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偉 樊長征 張文江 苗青 曹麗霞 徐鵬翔
?
王書臣從風論治咳嗽變異性哮喘經驗
周偉樊長征張文江苗青曹麗霞徐鵬翔
咳嗽變異性哮喘是一種非典型的支氣管哮喘,屬于中醫學的“咳嗽”“喘證”“肺痹”“肺痿”“痙咳”“咽源性咳嗽”等疾病范疇論治。王書臣教授擅長從風論治咳嗽變異性哮喘,認為風邪易侵犯肺衛,損傷肺絡,肝風內盛,脾虛濕盛易損傷肺氣,導致咳嗽變異性哮喘反復發作,纏綿不愈,臨證治以祛風為主,兼以活血、疏肝、健脾,取得較好療效。現結合典型病例,介紹相關經驗如下。
咳嗽變異性哮喘;風邪;王書臣
咳嗽變異性哮喘(cough variant asthma,CVA)是一種非典型的支氣管哮喘,以慢性、持續性或反復發作的咳嗽為主或以咳嗽為唯一癥狀的哮喘。眾醫家大多將其分屬于“咳嗽”“喘證”“肺痹”“肺痿”“痙咳”“咽源性咳嗽”等疾病范疇論治[1]。CVA的病因很復雜,與感染因素、過敏和環境因素密切相關,導致持續氣道炎癥和氣道高反應性為特點[2]。有報道顯示40%的患者若沒有得到有效治療,2年內發展為典型哮喘[3]。近年來,本病的發病率呈逐漸上升趨勢,引起醫學界廣泛關注。
王書臣教授是國家有突出貢獻專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作為全國第五批師帶徒指導老師,從事呼吸疾病的研究50余載,學驗俱豐,擅長從風論治咳嗽變異性哮喘。近年來,筆者有幸隨王書臣教授臨證,受益匪淺,現將其經驗介紹如下。
CVA具有反復發作的特點,多繼發于感冒之后,而每每發作均與風寒、風熱等外邪侵襲有關,“傷于風者,上先受之”,風為陽邪,外風上受,首先侵襲肺衛,導致肺氣郁遏不宣,清肅失常,氣道攣急,呈現鼻癢、眼癢等風邪先兆癥狀,陣發性劇烈咳嗽、刺激性干咳,無痰或咳有少量黏痰,咽喉、氣道奇癢難忍,常在夜間或晨起發作,吸入冷風可加重。王老師認為治療上除了解表之外,當兼顧辛散透邪外出,祛風解痙止咳。偏風寒者,常用荊芥、防風、蘇葉、白芷解表散寒,其中荊芥、防風,輕揚疏散,辛而不烈,微溫不燥,能疏風解痙止咳,《神農本草經讀》謂防風“風傷陽位,則頭痛而眩;風傷皮毛,則為惡風之風邪……防風治甘溫發散,可以統主之。”[4]蘇葉、白芷辛溫祛風解表散寒,宣利肺氣止咳。尤其注重使用干姜、姜半夏、仙茅、淫羊藿等辛溫之品,散寒溫肺,助祛風解痙。偏風熱者,常用蟬蛻、化橘紅、枇杷葉、桑葉等疏散風熱、解痙止咳。蟬蛻既可宣散風熱,開宣肺氣,又能疏肝熄風解痙;化橘紅辛溫理氣寬中,燥濕化痰止咳;枇杷葉清肺潤燥,用于久咳不止;桑葉疏散風熱,兼潤肺燥。
風邪“善行而數變”,無處不在,變化多端,臨床上多有疏散風熱不宣透,或解表不徹底,或過早服用補氣養陰之劑,或大量使用抗生素等誤治[5],使風邪留滯于肺絡,邪郁絡管不利,氣道攣急,日久形成內風潛藏,久病必瘀,風與瘀合,肺氣不暢、肺絡瘀滯,氣道壅塞,一遇氣候驟變,或花粉、塵螨其他因素刺激,內風妄動,同氣相求,內風與外風相合,風邪搏于肺絡,邪正相爭,氣道閉澀,表現為咳嗽倏忽來去,時發時止,咽喉、氣道奇癢難忍。李用粹將其概括為:“內有壅塞之氣,外有非時之感”[6]。王老師基于久病入絡,風藥可以通絡理論,選用穿山龍、地龍、絲瓜絡、蟬蛻、僵蠶等搜風通絡,祛風止咳。穿山龍辛散溫通,既能祛風濕,又能通經絡,有祛風解痙止咳之用,并能降低氣道高反應。僵蠶可祛肝肺二經之風以解痙。地龍活血通絡、平喘解痙。穿山龍配伍地龍通絡止咳平喘;地龍配伍蟬蛻祛風解痙,利咽止咳,有抗過敏效果。臨證時王老師還使用三棱、莪術,配合地龍活血祛風,起到“血行風自滅”的作用,血活可助氣動,有利于肺氣之宣暢。
《內經》:“肝在天為風,在地為木。”肝屬風,在五行屬木,具有木之升發,條達,風之輕揚,清氣之特性,以升為順[7]。外風經久不去,遷延成內風,郁滯肝脈;肝氣郁結,化火生風,內風潛伏肝經,平時相安無事,一遇情志刺激等肝氣橫逆,引動內風,致內風隨氣妄動,干咳,胸脅疼痛,咽中如窒,心煩,口苦,目赤,甚或咳血等,正如尤怡所謂“凡人必先有內風而后召外風”[8]。王老師認為此類患者平素常多憂思抑郁,肝郁氣滯,木郁生風,致肝風內熾。情志不遂時,內風煽爍,木火刑金,肺失降逆,以致咳嗽,胸脅脹痛。清代醫家周學海在《讀醫隨筆》所說:“醫者善于調肝,乃善治百病。”[9]王老師在治療此類CVA時,尤其注重調肝熄風,順應“木郁達之”之性,常運用柴胡、枳實、芍藥、甘草疏肝解郁,暢行氣血;應用鉤藤、蟬蛻平肝熄風,定驚止咳,《本草匯言》謂:“鉤藤:祛風化痰。”對于咳嗽劇烈持續不解者,鉤藤往往效果奇佳。少佐香附、郁金疏肝解郁,和暢氣機,二藥配伍絲瓜絡解肝郁氣滯,通行經絡以增寬胸理氣之功。肝氣既平,肺氣肅降得復,人體氣機升降方得協調,三焦疏利,內外暢通。
“百病多有痰做祟”,CVA患者或因外感風寒邪氣客于脾俞,閉于脾經;或素體脾虛痰濕內蘊(過敏體質),復加外感風邪或吸入過敏原(也可歸于“風”的范疇)后引起肺氣不宣、氣道閉阻[10],表現為肺脾俱虛,正虛邪戀。脾虛運化功能不及,濕聚生痰,上貯于肺;土虛不能生金,復感風邪形成風痰,羈絆于脾胃之間,受外邪誘發,痰隨氣升,氣因痰阻,相互搏結,壅塞氣道,致肺氣宣降失常,表現為慢性咳嗽反復發作日久不愈,咳甚則喘,喉間痰鳴,痰黏不易咯出,伴有胸悶脘痞,大便稀溏,體倦乏力,納呆等癥。“治病必求于本”,王老師指出此類型CVA的治療要防止一味專事攻邪,泥于祛邪止咳而忽視扶正,畏用補肺健脾的傾向,應當標本兼顧,健脾補肺益氣,祛風化濕。臨床常用六君子湯、玉屏風散等補益之劑,從調護正氣著手,健脾補肺,固衛止咳;運用蒼術、羌活等風藥,既可達“風藥勝濕”之效,又可健脾祛風;臨證時更不忘酌加補骨脂溫腎壯陽而暖中焦,加石菖蒲、炒薏苡仁補氣健脾,運化水濕。諸藥合用,脾運健旺,風邪得祛,痰濕得除,標本兼治,相得益彰。
患者,女,37歲。2015年3月27日初診。主訴:間斷咳嗽1年,夜間加重1個月。現病史:患者1年前因外感導致咳嗽,反復不愈,吸入冷風或刺激性氣味咳嗽加重,外院予沙美特羅/替卡松粉吸入劑,孟魯司特鈉片等治療,癥狀時輕時重。1個月前患者感風寒后出現咳嗽加重,夜間劇烈陣咳,服用多種藥物效果不明顯。就診時:晝夜均咳,夜間9點至11點明顯,咽癢,咳甚則胸悶,甚則嘔吐,咳少量白痰,惡風,納眠差,二便調。舌質紅、苔薄白、脈細弦。查體:雙肺呼吸音粗,未及干濕性啰音。輔助檢查:血常規、肝腎功無異常。胸片示:雙肺紋理增重。肺功能:通氣功能正常,氣道激發試驗陽性。中醫診斷:咳嗽(風邪戀肺);現代醫學診斷:咳嗽變異性哮喘。治以:疏風解痙,宣肺止咳。處方:穿山龍20 g、地龍15 g、僵蠶10 g、仙茅15 g、淫羊藿10 g、蟬蛻10 g、干姜10 g、姜半夏12 g、五味子12 g、鉤藤20 g、絲瓜絡10 g、荊芥10 g、防風12 g、蘇葉12 g。服藥1周后咳嗽明顯減輕,咽癢消失,上方隨癥加減3周后痊愈,隨訪3個月未復發。
[1]羅杜文,李友林.咳嗽變異性哮喘的中醫證候學研究[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中醫臨床版),2007,14(3):11-14.
[2]陳塨.加味消風散治療成人咳嗽變異性哮喘療效觀察[J].內蒙古中醫藥,2010,14(24):3-17.
[3]辛建保,自敏,陶曉南,等.慢性干咳伴有氣道高反應性即是咳嗽變異性哮喘[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1998 , 21(3):138.
[4]清·陳修園.神農本草經讀[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3:2-3.
[5]胡珀,尹新中,狄冠麟.逆流挽舟法治療咳嗽變異性哮喘理論探討[J].環球中醫藥,2013 , 6(6) :446-447.
[6]清·李用粹.證治匯補[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63:278.
[7]杜國輝,李雪青,石志敏.風藥在脾胃病方劑中的配伍規律分析[J].陜西中醫,2015, 36(9) :1212-1214.
[8]清·尤怡.傷寒貫珠集[M].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1998:72.
[9]清·周學海.讀醫隨筆[M].江蘇: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83:188.
[10]李惠群.補氣祛風法治療小兒咳嗽變異性哮喘38例[J].中醫兒科雜志,2008, 4(3) :22-23.
(本文編輯: 蒲曉田)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名老中醫工作室建設項目(王書臣名老中醫工作室)
100700北京,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究生院[周偉(碩士研究生)、徐鵬翔(碩士研究生)];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肺病科(樊長征、張文江、苗青);中國中醫科學院門診部(曹麗霞)
周偉(1988- ),2013級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西醫結合臨床。E-mail:ZWCLX888@163.com
R249.2
Adoi:10.3969/j.issn.1674-1749.2016.10.029
2015-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