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生活前后的那個時期,既是中國也是人類歷史上最殘酷的時期之一。我們不妨把同時期的中國與西方做個比較。那時的西方正處于“黑暗的”中世紀。中世紀一直被我們定義為“黑暗的”,實際上也不盡然,起碼不是我們習慣上所理解的那樣一個世紀。稍稍深入到西方文化的內(nèi)部,會發(fā)現(xiàn)這個“黑暗”時期的科學仍在前進,并由貴族們建立起一些了不起的傳統(tǒng)。這也是一個創(chuàng)造和發(fā)展的、深奧而不淺薄的時期。中世紀是一個復雜漫長的歷史階段,不是一般人口中的概念化簡單化的理解。一談到后來的文藝復興,就說它是反對上帝,把人性從神性下解放出來等等,這未免太簡單了。文藝復興實際上并不反對上帝,而是在承認上帝的基礎上,復興古希臘古羅馬的人文精神。
西方中世紀有一千多年,而中國魏晉只相當于西方中世紀剛剛開始的那個小小時段,不能與之合榫對應。但有些地方,比如說宗教勢力的強大、士族勢力的強大卻是相似的。在這個時段里,中國的魏晉更為可怕和殘酷,大概已經(jīng)不是“黑暗”兩個字就能概括的。用“嗜血”兩個字來概括,可能更合適一點。
從遙遠處回望,魏晉就是一個不堪忍受的、劇烈動蕩的時期。這是對時代社會政治生活的全面總括。但是如果具體生活在那個時代,就像任何時代一樣,它還有很多的空間,可以分解出不同的生活板塊和文化板塊。人總是在局部,在某一個板塊里生活,不是在混沌一片的概念里生存,不是在想象中的那樣一種無所不在的毒氛和血泊里生活。相反由于當年的信息、交通、科技等水準的局限,它尚可保存一些相互隔絕的角落。這種封閉的角落不僅是地理和自然意義上的,而且還是精神思想乃至于藝術意義
上的。
我們發(fā)現(xiàn),人一旦進入這個相對獨立的空間,還有安全生存的可能,有思索的可能,徘徊的可能,孤獨的可能,寂寞的可能。問題是要能夠進入這樣的空間,才會得到暫時的喘息,得以從事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問題是知識分子一定會受到儒家正統(tǒng)思想的培育,一旦逃避就惴惴不安。所以他仍然還會思念“叢林”向往“叢林”,既畏懼這片“叢林”又企圖改造這片“叢林”,嘗試一搏。所以要真正能夠?qū)さ揭黄瑐€人的空間,并不是容易的,這里面除了客觀的原因,也還有主觀的原因。
像當年的孔融、阮籍、張華、陸機等人,都沖出了那個相對獨立的空間,進入了“叢林”的核心地帶。結果是非常可怕的。曹操殺了孔融,有人會覺得有點出乎預料,認為像曹操這樣一個了不起的歷史人物不會如此殘酷的,而且寫下了那么好的四言詩,是“建安風骨”的代表人物,對于整個魏晉乃至于后來的文學都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曹操留下的作品不多,但在文學史上的印記是不可磨滅的。他寫下的《蒿里行》《苦寒行》《薤露行》等,都是反映當時社會狀況的好作品,催人淚下。他對底層,對當時人民生活的困苦情狀是何等了解,也不乏同情心。
就是這樣一個人,由于要奪取政權和鞏固政權,必有許多文化和政治的設計,必要施行實用主義。曹操與后來的曹丕不一樣,他是一個體制的開創(chuàng)者和奠基者,需要強化和構筑自己的政治基礎,實行思想的專制。所以在這樣一個人物面前,他人切不可忘記對方正處于“食物鏈”的頂端。而孔融這些人與之相處日久,或許就會忽略“食物鏈”這個鐵律,就會麻痹和放松。他們只看到了大動物們可愛的毛皮,溫順和慵懶的眼神,甚至是打盹的片刻、呼嚕的鼾聲,有時就會忘記他們有利爪,有尖牙,有嗜血的
本性。
于是,有時孔融等人動作和玩笑的幅度稍微大一點,就會出問題。一個嗜血的動物睡醒了以后,如果心情不好,或許并沒有那么多的幽默感,惱怒中輕輕一拍,力量就會很大。孔融們?nèi)绻儆幸恍┨舳旱难赞o,一些惡作劇,一些刺撓,一些冷幽默,就很危險。一個大動物并非是時時都能夠理解和會意的。這樣講不是說處于“食物鏈”頂端的動物愚鈍不敏,而是它們的本性如此。因此,所有跟這些大動物走近的、更次一級的、“食物鏈”下端的小動物,都要引以為戒。在這一點上,陶淵明心里非常清楚,所以他能夠及時地離開桓玄集團、劉裕集團,連當時的一些刺史和太守們也很少接近,偶有過往也要淺嘗輒止。他不存僥幸地及時擺脫了“大動物”,不失為一個明智的選擇。
陶淵明在詩章里常常表露出這方面的清醒意識。正是這種規(guī)避和自我提醒,使他待在了遠處,獲得了更多的個人空間。“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飲酒二十首·其十七》)一方面他遠離“叢林”,放棄了建功立業(yè)的機會,另一方面又規(guī)避了最大的危險。他和所有知識分子一樣,回到這個空間時也難免有過猶疑和痛苦,總試圖沖出去。這個時候他的心情是晦暗的、顧慮重重的。而當他安靜下來,就立刻覺得心情明朗,也富有創(chuàng)造力,個人生活也變得愉悅、幸福和諧。“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飲酒二十首·其五》)這是多么好的個人生活。
(選自張煒《陶淵明的遺產(chǎn)》,中華書局。
原題為《個人空間》,標題為編者所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