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長文
7017萬,這是現行標準下中國農村貧困人口的數量。按照2020年全部實現脫貧的目標,中國每年要減貧1200萬人。
時間緊,任務重,如何才能按期完成?2015年10月16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減貧與發展高層論壇上首次提出“五個一批”的脫貧措施,為打通脫貧“最后一公里”開出破題藥方。隨后,“五個一批”的脫貧措施被寫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經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通過。
發展生產脫貧一批
關鍵詞:整村推進,貼息貸款
“制定貧困地區特色產業發展規劃。出臺專項政策,統籌使用涉農資金,重點支持貧困村、貧困戶因地制宜發展種養業和傳統手工業等。”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
“私人定制”發展項目。未來五年,扶貧攻堅戰將從“整縣推進”轉向“整村推進”和“整戶推進”。隨著“扶貧目標、扶貧任務、扶貧資金、扶貧權責”權限“四到縣”,項目發展更接“地氣”——以貧困村和貧困人口的資源、承受能力促進項目落地,宜農則農,宜游則游,如推動電商扶貧工程、旅游扶貧工程、光伏扶貧工程等,達到“一村一品”“一戶一項”。
資金向貧困地區傾斜。國務院扶貧辦公室主任劉永富介紹,2015年國家投入扶貧專項資金420億元。在今后五年,國家和各省區市都將大幅度提高扶貧專項資金比例。對于已經建檔立卡的貧困人群,目前國家已經提供5萬元以下3年以內的財政貼息貸款,用于發展通過論證的脫貧項目。此外,國家還將在貧困地區設立扶貧再貸款,其優惠幅度將超過支農再貸款,并將扶貧小額信貸大規模推廣到戶,為貧困地區、貧困人群發展項目提供源頭活水。
易地搬遷脫貧一批
關鍵詞:6000億元 ,1000萬人
“對居住在生存條件惡劣、生態脆弱、自然災害頻發等地區的農村貧困人口,加快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工程。”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
讓貧困人口搬得出、穩得住。未來五年,中國將有1000多萬人通過易地搬遷脫貧。根據自愿和因地制宜原則確定安置方式,在移民新村、小城鎮、鄉村旅游區等區域集中安置,或采取“插花”等方式分散安置,或通過進城務工、投親靠友等途徑自行安置。由政府根據個人情況確定住房建設標準,并享有與當地群眾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務,確保搬遷人口在新的生活環境中穩得住。
讓搬遷人口能致富。國家將投入6000億元資金安置易地搬遷人口,并將因人而異提高收入水平——對主要從事農業生產的人群,在養殖、林果、設施蔬菜等產業上加以扶持,提高經營性收入;對有條件的地方,引進有實力的企業,通過土地流轉,提高財產性收入水平;對外出務工的群眾,加大技能培訓力度,提高就業能力,增加工資性收入。
生態補償脫貧一批
關鍵詞:首次提出,重點機制
“國家實施的退耕還林還草、天然林保護、防護林建設、石漠化治理、防沙治沙、濕地保護與恢復、坡耕地綜合整治、退牧還草、水生態治理等重大生態工程,在項目和資金安排上進一步向貧困地區傾斜,提高貧困人口參與度和受益水平。”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
生態補償是中央首次提出的扶貧新理念。國務院扶貧辦公室政策法規司司長蘇國霞對此有這樣的闡釋:“這次是第一次結合生態保護脫貧,將生活在生態脆弱地區、搬不走的建檔立卡的貧困人口,轉化為生態保護人員、護林員,領取工資。”
通過生態保護脫貧是今后扶貧工作的重點機制,除了結合建立國家公園體制,創新生態資金使用方式,利用生態補償和生態保護工程資金使當地有勞動能力的部分貧困人口轉為護林員等生態保護人員外,國家還將調整貧困地區基本農田保有指標,加大貧困地區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力度。開展貧困地區生態綜合補償試點,健全公益林補償標準動態調整機制,完善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推動地區間建立橫向生態補償制度。
發展教育脫貧一批
關鍵詞:公平優質,職業教育
“加快實施教育扶貧工程,讓貧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公平有質量的教育,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
推動教育公平優質。國家教育經費將向貧困地區、基礎教育傾斜,一方面,改善貧困地區辦學條件,合理布局貧困地區農村中小學校,加強標準化和寄宿制學校建設,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對于已經建檔立卡的貧困學生,實施普通高中免除學雜費、中等職業教育免除學雜費。另一方面,穩定貧困地區教師隊伍,落實連片特困地區教師生活補助,建立鄉村教師榮譽制度,推動城鄉教師合理流動和對口支援,讓貧困地區學校留得下、穩得住教師。
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扶貧先扶智,治貧先治愚。對于貧困家庭來說,培養出一個孩子,就可能給全家人的生活帶來巨大改變。“加強有專業特色并適應市場需求的中等職業學校建設,提高中等職業教育國家助學金資助標準”,這是《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提出的扶貧新路徑。此外,職業院校和技工學校還將與企業扶貧相結合,重點招收貧困家庭子女,開展訂單式培養,確保貧困家庭勞動力至少掌握一門致富技能。
社會保障兜底脫貧一批
關鍵詞:應保盡保 ,2000萬人
“完善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對無法依靠產業扶持和就業幫助脫貧的家庭實行政策性保障兜底。”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
保證一個不掉隊。前幾種方式能夠解決目前7017萬貧困人口中的5000萬人脫貧,而剩余的2000余萬人口多是完全或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的。針對這些貧困人口,國家將以政策性兜底的方式助力,對于符合條件納入低保范圍的貧困家庭,做到應保盡保。中國國際扶貧中心副主任黃承偉認為:“實行社保政策兜底脫貧,能夠保證貧困群眾一個不掉隊。”
加強醫療保障力。在一些貧困地區,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比例超過40%。因此,讓貧困人口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努力防止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就成為加強生活保障的重中之重。對貧困人口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個人繳費部分由財政給予補貼。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大病保險支付后自付費用仍有困難的,加大醫療救助、臨時救助、慈善救助等幫扶力度,將貧困人口全部納入重特大疾病救助范圍,使貧困人口大病醫治得到有效保障。
“五個一批是一種列舉和思考,但又不僅僅局限于此。”國務院扶貧辦主任劉永富說,隱含其中的因人因地施策、因貧困原因施策、因貧困類型施策的分類施策思想,是對7000余萬貧困人口的精準施策,也是扶貧開發的破題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