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娜
(廈門市中醫院急診科 福建 廈門 361000)
重癥疾病患兒通常會出現心跳驟停、休克等癥狀,因此迅速為其建立輸液通道,及時為其輸入藥物及液體是確保其生命安全的重要措施。重癥疾病患兒通常存在基礎性疾病及循環障礙,這會造成其外周靜脈出現收縮或塌陷的情況,進而導致對其進行中心靜脈、外周靜脈穿刺的次數增加,穿刺的成功率較低。穿刺次數的增加,不僅會延長對此病患兒進行搶救的時間,還會影響其預后。近年來,骨通道輸液法被廣泛地應用于重癥疾病患兒的臨床搶救中。為了進一步探討骨通道輸液法在重癥疾病患兒搶救中的應用效果,筆者進行了本次研究。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本次研究的對象是2014年3月~2015年3月期間我院急診科收治的13例小兒重癥疾病患者。這些患兒均因靜脈塌陷導致血管通路受阻。在這些患兒中,有男性患兒7例,女性患兒6例。他們的年齡在2個月~5歲之間,平均年齡為(3.1±0.6)歲。其中,因失血導致休克的患兒有3例,因重癥肺炎導致呼吸衰竭的患兒有4例,因窒息導致呼吸循環衰竭的患兒有2例,因感染導致休克的患兒有2例,發生持續性癲癇的患兒有1例,發生猝死綜合征的患兒有1例。
《2010美國心臟協會心肺復蘇及心血管急救指南》中指出[1]:在對重癥疾病患兒進行搶救時,如果無法在短時間內為其建立有效的靜脈通路(連續3次靜脈穿刺失敗或在90s內靜脈穿刺未成功),應為其建立骨通道。本次研究的納入標準是:①患兒機體循環系統的功能較差,無法在短時間內為其快速建立血管通路。②由于缺氧、缺血等原因導致患兒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無法在短時間內通過外周血管為其輸入大量的體液。③年齡小于6歲、因患有重癥疾病亟需進行搶救、進行3次以上靜脈穿刺均未成功的患兒。
為患兒取仰臥位,對其穿刺部位進行常規的消毒處理,使用7號針在患兒脛骨粗隆部以下約0.5~1cm處垂直進針或成60°角進針,對其脛骨干進行穿刺。旋轉注射針,如果存在落空感,說明針頭已經成功地進入到患兒的骨髓腔內?;爻樽⑸淦?,如果注射器內有骨髓液出現說明穿刺成功。用注射器對患兒的骨髓腔注入15ml濃度為9g/L的生理鹽水,以確保其骨通道處于通暢的狀態。然后,使用無菌紗布將針柄墊好,為患兒連接好輸液設備,調整好輸液的速度,將搶救所需的藥物推注到患兒的骨通道內。
搶救結束后,在這13例患兒中,一次性穿刺成功的患兒有9例,所占的比例為69.2%,2次穿刺成功的患兒有4例,所占的比例為30.8%。這些患兒穿刺的時間為30~55s。在這13例患兒中,搶救成功的患兒有9例,家屬自愿放棄搶救的患兒有3例,死亡的患兒有1例。對搶救成功的這9例患兒進行1~2年的隨訪,其均未出現骨髓炎、肌筋膜間隙綜合征等明顯的并發癥。
通過建立骨通道對重癥疾病患兒進行輸液治療的操作簡便,進行穿刺的成功率較高,可為此病患兒的臨床搶救爭取時間[2]。有研究發現,與通過外周血管為患兒輸入藥物相比,通過骨通道為患兒輸入藥物在藥效學、藥動力學方面均具有明顯的優勢。通過骨通道為患兒輸入藥物,患兒血藥濃度維持的時間更長。并且,由于骨髓腔內布滿了海綿狀的靜脈竇,可使輸入到骨髓腔內的藥物迅速地進入到患兒的體循環中[3]。
近年來,骨通道輸液法在重癥疾病患兒的臨床搶救中被廣泛地應用。在本組的這13例患兒中,在對其進行輸液時,有2例患兒穿刺部位的軟組織變硬,出現了藥液外滲的情況,因此為這2例患兒及時地改變了穿刺部位。1~2d后,這2例患兒穿刺部位周圍變硬的軟組織復原。將這些患兒進行輸液的速度控制在5~300ml/h之間,從而滿足了患兒機體對進行擴容性補液及輸入藥物的要求。
本次研究的結果證實,為重癥疾病患兒通過骨通道進行輸液的臨床效果好,穿刺的成功率高,可為此病患兒的臨床搶救爭取時間,進而確保其臨床搶救的成功率。
[1]徐品賢,馮寶芝,梁映,等.骨髓腔輸液應用于危重患者急救的效果觀察[J].現代醫院,2008,1:71.
[2]韓建秋.骨髓輸液在危重病兒中的應用[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07,5(22):378.
[3]漢瑞娟,陸皓.骨髓輸液研究進展[J].西北國防醫學雜志,2012,33(1):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