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論語·學而》
年輕人,在家就要孝順父母,出門在外就要敬愛兄長,為人要謹慎,說話要誠實,要廣泛地友愛大眾,親近有仁德的人。這樣做了之后,如果還有剩余的精力,就去學習文化。
孔子對學生的教育是全方位的,尤其重視培育他們的道德修養,比如“孝”“悌”“謹”“信”“仁”等??鬃诱J為,年輕人首先應該注重提高自己的道德水準,而學習文化知識,則是道德實踐達到一定水準后才需要考慮的事情。這種先德后才的教育觀被后世所繼承,戰國晚期的荀子就說過:“君子能亦好,不能亦好;小人能亦丑,不能亦丑。”(《荀子·不茍》)這是認為道德水準不高的人,無論有沒有知識和能力都是不好的?,F代社會的人才取向多是“唯能力論”,在評價一個人時,往往比較重視學歷、能力和工作經驗,卻不太在意其道德水平的高低和個人修養的優劣。然而,一個道德敗壞的人,才能越出色,取得越高的職位,對社會造成的危害可能就越大。從這一點說,建立“道德檔案”,重視道德教育,確實很有現實意義。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論語·學而》
不怕人家不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別人。
孔子政治上不太得意,無論在父母之邦魯國,還是在齊、楚、衛、陳等其他諸侯國,都沒有獲得充分施展政治抱負的機會,有時甚至還被威脅和驅趕。但是,孔子并沒有因此而絕望,也沒有抱怨別人不了解自己,而是將“不了解別人”當作大問題,這不僅表現出孔子具備“恕”的良好修養,也體現出他的處世智慧。在孔子看來,別人“不了解”我,無傷道德,也不會危及自身,因此不必耿耿于懷,如果把這種事情都掛在心上,則是修養淺薄的表現。然而,如果我們不了解他人的品性和做事風格,則很難與人相處,更不用說成就事業了。《孫子兵法》中有“知彼知己,百戰不殆”,雖然講的是戰爭,但內涵卻與孔子的這句話有著相通之處。
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論語·八佾》
君子沒有什么可爭的事情。如果有所爭,那一定是射箭比賽吧!即使是比賽,也是互相作揖,彼此謙讓,然后登上臺階,射完箭后走下臺階又互相敬酒。這種競賽活動都不失為君子。
在孔子生活的時代,“君子”應該掌握六種技能,即“禮、樂、射、御、書、數”六藝,其中的“射”,就是射箭。在春秋時期,很多重要儀式中都有比賽射箭的項目,稱為“射禮”。這種射箭比賽既考驗參與者的箭術技藝,又考驗參與者的禮儀風范。僅僅箭法出眾卻沒能表現出謙讓與友善的人,是無法獲得好評的。君子習射,既是應對戰爭的需要,也是一種對自身修養的鍛煉??鬃又鲝埦硬粻?,即使在必須分勝負的射箭比賽中也要保持平和謙讓的君子之風,是很有深意的。過于強烈的競爭意識往往會扭曲人的心靈,使人為了獲得最終的勝利和成功而不擇手段,這種做法給社會和國家帶來的不良影響是難以估量的?,F代體育競賽雖然以“更高、更快、更強”為宗旨,卻也時時強調“友誼第一,比賽第二”,正是基于這一原因。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論語·雍也》
樸實勝過文采,就會顯得粗俗野蠻;文采勝過樸實,就會顯得虛偽浮夸。樸實和文采配合適當,這才是一個君子。
成語“文質彬彬”即源于此句。天生的質樸道德與來自后天的學識風采,構成了同一人格的兩面,無論古人今人,莫不如此??鬃影褍烧吲浜线m當的人稱為“君子”,是對其修養水平的高度評價?!拔摹迸c“質”的較量,是君子人格構建中的重要環節。一個誠實樸質的人,不一定有出眾的風范;一個風度翩翩的人,未必能做到平和誠懇。兩者雖然表現不同,實則都是“文”與“質”的失衡,同樣不可稱為“君子”。
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論語·雍也》
中庸作為一種道德,是至高無上的!但人們缺少這種道德已經很久了。
提到“中庸”,很多人將其理解為折中、妥協,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保守態度。其實這是對“中庸”思想的誤解?!爸杏埂辈粌H是建立在人性基礎上的倫理道德觀,也是一種方法論??鬃訉⑵淇醋魇且环N崇高的道德修為和君子之道的最高層次。依據儒家經典,我們可以將“中庸”解釋為“用中”之道,即在生活實踐中恪守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的中正之理,具體表現為四條原則:一是“過猶不及”的適度原則,二是“執兩用中”的整體原則,三是“時中權變”的調適原則,四是“和而不同”的和諧原則。中庸思想千百年來塑造著中國人“與人為善”的人格特征。我們應該摒棄長久以來對“中庸”的誤讀,充分認識到“中庸”對當下人們實現身心之和、人際之和、人與自然之和、人與社會之和的作用,以利于我們立身處世、齊家興業和治國安邦。
(選自《孔子語錄》,中華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