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迎霞 孫宏新
?
淺談從氣論治腫瘤
崔迎霞1孫宏新2
腫瘤在中醫學上屬于“癥瘕”“積聚”的范疇,中醫認為無論是瘤還是積聚都是由于氣血津液結聚變化而成。而氣是推動和調控臟腑機能活動的動力,是腫瘤形成和發展的病理基礎,且精、血、津液都必須通過氣的運動才能在體內不斷地運行流動,所以氣的變化貫穿于腫瘤發生發展的全過程。但氣在腫瘤發生發展不同階段狀態有所不同,所以筆者認為在腫瘤的臨床治療上可從氣論治,腫瘤發生初期多以氣郁為主,宜行氣,需重視肺肝脾;中晚期多以氣虛為主,宜補氣,要重視肺脾腎。
腫瘤;從氣論治;初期宜行;中晚期宜補
中醫學的氣是人體內活力很強運行不息的極精微物質。氣對人體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既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之一,又是推動和調控臟腑機能活動的動力。《素問·舉痛論》曰:“百病生于氣也。”氣的運行失常會導致各種疾病的產生。腫瘤在中醫學上屬于“癥瘕”“積聚”的范疇,中醫認為無論是瘤還是積聚都是由于氣血津液結聚變化而成[1]。氣是推動和調控臟腑機能活動的動力,且精、血、津液都必須通過氣的運動才能在體內不斷地運行流動,所以氣是腫瘤形成和發展的病理基礎。氣在腫瘤發生發展不同階段狀態有所不同,在腫瘤的臨床治療上可從氣論治,下面就此詳細介紹。
中醫學認為腫瘤多是由于感受邪毒,情志怫郁,飲食損傷,素有舊疾等因素,使臟腑氣機失調,郁滯體內,久則導致氣滯血瘀,或氣不布津,久則津凝為痰,血瘀、痰濁互結,漸而成塊[2]。如《圣濟總錄》說:“瘤之為義,留滯不去也。氣血流行不失其常,則形體和平,無或余贅;及郁結壅塞,則乘虛投隙,瘤所以生”。血為氣之母,氣為血之帥。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靈樞·刺節真邪》曰:“氣歸之,津液留之,邪氣中之,凝結日以易甚,連以聚居,為昔瘤,以手按之堅。”《靈蘭要覽》[3]曰:“治積之法,理氣為先。”殷東風教授[4]在臨床觀察中看到惡性腫瘤患者出現的一系列臨床癥狀均是由于氣的升、降、出、入的失常所致,提出氣機失調乃腫瘤發病病機。又如《難經》有曰:“積者陰氣也,聚者陽氣也……氣之所積名曰積,氣之所聚名曰聚”,也說明積聚是人體內陽氣或陰氣的升降出入異常,導致人體之氣聚合變化而成。因此,腫瘤的臨床治療中調理氣機尤為重要,尤其在腫瘤發生初期,宜以行氣為主。只有氣機調暢,則痰飲瘀血等病理產物得化,腫瘤以消。
一方面,氣必須有暢通無阻的運動;另一方面,氣的升降出入運動必須平衡協調。具備這兩點,氣的運動才是正常的,這種正常狀態稱之為“氣機調暢”。調暢全身氣機主要依賴于肺肝脾三臟。肝的主要生理機能是主疏泄。“肝主疏泄”主要是指肝氣具有疏通、暢達全身氣機,進而促進精血津液的運行輸布。肺的主要生理機能是主治節。“肺主治節”主要是指肺氣具有治理調節肺之呼吸及全身之氣、血、津液的作用。肺通過呼吸運動,調節一身之氣的升降出入,保持全身氣機調暢,并能治理調節血液的運行及津液的代謝。“肝生于左,肺藏于右。”肝氣以升發為宜,肺氣以肅降為順,此為肝肺氣機升降的特點所在。肝升肺降,升降協調,對全身氣機的調暢,氣血的調和,起著重要的調節作用,古人稱為“龍虎回環”[2]。肺氣充足,肅降正常,有利于肝氣的升發;肝氣疏泄,升發條達,有利于肺氣的肅降。脾居中焦,脾胃為氣機升降之樞紐,是維持臟腑氣機升降出入協調、保證人體陰平陽秘、水火既濟的基礎。中醫治療疾病本著治病求本的原則。因此在腫瘤的臨床治療中,初期調理全身氣機應重視肺肝脾三臟,并多選用行氣之藥,在正氣尚強時甚至可以加用一些破氣消積之藥,但行氣藥多易耗散正氣,《黃帝內經》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行氣中也應兼顧扶正,防止耗散太過而傷正,另外根據氣郁發展的階段、所形成的病理產物,可配伍相應的軟堅散結、活血化瘀之品等。
中醫學認為久病必虛。瘤毒稽留日久,耗傷精血,久則正氣虛損,導致機體氣血虧虛,故腫瘤患者末期常會出現虛弱、消瘦等惡病質。《醫宗必讀·積聚》說:“積之成也,正氣不足而后邪氣踞之”;《外證醫案匯編》中認為:“正氣虛則成巖”,均指出了腫瘤形成和發展中“虛”的本質。中醫認為“虛則補之”,至張元素對治療腫瘤的“補”進行了更明確的闡述,提出“養正積自消”的論點。另《景岳全書·積聚》中說:“積聚漸久,元氣日虛……愈攻愈虛,則不死于積而死于攻矣。”所以在腫瘤中晚期的臨床治療中宜以補氣為主。《黃帝內經》曰:“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盧世秀提出腫瘤中晚期“扶正抑邪”[5]的思想,主張用平和補益之法。只有正氣充足,機體才能與腫瘤抗衡,達到正與邪長期“和平共處”,延緩腫瘤的進展。
中醫認為肺為生氣之主,脾胃為生氣之源,腎為生氣之根。所以腫瘤中晚期使用補養之法需重視肺脾腎三臟。肺主氣,包括主呼吸之氣和主一身之氣,主一身之氣主要是指肺有主司一身之氣的生成和運行的作用,故《素問·六節藏象論》曰:“肺者,氣之本。”古有李杲《脾胃論·脾胃盛衰論》說:“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活法機要》云:“壯人無積,虛人則有之,脾胃虛弱,氣血兩衰,四時有感,皆能成積。”今邱佳信基于長期臨床實踐提出“有瘤體必虛,有虛首健脾”的學術觀點[6]。脾主運化,包括運化食物和運化水液,脾氣升轉,將水谷之精上輸心肺,化為血與津液。水谷之精及其化生的血與津液,皆可化氣,統稱為水谷之氣,布散全身臟腑經脈,成為人體之氣的主要來源,所以稱脾胃為“生氣之源”“氣血生化之源”。腎藏精的生理功能對氣的生成也至關重要。腎封藏腎精,不使其無故流失,精保存體內,則可化氣,精充則氣足。張介賓《景岳全書》說:“凡脾腎不足及虛弱失調之人,皆有積聚病。”腎的生理機能與先天之氣的生成密切相關,肺與脾的生理機能與后天之氣的生成關系緊密,肺脾腎三臟機能協調,則人體之氣的生成來源不斷,人體之氣得以充足旺盛。而腫瘤患者后期體虛已演變為主要矛盾,中醫認為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所以,腫瘤患者中晚期臨床治療應以補為主,需重視肺脾腎,使正氣充足,氣血生化有源,以達到養正消積的目的。宜多選用補氣養血之品,但補養藥易壅滯氣機,可補養同時稍加理氣劑,使補而不滯。
辨證施治是中醫治療疾病應遵循的基本原則。氣的變化貫穿于腫瘤發生、發展的全過程,《醫宗金鑒·積聚》中述:“初者,病邪初起,正氣尚強,邪氣尚淺,則任受攻。中者,受病漸久,邪氣較深,正氣較弱,任受且攻且補。末者,病魔經久,邪氣侵凌,正氣消殘,則任受補”,因此在腫瘤的臨床治療中也應根據病情發展不同階段氣的不同狀態辨證施治,靈活選擇側重點,抓住主要矛盾,治病求本,為腫瘤的治療開辟一個新的思路,以期達到更好的臨床效果。
[1] 陳玉龍,苗艷艷.從腫瘤屬性論腫瘤病機[J].江蘇中醫藥,2007,39(8):14-16.
[2] 周仲瑛.中醫內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447.
[3] 明·王肯堂.王肯堂醫學全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2449.
[4] 邢向榮,殷東風.系統論在構建“調暢氣機”法治療惡性腫瘤中的應用[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5,17(10):114-116.
[5] 盧世秀.腫瘤治療中的扶正祛邪與扶正抑邪探討[J].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2006,8(1):36-38.
[6] 楊金坤,邱佳信.治療消化道惡性腫瘤的學術經驗[J].上海中醫藥雜志,1995,29(2):8-10.
巫山淫羊藿飲片
炮制:巫山淫羊藿除去雜質,噴淋清水,稍潤,切絲,干燥。
炙巫山淫羊藿取羊脂油加熱熔化,加入巫山淫羊藿絲,用文火炒至均勻有光澤,取出,放涼。
性味:辛、甘,溫。
歸經:歸肝、腎經。
功能:補腎陽,強筋骨,祛風濕。
主治:用于腎陽虛衰,陽痿遺精,筋骨痿軟,風濕痹痛,麻木拘攣,絕經期眩暈。
用法與用量:3~9g。
貯藏:置通風干燥處。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版一部
1.河南中醫藥大學中醫內科學碩士研究生2015級(鄭州 450008)2.河南省中醫院腫瘤科(鄭州 450002)
10.3969/j.issn.1003-8914.2016.21.010
1003-8914(2016)-21-3091-02
?錚
2016-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