓市場,共同推進產業發展。
(編輯:張淑鳳)
F326.3
A
1006-799X(2016)12-0101-02
趙彩榮(1977-),女,湖北荊門人,獸醫師,主要從事畜牧業生產規劃與技術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