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盧鳳霞
『鄭衛之音』說《衛風》
文_盧鳳霞
話說喜歡吹竽的齊國國君齊宣王曾說過:“寡人今日聽鄭衛之音,嘔吟感傷,揚激楚之遺風。”“寡人非能好先王之樂也,直好世俗之樂耳。”而較齊宣王早一百年左右,有位禮賢下士,任用過西門豹治鄴,能夠從鏗鏘鳴奏的“金石之樂”中聽出鐘律不齊的魏文侯,他對孔子的門徒子夏說:“吾端冕而聽古樂,則唯恐臥;聽鄭衛之音,則不知倦。”
那么讓魏文侯“不知倦”的所謂“鄭衛之音”是指什么呢?
“鄭衛之音”指的是《詩經》中先秦、周代傳唱于鄭、衛兩國的鄉間流行音樂(詩歌)。《詩經》中各國“風”詩多為短小歌謠,而《鄭風》《衛風》中有一些卻是分節詩歌,音樂的結構繁復變化。在一些反映民俗生活的詩篇中,常有男女互贈禮物、互訴衷腸的愛情場面描寫,由于它表達感情的奔放、熱烈和大膽,浪漫且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被稱為《詩經》中的精華。
《衛風》都包括哪些地方的民歌呢?查看古衛國,大致包括鶴壁、安陽、濮陽、邯鄲與邢臺的南部、聊城西部等地。而衛國都城據考證分別在朝歌(淇縣)、曹丘(滑縣留固鎮)、楚丘(滑縣八里營)、帝丘(內黃縣大城村)。我生活的冀魯豫夾角的北中原內黃,曾經是衛國的國都所在地,既是《詩經》中衛地的中心地帶,也是《詩經》中的邶地(今湯陰東南)。打開地圖,可以看到,湯陰東南最近處是今內黃、濮陽、滑縣、浚縣等地,顯然,邶,同時屬于衛地。《左傳·襄公二十九年》記載吳公子季札聽了魯國的樂隊歌唱了“邶、鄘、衛”以后,評論時便將此三詩統稱之為《衛風》。他是把“邶、鄘、衛”作為一個整體,以區別于其他國風的。《詩經》中,邶、鄘、衛三國有風詩39首,占風詩160首的四分之一,可見古衛地的文化底蘊。這里的先民是如此熱愛生活和富有藝術才華的一個群類,用現代語言描述,衛地子民足夠文藝范兒。
2700多年前,淇水與頓丘城一帶發生了一段流傳至今的愛情故事,那就是《詩經·衛風》名篇《氓》中所傳唱的。女主人公原本是一位靠采桑、養蠶、繅絲為生的鄉間桑女。有一天,在產品交換的集市上與一青年男子氓相遇,相互在交易中接觸相識。“經占卜問筮、說媒請親之禮,男娶女嫁,終成婚眷。”從早期的“信誓旦旦”“夙興夜寐”,到后期的男人“二三其德”“不思其反”,講述了一個始亂終棄的愛情故事。可見,這類故事并不是什么新玩藝兒,女人大可不必把這類渣男放在心上。《氓》共分六個章節,以賦為主,兼用比興,是一篇運用對比、借代、頂真等多種修辭手法的現實主義作品,敘事簡潔,藝術成就很高,后世的《孔雀東南飛》《長恨歌》中都有它的影子,其中“信誓旦旦”、“夙興夜寐”這樣的古老成語,神奇地沿用至今。
而男主人公氓,又是哪里人呢?應是詩中女主人公涉過淇河送至頓丘這個地點的人。那么頓丘又在哪里?據《史記》中載,三國魏文帝時《皇覽》曰:“顓頊冢在東郡濮陽頓丘城門外廣陽里。”顓頊又是誰呢?他是上古時期三皇五帝中的二帝,皇帝之孫。他死后葬在今安陽市內黃縣梁莊鎮三楊莊村。后來,顓頊帝之侄、五帝之三帝嚳,死后也葬在這里,統稱二帝陵。經多方考證,距離帝陵兩公里左右的大城村,既是顓頊帝的都城帝丘,又是古頓丘城遺址,西周時期為衛國城邑,春秋時期,衛成公遷都于此。那么《詩經》中《氓》這個故事,應該就發生在我的故鄉內黃與淇河流經的浚縣之間。那個“二三其德”的氓,應生活在今內黃縣梁莊鎮大城村附近。由是,遠古《詩經》中的故事和故事中頓丘這個地名,神奇地與我所生存的空間連接起來,是不是很奇妙。
區區十首《衛風》中,不僅有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氓》,也有投桃報李的《木瓜》;既有思念情懷的《伯兮》《有狐》《河廣》《竹竿》,也有歌唱隱逸山水的《考槃》;既有歌頌贊美統治者的《淇奧》《碩人》,也有對統治者表里不一進行諷刺的《芄蘭》,內容豐富,起興運用廣泛,描述優美至極。
讀《邶風》更是讓我這個出生于衛、邶之地,號稱寫詩歌的人自慚形穢。名篇《擊鼓》中,“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十六個字,字字千斤,力透紙背,道出古今愛情的最高境界。現代描寫愛情的詩人,你還有什么話要說?“寤言不寐,愿言則嚏”,翻譯過來的意思是“但愿他打噴嚏,知道我的思念”,古人如此精妙的表述,想想自己,簡直弱暴了!《新臺》中,“燕婉之求,得此戚施”,意思是說“容貌俊俏的人兒啊,卻嫁給了這個癩蛤蟆”,哈哈,所謂的癩蛤蟆想吃天鵝肉,事實上80%的天鵝肉,都是被始終堅持癡心妄想的癩蛤蟆吃掉,巧婦常伴拙夫眠就是這個意思。
下雨天,閑讀存放了十幾年的《詩經》,真是亮瞎了眼。沒有什么內容是不能入《詩經》的,好詩都讓采詩官兒采盡了,絕對稱得上是流傳過幾千年的詩歌經典。單從字面描繪的意思,就讓人折服,如果按照當時傳唱的方式再配上音樂,那該是怎樣美妙的一種音樂劇?想想,美酒飄香,歌舞曼妙,長袖善舞,瞇著眼臥在榻上,不禁向往寬袍廣袖的齊宣王與魏文侯了。
(作者單位:內黃縣供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