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周濤,倪用強,黃宗梅
(1.孟州市畜牧局,河南 孟州 454750;2.河南農業大學)
淺談豬附紅細胞體病的防治
衛周濤1,倪用強1,黃宗梅2
(1.孟州市畜牧局,河南 孟州454750;2.河南農業大學)
附紅細胞體病是由附紅細胞體寄生于豬等多種動物和人的紅細胞表面或游離于血漿、組織液及腦脊液中引起的一種人獸共患病,以貧血、黃疸和發熱為特征。其中以豬附紅細胞體的致病力較強。豬附紅細胞體病是由豬附紅細胞體寄生于豬紅細胞表面或血漿引起的發熱、溶血性貧血和懷孕母豬的流產為特征癥狀,又稱為“豬紅皮病”,也可能和其他疾病混合感染,表現不同交叉癥狀。該病主要由吸血昆蟲傳播。是嚴重影響養豬業的烈性傳染病之一, 由于治愈率較低,給養豬業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
附紅細胞體的分類尚存異議。但目前國際上廣泛采用《伯杰氏細菌鑒定手冊》統一分類,將豬附紅細胞體列為立克次氏體目(Rickettsiales)、無漿體科(Anaplasmataceae)、附紅細胞體屬(Eperythrozoon)。在不同動物中寄生的附紅細胞體各有其名,常見的有牛溫氏附紅細胞體、綿羊附紅細胞體、豬附紅細胞體和小附紅細胞體、貓附紅細胞體、犬附紅細胞體、兔附紅細胞體、山羊附紅細胞體等,其中豬、綿羊的附紅細胞體致病力很強。
豬附紅細胞體病原形態多樣,大小不一,多數呈環形、球形和卵圓形,少數呈頓號形和桿狀,大的直徑為0.3~0.8 μm,最大達2.5 μm。病原無細胞壁,無明顯的細胞器和細胞核,僅有單層界膜,單獨或鏈狀附著于紅細胞表面,或圍繞在整個紅細胞上,與紅細胞結合緊密,在紅細胞的中央或邊緣,使紅細胞似長滿刺一樣。豬附紅細胞體對干燥和化學消毒藥抵抗力較弱,一般的消毒藥幾分鐘即可將其殺死,但對低溫的抵抗力強。在加15%甘油的血液中37℃能保持80 d的感染力。革蘭氏染色陰性,姬姆薩染色的血液涂片上,病原體呈淡紅或淡紫紅色,而瑞氏染色為淡藍色。豬附紅細胞體不能在細菌培養基以及無細胞培養基上培養,其體外培養條件苛刻,這可能與附紅細胞體與紅細胞的吸附性和本身的活性有關。
早在20世紀20年代, 附紅細胞體感染就被人們發現,1928年Schillig首先報告了鼠的附紅細胞體病,而后國內外先后在牛、羊、豬、貓、兔、人體內陸續發現并報告。1932年Doyle最早在印度發現了豬附紅細胞體。1982年,許耀成等首次報道在江蘇南部,豬血液內發現大量附紅細胞體。至今,豬附紅細胞體病已廣泛分布于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遍及歐亞大陸、美洲和大洋洲等。我國的江蘇、廣東、廣西、甘肅、寧夏、云南、新疆、內蒙古等省、自治區的許多地區均是此病的流行和高發地區。2003年,是我國豬附紅細胞體發病最為嚴重的一年,大約60萬頭豬感染此病。該病多為隱性感染,具有普遍性,給養殖業造成較大的經濟損失,越來越引起畜牧獸醫工作者和醫學工作者的關注。
附紅細胞體感染的宿主很多,牛、羊、兔、豬、雞和人都可感染,但大部分是隱性感染。據統計,各階段豬的感染率達80%~90%,在豬群中以50日齡左右的斷奶仔豬發病多見,妊娠母豬發病時約50%的母豬發生流產、早產、產死胎等。當前規模化豬場疫情較為穩定,多數呈隱性感染,流行性發生較少見,通常表現為該病與其他疫病混合感染或繼發感染。而在農村的豬群中發病較嚴重,混合感染與繼發感染的病例廣為多見。
目前該病的傳播途徑還不很明確,報道較多的有接觸性傳播,垂直傳播,血源性傳播和媒介昆蟲傳播。豬感染該病可通過攝食血液或含血的物質,如舔食斷尾的傷口、互相打斗或喝被血液污染的水與尿而發生血源性傳播;通過活的媒介昆蟲傳播,如豬虱、蚊蟲、吸血蠅、疥螨、蠓及蜱等的媒介昆蟲傳播,以及被污染的注射器,用于斷尾、打耳號、去勢的器械等發生接觸性傳播;妊娠母豬感染后可通過胎盤傳給胎兒,發生垂直傳播。配種時患病的種公豬可通過精液傳給母豬。另外,各種應激因素,如斷奶應激、飼養應激、突然改換飼料、飼養管理不良、飼養密度過大、環境惡劣、長途運輸或發生其他疫病等,致使豬體免疫功能下降,均可誘發隱性感染的豬群大批發病。
斷奶仔豬:急性病例表現為高熱(42℃),有時出現黃疸,耳、頸部、四肢內側、胸前腹下及尾部等處皮膚發紫,有的仔豬皮膚有滲出性黏液(用手觸摸發黏),有的病豬耳部皮膚變干壞死,有的病豬發生丘疹性皮炎;轉為慢性型時,表現為貧血、黃疸。哺乳仔豬:急性病例表現為發熱,死亡率高達90%以上。妊娠母豬急性發病時主要發生流產、早產、產死胎,發病率50%以上,死亡率在10%左右;慢性病例母豬表現不發情,屢配不孕,乳頭腫大堅硬。種公豬與育肥豬:多呈急性型發病,主要表現食欲廢絕、體溫升高(40.8~42℃)、精神萎頓、貧血;慢性型主要表現消瘦,性欲減退,精子活力降低。育肥豬則表現為生長遲緩,延長出欄時間。
剖檢死亡病豬可見黏膜蒼白,全身肌肉黃染、血液稀薄、水樣、凝固不良,胸腹下及四肢內側有紫紅色斑點,皮下水腫。胸腔、腹腔和心包積液,液體發黃。肺水腫、瘀血、出血、實質肉變、無彈性。脾臟腫大,表面有一層假膜,呈暗紅色或黃色,邊緣不齊,有的有梗死灶或針尖大出血點。膽囊膨脹、充盈膽汁。腎臟腫大,外觀發白,有出血點,腎盂水腫。膀胱黏膜有少數出血點,胃底部黏膜充血出血,小腸黏膜充血、脫落。全身淋巴結腫大。腦組織充血、出血、水腫、腦脊髓液增多。
根據該病的流行特點、臨床特征和病理變化,不難對該病作出初步診斷,確診需要進行病原學診斷、血清學診斷或分子生物學診斷。
5.1顯微鏡檢查
包括血液壓片、血片染色。特別是血片染色鏡檢,革蘭氏染色呈陰性,姬姆薩氏染色附紅細胞體呈紅色、瑞氏染色為藍紫色或黃色。該法適用于血液中有大量附紅細胞體感染的急性病豬的診斷,而對于血液中附紅細胞體數量較少的隱性和慢性感染病豬診斷意義不大。
5.2血清學檢驗
目前常用的包括補體結合試驗(CFT)、間接血凝試驗(IHA)、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等。但血清學檢驗只適用于群體診斷,不適合于個體診斷。
5.3分子生物學技術
包括DNA探針、PCR技術和16S rRNA基因PCR技術等,具有敏感性高、特異性強等特點,可做該病的進一步確診。
5.4鑒別診斷
在臨床上病豬出現發熱、皮膚上呈現紫紅色斑點,耳廓邊緣壞死、喘氣、呈腹式呼吸等癥狀,以及剖檢有敗血癥變化,與豬瘟、弓形體病、鏈球菌病和豬肺疫等疫病很相似,應注意鑒別診斷。
當前在發病豬群中附紅細胞體病常與豬瘟、豬鏈球菌病、豬呼吸道病綜合征、傳染性胸膜肺炎、副豬嗜血桿菌病、圓環病毒Ⅱ型感染、藍耳病等混合感染或繼發感染,在臨床上癥狀表現為多樣性與復雜性,診斷時予以注意。
預防豬附紅細胞體病必須采取綜合性防治措施:①搞好豬舍和飼養用具的衛生,定期消毒;②對豬體內、外寄生蟲進行防治,在昆蟲活動季節要經常噴灑驅除吸血昆蟲的藥物,嚴防吸血昆蟲叮咬傳染;③當涉及與血液傳播有關的操作時,應加強衛生管理,如在實施剪齒、閹割、打耳號、斷尾、注射等飼養管理程序時,應防止由注射和外科器械被血液污染而引起的傳播。
對于感染的豬群,一方面要進行科學的飼養管理,盡量減少各種應激因素對豬的影響;另一方面可進行藥物預防,對于在產前2 w的母豬,在產前注射土霉素(11 mg/kg體質量),防止母豬在分娩應激過程中發病,并可對仔豬起到防病之效,對于1日齡仔豬注射土霉素(50 mg/頭),對于種豬和生長肥育豬,在發病季節到來前,用四環素類藥物進行全群預防性投藥。應從無附紅細胞體的豬群引進豬只。
對于病豬,用一般抗菌藥物(如青霉素、鏈霉素、磺胺類、痢菌凈、喹諾酮類等)和解熱藥物(如安乃近等)治療,可以出現暫時性體溫下降和防止繼發感染,但療效不佳。用于治療的藥物有:新胂凡納明(914)、貝尼爾(血蟲凈)、黃色素(錐黃素)、四環素、長效土霉素、卡那霉素、碘硝酚等。藥物治療可緩解癥狀,減少死亡,但不能殺滅病原,其中以四環素和新胂凡納明效果較好。病情嚴重的豬需采取強心、補液、補右旋糖酐鐵和VC、VB以及用抗生素等輔助治療。四環素180~200 g/t拌料。
附紅細胞體病是由附紅細胞感染引起的人獸共患傳染病,附紅細胞體寄生于紅細胞、血漿及骨髓中可經血源傳播,從事禽畜宰殺、加工、銷售的人員附紅細胞體感染率高達81%;其次為水產品即活魚宰殺、銷售人員感染率也達60%,均比其他人群高。由此可見,與宿主動物直接長期接觸是機體感染附紅細胞體的重要途徑,是附紅細胞體病的高危人群,當以重點防治。從事禽、畜、水產業的人員,應加強個人防護意識,尤其是屠宰過程中,接觸動物胴體或開膛破腹時應戴手套,避免直接接觸血液;其次是屠宰工具要及時清洗消毒,操作時,一旦不慎劃破傷口,馬上消毒包扎,減少感染與傳播;三是洗滌動物的污物、血水不得直接排入下水道,應經污水處理池消毒處理后再排放。
S854.5+2文獻標識碼:B
1004-5090(2016)08-0022-02
2016-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