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有光
從春秋到戰國,兼并戰爭越來越頻繁,所以《孟子》中反暴力的言論比《論語》中多得多。例如:“孟子見梁襄王,出語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猝然問曰:天下惡乎定?吾對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對曰:不嗜殺人者能一之。孰能與之?對曰:天下莫不與也。”這一段對話,多么生動、多么尖銳!
秦始皇以武力得天下,以武力治天下,二世而亡。漢高祖以武力得天下,以文功治天下,漢祚四百年。于是大家明白,馬上得天下,不能馬上治天下。儒家反暴力的正確性對治天下已經得到證明。二次大戰補充了歷史。希特勒的納粹武力未能統一西歐,各國民主協商的文功組成了歐盟,這是“不噬殺人者”能統一天下的證明。歷史正在擺脫暴力輪回,實現儒家反暴力原理。
?筵 反愚昧斗爭
儒家重視知識,努力教育,為華夏文化培植根基。道家和法家否定知識、提倡愚民,限制教育、以吏為師。請看反儒家的愚民哲學:
老子說:“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民多智慧而邪事滋起”;“智慧出,有大偽”;“民之難治,以其智多”;“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韓非子說:“舉士而求賢智,為政而期適民,皆亂之端”;“明主用其力、不聽其言”;“愚者畏罪而不敢言,智者無以訟”;“明主之國,無書簡之文、以法為教,無先王之語、以吏為師”。知識越多越反動,原來古已有之!
?筵 反神秘斗爭
儒學沒有天堂,沒有彼岸,接近無神論。“子不語怪力亂神”。從商殷時代遇到大事必須占卜,到孔子不談怪力亂神,儒家的反神秘斗爭跨過了極大的一步。儒學不是宗教,這是不必多說的。但是受佛教影響,孔夫子居然遭受拉郎配,跟佛祖和道祖并坐一堂,接受香火膜拜,叫人啼笑皆非!學術必須非神秘化,真理最怕不許懷疑。
儒家的三大斗爭在今天仍有現實意義。
?筵 儒學的現代化
每個國家的文化都包含現代文化和傳統文化。現代文化主要是國際共同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傳統文化主要是本民族的文史哲和宗教。我國的大學課程大部分是現代文化,小部分是傳統文化,這反映我國進入全球化的程度和保持民族特色的現狀。每一傳統文化都在自覺或不自覺中進行現代化。
儒學的歷史任務是維護帝王政權,建設穩定而繁榮的封建社會。在二千年中做出了偉大的、光榮的、正確的成績。儒學不是為后封建時代服務的,責備它不能為民主和科學服務,不符合歷史觀點。
五四時期打倒孔家店是打錯了,這好比責備孔夫子不懂英語,那時英語還沒有產生呢。叫儒學為后封建時代服務,責任不在孔夫子,而在今天的一代:如何使儒學現代化。
儒學現代化的原則應當包含:1.除去封建性、建立現代性:例如“君為臣綱”要改為“官為民仆”。2.除去保守性、建立創造性:例如“述而不作”要改為“述而又作”。3.除去玄虛性、建立實用性:例如“天人合一、內圣外王”這個說法難于為現代青年所接受,形式和內容都要改革。古人不懂什么是天,不妨把天和人配對。今人對天至少有了初步的科學理解,天和人配不成對了。印度有一個5歲的小詩人,他的詩集叫做《讓我摸摸天》,他會歡迎把天和人排排坐。舊瓶可以裝新酒,可是如果舊瓶上貼著使人惡心的廣告,就不會有人來嘗這美味。帝王思想已經成為罵人話,誰還愿意自己稱王?自稱圣人別人也要嗤之以鼻!難于為現代青年所理解,就難于在現代社會發生作用。
儒學內容要逐項研究,分為三部分:1.對現代有指導意義的,從之。如“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2.原理對、具體不對,改之。如“天下無不是之父母”要改為“天下有不是之父母”,父母有錯,好言勸說。3.不合現代要求的,棄之。如“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
有人說:文盲群眾需要儒學宗教化,書齋學者需要儒學玄虛化,現代青年需要儒學常識化,三者并行不悖,不妨各行其是。這是過渡時期的必然現象嗎?
漢代以來,儒家大都鉆研章句訓詁之學,給五經和孔孟做注解,很少有實質性的發展和創新,但是留下許多至理名言,有普遍和久遠的意義。今后發展,應當發揮“孔子圣之時者也”的精神,使為封建(專制)服務的古代儒學變成為“后封建”(民主)服務的現代儒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