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偉
?
李發枝教授診治多發性抽搐癥經驗探微
李宗偉
小兒多發性抽搐癥又稱抽動—穢語綜合征,是小兒常見的行為障礙性疾病之一,以慢性、波動性、多發性運動肌快速抽搐,伴或不伴不自主發聲和語言障礙為臨床特征。病程較長,反復發作,多在兒童時期發病,甚至延續至成人。李發枝老師認為,本病責之于肝心,與脾腎有關,總屬陰陽失調,陽躁風動所致。所創經驗方清肝抑陽,斂陰柔筋,熄風止痙,化痰鎮驚;兼以養血安神,健脾緩急,治療本病效果顯著。
李發枝;小兒;多發性抽搐癥;經驗方
小兒多發性抽搐癥又稱抽動—穢語綜合征,是小兒常見的行為障礙性疾病之一,發病年齡2~12歲,男性多于女性,病因不明,目前多認為與遺傳、神經、心理、免疫、環境等因素有關。癥狀可輕可重,間或呈波浪型進展,以慢性、波動性、多發性運動肌快速抽搐,伴或不伴不自主發聲和語言障礙為臨床特征,常由面部開始,漸波及頸、肩部肌肉而后達軀干及上下肢。面部不自主運動常表現為眨眼、斜眼、揚眉、張口、努嘴、縮鼻、作怪相等;頭頸部抽動表現為點頭、搖頭、斜頸、挺頸、扭脖、聳肩等;軀干部抽動表現為挺胸、扭腰、腹肌抽動;上下肢抽動表現為搓手指、握拳、甩手、舉臂、踮腳、抖腿、步態異常等。情緒緊張、焦慮,或有人注意時其癥狀加重;輕松、倦怠時好轉。用意志控制可在短期內暫停發作,入睡后癥狀消失。體格及神經系統檢查未見異常[1]。除抽動癥狀之外,最常見伴發注意力不集中、攻擊行為、自傷行為、學習困難以及情緒障礙等。病程較長,反復發作,加重患兒心理負擔,影響正常的生活、學習和人際交流。多在兒童時期發病,甚至延續至成人。近年來發病呈上升趨勢。
李發枝老中醫系河南中醫藥大學教授、第三附屬醫院主任醫師、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人指導老師。業醫40余載,擅治疑難雜病。李老經過長期實踐,根據本病陰陽失調,陽躁風動的病機特點,總結出經驗方。筆者有幸跟師學習,略談應用體會,以探其微。
小兒多發性抽搐癥以肢體抽掣及喉中發出怪聲或口出穢語為主要臨床表現,可歸屬于中醫的慢驚風、抽搐等范疇,發病與先天稟賦不足、產傷、窒息、感受外邪、情志失調等因素有關。病位主要在肝,與心、脾、腎密切相關[2]。
《素問·至真要大論》說:“諸風掉眩,皆屬于肝”。肝屬風,藏血主筋,開竅于目,體陰而用陽;心屬火而藏神,眼神、言語、肢體活動姿態等,無不包含于神的范圍。小兒時期病理特點表現為心、肝常有余,陽有余而陰不足。陰血虛弱,心神失養而躁動,陰不斂陽,引動肝風,風為陽邪,善行數變,故見抽搐、動搖,變化多端。故《小兒藥證直訣·肝有風甚》說:“凡病或新或久,皆引肝風,風動而上于頭目,目屬肝,肝風入于目,上下左右如風吹,不輕不重,兒不能任,故目連剳也[3]。”《幼科證治準繩·慢驚》說:“其瘈疭癥狀,兩肩微聳,兩手下垂,時復動搖不已,名曰慢驚[1]。”他如情志失調,郁久化火,陽亢化風,或陰血被耗,虛風內動;脾虛運化失司,濕聚生痰,心神被蒙,風痰上擾;腎虛水不涵木,肝風內動,木火刑金,喉發異聲。《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陰靜陽躁”,“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陰主柔靜,陽主剛躁,陰陽互根,守使相依。故本病總屬陰陽失調,陰靜不足,陽亢有余,陽躁風動所致。
李師認為,本病的發生與陰虛血少、筋失柔潤、心神失養、肝熱陽亢、風動痰蒙等有關,但病機總以陰陽失調,陽躁風動為特點,據此形成了經驗方,藥物組成為:青葙子、谷精草、木賊、辛夷、僵蠶、蟬蛻、白芍、甘草各8~12 g,小麥25~45 g,大棗3~6枚。
方中有張仲景的甘麥大棗湯和芍藥甘草湯。前者主治“臟躁,善悲傷欲哭,象如神靈所作,數欠伸”,著名中醫學家金壽山說:臟躁多由情志抑郁,氣郁化火,血燥神傷,可表現多種多樣癥狀,不僅是喜悲傷欲哭。但有共同一點,病不在于形體而在于心神。方中以小麥養心氣,甘草、大棗潤燥緩急。一切精神神經性癥狀,如陣咳、呃逆、噯氣、四肢抽筋拘攣,發作無定,用過諸藥無效者,可用此方[4]。后者養血斂陰,柔肝緩急,主治陰傷筋燥之“腳(小腿)攣急”,且白芍疏肝理氣、通利血脈,“白芍益脾,能于土中瀉木”[5],《本草求真》稱其“斂肝之液,收肝之氣,而令氣不妄行也[6]”;谷精草、青葙子、木賊、蟬蛻甘寒入肝,清肝瀉火、疏風清熱、明目退翳,蟬蛻功擅熄風止痙;辛夷辛溫發散,其性上達,升達清氣,宣通鼻竅;僵蠶熄風止痙,化痰散結。全方共奏清肝抑陽,斂陰柔筋,熄風止痙,化痰鎮驚之功,兼以養血安神,健脾緩急。
筆者在應用中,根據病情作如下加減:咽紅清嗓、咳嗽異聲者,加桔梗、射干、百部、紫菀等;舌苔厚膩、腹脹便秘者,加厚樸、枳實、建曲、雞內金等;多汗面萎、身體瘦弱者,加熟地黃、山藥、山萸肉、茯苓等;多動不安者,加琥珀、牡蠣、茯神、黃連、石菖蒲、鉤藤等;點頭聳肩明顯者,加葛根、木瓜、伸筋草、桑枝。
日常調攝:本病除了藥物治療,日常生活學習中的預防調護至關重要。①怡心神:家長、老師、同學做到理解包容,不責怪不體罰,多鼓勵多表揚,營造寬松環境,避免精神刺激造成其心情緊張而誘發。癥狀發作時,周圍人不能過分關注,利用講故事、做游戲、做家務等方式,轉移其注意力;②減負擔:首先要減輕學習負擔,另外有時患兒因病會受到周圍玩伴及老師的譏諷,加重其心理負擔,這些一定要避免,同時不要沉溺于電視、電腦、手機、游戲機等電子類產品;③防外感:積極鍛煉,加強營養,預防呼吸道感染等,以免抽動加重或復發;④慎飲食:忌食海鮮腥膻發物和煎炸、熏烤、肥膩食物,不吃、不喝含有防腐劑、添加劑等成分的食品和飲料。
3.1 案1崔某某,男,10歲,2015年6月20日初診。患兒自幼遺尿,眨眼、搖頭、聳肩、清嗓1月余,加重伴喉出怪聲1周,故來就診。診見:頻繁眨眼、搖頭、挺頸、清嗓,小動作多,喉間不時發出怪聲。舌質淡紅,苔薄白,脈沉弦。無類似疾病家族史,出生順產,無窒息史。證屬肝腎不足,陰陽失調,陽躁風動,固攝失司,治宜清肝抑陽,斂陰柔筋,熄風止痙,益肝固腎。處方:白芍、蟬蛻、僵蠶、炒山藥各12 g,辛夷、木賊、谷精草、益智仁、山萸肉、桑螵蛸各10 g,青葙子、甘草各8 g,大棗6枚,小麥30 g。15劑,每日1劑,水煎2次取汁約350ml,分2次服。囑放松心情,減輕負擔,預防外感,清淡飲食。半月后復診,病情減輕,遺尿已愈,舌質淡紅,苔厚膩微黃。上方去炒山藥、益智仁、山萸肉、桑螵蛸,大棗減至3枚,加枳實、厚樸、雞內金、建曲各8 g,薏苡仁12 g。半月后復診,癥狀很少發作,舌質淡紅,苔白微膩,脈弦。上方去枳實、厚樸、雞內金、薏苡仁,繼以1劑服2日,鞏固1月停服。隨訪3個月未再復發。
3.2 案2黃某某,男,11歲,2015年7月23日初診。患兒陣發性喉中異聲、眨眼、縮鼻、咳嗽、呲牙、聳肩、搖身、鼓腹2年余。診見:頻繁眨眼、縮鼻、咳嗽、挺頸、聳肩、搖身,小動作多,喉間不時發出怪聲。咽腔充血,舌質偏紅,苔黃膩,脈弦數。無類似疾病家族史,剖宮產,無窒息史。證屬心肝火旺,陽亢風動,治宜斂陰柔筋,熄風止痙,清熱瀉火,平肝潛陽。處方:白芍、蟬蛻、僵蠶、谷精草各12 g,辛夷、木賊、桔梗、煅龍骨、煅牡蠣各10 g,青葙子、甘草各8 g,黃連6 g,大棗3枚,小麥30 g。7劑,每日1劑,水煎2次取汁約350ml,分2次服。囑放松心情,減輕負擔,預防外感,清淡飲食。服藥1周減輕,停藥1周后再發才來復診,舌質偏紅,苔膩微黃。上方加茯神、鉤藤各10 g,續服2周。之后癥狀明顯減輕,上方加減又服半月偶有發作,繼以1劑服2日,鞏固2月停服。隨訪3個月未再復發。
[1] 江育仁,張奇文.實用中醫兒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623-624.
[2] 汪受傳,俞景茂,馬融,等.中醫兒科學[M].2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137-138.
[3] 宋·錢乙.小兒藥證直訣[M].魯兆麟主校.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2.
[4] 金壽山.金匱詮釋[M].上海:上海中醫學院出版社,1986:21-22.
[5]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校點本第二冊)[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79:851.
[6] 江蘇新醫學院.中藥大辭典上冊[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6:709.
河南省偃師市中醫院兒科(偃師 471900)
10.3969/j.issn.1003-8914.2016.21.016
1003-8914(2016)-21-3101-03
?麗霞
2016-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