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燕
【摘要】 PBL教學模式是以問題為基礎,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導向的啟發式教育,符合學習的普遍規律,是比傳統教學模式更為先進的教學方法,但由于我國教育體制和教學過程與國外差別較大,因此有多種影響PBL教學效果的因素。
【關鍵詞】 PBL 效果 教學模式
基于問題的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模式,它設計目標性任務,強調把學習設置到復雜的、有意義的問題情景中,通過學習者的自主探究和合作來解決問題,從而學習隱含在問題背后的大量科學知識,形成解決問題的技能和自主學習的能力。此教育模式源于加拿大McMaster大學,由美國神經病學教授Barrows于1969年試行,至今已有40余年歷史。
PBL教學模式中,學生是主體,教師是向導,知識體系的形成是目標,技能水平的提高是效果。在此過程中,PBL教學模式受到學生素養、教學資源、師資力量等諸多因素的影響。
一、學生的素質影響PBL教學模式的效果
傳統教學強調以教師講授為主,將知識由點及線,進而成面,從而構建學生的知識網,在此過程中學生長期處于被大量知識“灌注”的地位,逐步形成了一定的依賴性,缺乏創新性思維、發散式思維。
而PBL教學,強調以學生的主動學習為主,對個體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對于習慣于傳統“填鴨”式教學的學生來說,要求他們在極短的時間內高效率的查閱文獻,并形成自己的分析思路,無形中儲備自身的知識,這個轉變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也不是某一門課程能夠完成的。
就目前而言,我國學生的整體素質對PBL教學模式還不太適應,完全接受和嫻熟掌握還需要一段相當長的時間。
二、學生的主動性影響PBL教學模式的效果
國內高校的學生,不僅要系統學習本專業的課程,還要學習外語、政治、心理學等大量的公共課,學習任務十分繁重,而PBL教學模式往往需要學生花費在某一門課程上的時間和精力大大多于普通課的學習,并在短時間內看不到效果,因而學習效率低,半途而廢的可能性較大。
三、學生的自身性格影響PBL教學模式的效果
人的性格千差萬別,有的學生性格內向,不愿參與PBL教學活動中的小組討論;有的學生活潑外向表現欲強,在PBL教學過程中強調了個體展現而忽視了知識儲備;有的學生喜歡獨來獨往,不愿參與團隊活動等等。對于強調個體的PBL教學模式而言,學生的性格對教學效果的影響不容忽視,而帶教老師和學生之間均需要有一個適應的過程,尤其是對于那些典型的被動學習者,他們甚至希望老師把一切準備好,如何引導此類學生主動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總結問題是一項較大的工程。
四、教學環境影響PBL教學模式的效果
PBL教學過程中經常需要小組討論,為了創造良好的討論氛圍,一般要求固定場所、小班交流,而現階段各高校缺乏開展PBL教學的固定場地和設施。目前我國的高等院校大多采用的仍然是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室較大,且為了達到較高的利用率,通常采用流動教室制度,因此采用PBL教學的老師通常將小組討論安排在普通教室,且不固定,從而無法形成討論環境,課堂氣氛不能充分發揮,教學質量難以保障。
五、師資條件影響PBL教學模式的開展
PBL教學模式要求6到8人一組進行學習和討論,且每組要有一名指導老師,相對于目前我國高等院校而言,大部分班級的人數都超過了30人,如若再分成若干小組,教師、學生的數量將呈幾何級數增長,比傳統教學法高出幾倍,由此可見教師人力資源的不足將成為PBL教學模式應用與推廣的攔路石。
六、結束語
綜上所述,PBL教學模式能夠充分調動學習者獲取知識的積極性,學習過程符合“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理性歸納”的學習規律,是比傳統教學模式更為先進的教學方法,適合于具有某一學科基礎知識的人員深入學習使用。
但作為教育工作者也應該清醒的認識到:PBL具有它獨有的特點和適合對象,在當前工作中不能因為要改革而全盤否定經典的傳統教學法。在各課程的學習當中,是否引入PBL教學法,要充分的進行論證,調查研究,認真聽取同行及學生們的意見與建議,也可采取循序漸進的小范圍試點法,將PBL和傳統教學法同時并存,取長補短,學生們則可以根據自己的性格特點以及學習習慣自主選擇學習方式。
[1] 游詠,莫靚,桂慶軍等.PBL 教學法與人文素質教育結合在臨床技能教學中的運用探討, 西北醫學教育,2011,19(3):509~511
[2] 丁曉蔚,顧紅.基于問題的學習(PBL)實施模型述評, 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11,34(1):6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