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淑慧 曹勇
【摘要】 電網企業本著服務地方經濟發展大局的宗旨,快速響應,建立并完善電網規劃與城市規劃建設銜接機制,通過城市規劃與電網規劃聯合規劃、探索出電網規劃與城市產業新區規劃和諧發展的道路,有效解決電網規劃與城市新區規劃的不能銜接問題,超前保護好線路走廊和站址資源,實現了電網規劃的科學、可持續發展,從而提高電網企業的投資效益和社會效益,踐行科學發展觀。
【關鍵詞】 產業新區規劃 電網規劃 銜接機制 社會效益
一、現狀分析
1、為促進地方經濟的持續增長,地方政府劃定一塊區域作為新的城市發展產業園區或者經濟開發新區,“經濟發展,電力先行”, 產業新區的經濟發展離不開電力的供給,而電力企業的投資建設是要遵循一定的規劃、投資、計劃管理制度與規范流程的,必須有相應的電網規劃項目才能開展電力的落地建設,新區的起步與發展才有保證。2、新建變電站的站址與線路路徑走廊是電網規劃與地方城市發展規劃的結合點,也是電網規劃項目落地的重點與難點。3、產業新區的現狀大多是大片農田與村莊,未形成完善的城市路網,穿越該區域內的電力線路占用、分割新區的整塊土地,不利于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制約著產業新區起步區的建設。
二、對策及措施
1、政府部門與電力部門高層對接。地方政府承諾協助做好項目建設過程中站址用地、線路走廊和民事協調等相關工作。省電力公司負責做好電網建設規劃的調整、優化工作,并將電網規劃成果納入城市新區發展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產業新區規劃與電網規劃聯合規劃。首先由政府規劃部門根據各類規劃面積及負荷密度提出近期、遠期的電力需求。根據電力需求,電網企業編制產業新區的專項供電規劃。最后,產業新區專項供電規劃經過上級電網公司、電力經濟技術研究院及政府部門的多方論證,通過政府部門的審批,最終納入到產業新區的總體規劃中。3、建立月度對接機制,加快推進產業新區起步區電力建設。地方政府部門成立產業新區指揮部,每月與電網企業召開新區工作對接會議,全面部署各項工作,協調解決各部門在建設中存在的問題,以加速推進產業新區的建設。產業新區的電力建設已納入電網企業的重點工作,實行“月計劃、周調度、日匯報”的工作機制,快速推進起步區的電力建設工作。4、有序推進電力線路遷改工作,有效釋放土地資源。為配合產業新區的開發建設,合理利用土地資源,需要將原有電力線路遷移,沿產業新區規劃路網架設,從而釋放大量的土地資源。而且整個電力改線工程,綜合考慮產業新區的近期、遠期規劃、電網規劃,同步預留高壓線路走廊,合理配置主、配網、用戶專用線路的桿線資源。
三、成效分析
3.1實現產業新區規劃與電網規劃和諧發展
城市產業新區是地方政府經濟發展的重點,也是地方政府GDP高速增長的重要支撐,把電力規劃納入新區的總體發展規劃與詳細性控制規劃,做到電力建設與新區建設的協調發展,為城市新區的經濟發展提供必要的電力支持。
3.2優化配置,實現電網規劃邊際效益最大化
通過省電力經濟研究院的技術指導與聯合規劃,電網規劃與城市新區的發展統一規劃,分期實施,利用城市新區附近電源充足的資源優勢,綜合考慮城市新區的電源規劃與電網規劃,確定分期、分區供電的網架結構以及目標網架,既保證近期的電力需求,又兼顧遠期的電力發展,描繪建設堅強智能電網的宏偉藍圖,為當地經濟社會提供優質、可靠、安全的電能,促成了能源、電網、城市新區可持續發展。
3.3對接協調,實現電網規劃管理水平的提高
政府部門與省電力公司的高層會談、分管市長召開的新區建設協調會、與市規劃部門的對接、新區指揮部的電力改線協調會均體現電力規劃是城市發展規劃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電力要發展,必須納入城市的整體發展中,電力的發展壯大必須要取得當地政府的理解與大力支持,否則,任何完美的規劃只是美好的設想,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
3.4統籌協調,實現社會資源的有效利用
通過城市產業新區新區的科學、合理的改線及規劃方案,改變以前縱橫交錯、各行其道的電力線路現狀,沿新區規劃道路走線,同桿多回走線節約大量的土地,使土地資源得到有效釋放,實現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
四、結束語
一是通過與地方政府進行全方位溝通與合作,不斷提高政府部門對電網建設管理制度與流程的認識,使政府部門認識到電力規劃是城市發展規劃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二是通過開發新區科學、合理的改線及規劃方案,改變以前縱橫交錯的電力線路現狀,同桿多回走線節約大量的土地,使土地資源得到有效釋放,實現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三是電網企業快速響應,用心服務地方政府,得到地方政府的高度贊揚,履行電網企業服務于國家和社會發展大局的宗旨。
參 考 文 獻
[1] 張文哲,陳剛.電力市場下負荷預測綜述[J].渝西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3(2):7l~74.
[2] 程浩忠,范宏,翟海保.輸電網柔性規劃研究綜述[J].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學報,2010,19(1):21~27.
[3] 牛輝,程浩忠,張焰,等.電網擴展規劃的可靠性和經濟性研究綜述[J].電力系統自動化,2010(1):51~56.
[4] 張景超,鄢安河,張承學,等.電力系統負荷模型研究綜述[J].繼電器,2010,35(6):8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