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繼英+趙鵬+李樹明+李長文
戶外,白雪皚皚;室內,溫暖如春。
在大興安嶺地區加格達奇區衛東社區,嘮起干部轉變作風這個話題,許多居民搶著說話。
76歲的王忠霞老人感慨:“要說賈書記那么大個官兒,一點架子沒有,總讓你心里暖乎乎的。”
48歲的下崗職工馬建棉也很感慨:“賈書記可務實了,心還特別細,我們反映居民區房屋漏水問題,她非到現場查看不可。大伙兒都議論,這樣的領導越多越好。”
賈玉梅,領導著8.5萬平方公里區域的大興安嶺地委書記;王忠霞、馬建棉, 加格達奇區衛東社區19網格的普通居民。他們之間是怎樣產生交集的呢?
“咱平時常說緣分,他們的緣分源于地委開展的領導干部深入基層聯系群眾工作。王忠霞、馬建棉都是賈書記在網格里負責對接的聯系戶。”大興安嶺地委委員、組織部部長富立波告訴記者。
循著大興安嶺地區近千名地處級干部及其后備干部的足跡,我們進社區、入網格,訪居民、問黨員,從中感受到了深入聯系群眾、全面服務群眾所激發出的正能量。
書記打樣:“身入”且“心住”
2015年7月,為進一步鞏固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成果、構筑“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平臺、全面打通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大興安嶺地委向全區27名地級干部、917名縣處級干部發出進社區“網格”的要求。
地委書記賈玉梅把這一要求作為落實管黨責任、堅持問題導向、轉變工作作風、力促干部擔當的實際措施來抓,不但思想上高度重視,而且行動上率先垂范。剛剛開完部署進網格的工作會議,她就輕車簡從進入加格達奇區紅衛社區19網格,與王忠霞、馬建棉建立了幫扶對接關系。
王忠霞年老體弱、生活貧困。賈玉梅協調相關部門,依照政策為她辦理了低保、遺屬補助,提供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讓老人過上了保障穩定、幸福安心的晚年生活。
馬建棉是位單身母親,身體不好,獨自供兒子上大學,生活十分拮據。同樣,賈玉梅協調相關部門,依照政策為她辦理了低保補助,并幫她找到收入相對穩定的謀生手段。
衛東社區19網格共有5棟居民樓。賈玉梅進網格后,先是一棟樓一棟樓地逐戶拜訪,接著召開居民座談會。一開始,居民們礙于情面只說些客套話,后來見地委書記是真心征求意見,便紛紛傾吐出自己的煩惱與期盼。
會后,賈玉梅梳理出社區路面硬化、建停車場、綠化管理、冬季供暖、貧困戶救助、安裝樓道聲控燈、群眾意見反映渠道等12項居民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并協調相關方面一一落實。很快,下雨天路面不再泥濘難行了,私家車有地兒停了,反映問題可以直接給領導打電話了,入冬后暖氣比往年熱了……
眼見著困擾多年的一個個難題接踵化解,居民們高興了,對地委開展的領導干部進網格大行動紛紛點贊。
為了給各級干部打好樣,賈玉梅不是做做姿態了事,而是切實身體力行,隔三差五就去看望對接戶,聽取網格內居民的意見和訴求,實地查看了解情況,協調解決居民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
“‘三嚴三實不能光說在口頭,也不能光要求別人,主要領導特別是‘一把手必須站在前頭。”賈玉梅強調,地處級干部進網格,首先是解決“身入”的問題,自覺形成習慣;接著要解決“心住”的問題,牢固樹立“群眾訴求無小事”的服務理念。近兩年,我們常說要解決好聯系和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問題。這個“最后一公里”,表述的是一段距離,反映的是一種隔閡,暴露的是一種感情。在惠民政策集結出臺的新形勢下,如果政策總是“走在路上”,問題總是“鬧在心上”,實惠總是不能“落在身上”,群眾就會想:你是不是還應該坐在這個位置上?干部進網格,就是為了保證群眾說話有人聽、困難有人幫、問題有人管。
從嚴要求:務實別整景
地委書記做出表率,千名地處級干部紛紛跟進。
2015年7月的一天,地委副書記、行署專員李樹銘走進漠河縣陽光社區第4網格,在了解網格居民的迫切需求后,又與漠河縣領導對聯系戶劉彬、王立柱兩個貧困家庭的情況進行詳細了解,就參加技能培訓、增加穩定收入等問題進行具體研究。
在專員的帶動下,漠河縣委書記孫喜國帶領全縣32名處級干部進入129個網格。在北極社區第1網格,孫喜國認真聽取魯緒勉等創業人員關于發展旅游產業的意見和建議,并當場協調解決諸如夏季家庭旅館自來水供應不足等問題。
加格達奇區委書記高文祥率領28名處級干部進入209個網格。在東山社區第1網格,他針對社區反映的活動經費不足問題,召開專門會議,研究制定了“兩個不低于”政策,即每個社區每年辦公經費不低于3萬元、服務群眾專項經費不低于3萬元,使社區黨組織能夠“有錢辦事”。
塔河縣城區有3個社區、31個網格,聯點包片的5名地級領導、全縣31名縣處級干部和20多名縣處級后備干部,分成31個組進入網格后,按照居民的意愿,僅半年時間就將塔林、繁榮、林園三個社區分別打造成了“養老服務型特色社區”“文化服務型特色社區”“平安服務型社區”。
……
為了避免干部對進網格認識的片面化、作風的表面化,地委通過座談會、研討會、經驗交流會,不斷強化干部對進網格的工作目標、主要任務、基本職責的認識。對于矛盾突出的地方,要求深入體察社情民意,變群眾上訪為干部下訪,暢通群眾訴求渠道;變被動應付輿情為主動引導輿論,通過提出解決問題的具體措施,緩解和疏導群眾情緒。
2015年的呼中區宏偉鎮正處于經濟轉型的陣痛期、社會矛盾的凸顯期。
由于全面停止森林采伐,職工收入大幅減少,維護社會穩定的壓力不斷增大。用鎮黨委書記石磊的話說:“睡覺都沒法兒踏實。”
呼中區委副書記董義進駐宏偉鎮社區立新網格(第1網格)后,積極采納黨員、居民的建議,結合鎮情實際,采取“5+1網格管理模式”,深化黨員干部“365服務接力”活動,繪制“民情地圖”,建立“民情檔案”,記錄“民情日記”,為居民提供心理疏導、特別關愛、代購代辦等一系列專業性服務和志愿者服務,逐漸理順了居民情緒、化解了社會矛盾,實現了多年不見的“零上訪”。他們的務實做法受到省有關部門和大興安嶺地委的表揚。
記者了解到,在進網格過程中,全地區所有地處級干部嚴格按照地委規定執行:正常工作時間之外,每月至少進一次網格;除扶貧幫困“一對二”(一名干部包扶兩戶貧困戶),還要認領一個公益崗位,每個月為網格居民至少解決一件“共性難題”。
截至2015年12月底,大興安嶺地直機關582名處級干部率領1908名科級干部分赴加格達奇區的209個社區網格,幫扶貧困群眾489戶1096人,解決居民實際問題2559件。
發揮優勢,著力惠民生
新林區新民社區第6網格居民張緒良想開辦一家根雕廠。正當他為辦廠過程中遇到的難題愁眉不展時,進入網格的區委書記孫森主動幫他協調解決廠房,減免部分費用,推薦技術工人,還介紹他前往塔源根雕藝術創業室學習。張緒良的企業進入正常運轉后,雇用了4名轉崗職工,其根雕產品僅在哈洽會上就拿到30萬元的訂單。
新林區塔源鎮塔源社區第2網格是區委副書記、區長蔣迎娟的進駐點。網格內有一戶居民,因為供兒子上大學,經濟壓力驟然加大而返貧。蔣迎娟與這戶居民反復商討論證脫貧之道,最終決定進行木耳種植,并為其買了5000袋木耳塊。2015年,木耳種植加上其他收入,這戶居民不僅脫了貧,還有了新的創業項目。
截至2015年12月末,新林區委實施的“網格+項目”已達36個,為居民辦實事130余件,而整個大興安嶺地區借助干部進網格的推力,已完成創業項目15個。
為了幫助基層更好地解決實際問題,在進網格人員的安排上,地委根據實際需要統籌考慮——地處級干部所進網格均由地委或縣(區)委、林業局黨委根據情況安排。對于重點部位,力求構筑“集群優勢”,即協調多名地處級干部以及后備干部“組團”進入。為便于工作銜接,地處級干部所進網格與其日常分管的黨建聯系點、包扶工作點、防火包片、鄉鎮包點、信訪聯系點、維穩工作點等實行對接。
富立波介紹說,地處級干部大多具有兩個突出優勢:一是政治優勢。對政治經濟走向的判斷能力比較強,對宏觀政策的理解把握能力比較強,攻堅克難的協調能力比較強;二是資源優勢。由于大多處在比較重要的領導崗位上,可以在信息、資金、物資、技術以及人力等方面各顯其能。
進入呼瑪縣3個社區76個網格的32名地處級干部,從當地農業占主導地位的實際出發,推動完成了4.08萬畝耕地的土地權確認工作;在惠民生的指導思想下,縣委縣政府通過開源節流,使全縣新農合藥費報銷比例達到全省縣份最高標準——95%。這兩項工作的突破性進展,為全縣實現良種和標準化種植、預防城鄉居民因病致貧打下了堅實基礎。
在十八站林業局,包片的地委委員、宣傳部部長王立文,地區行署副專員曹憲雙和林業局18名處級干部,針對十八站的特殊情況,將進社區網格具體化為“進林場”“進管理區”,創業、扶貧雙管齊下,發展、維穩同時兼顧。
在第二管護區,黨總支著力開展“五個一活動”,即一個結對解民憂、一本手冊記民情、一套措施惠民生,一張卡片聯民心,一套制度保長效,根據本地經濟發展戰略,大力拓展釀酒業、食用菌(木耳、猴頭、蘑菇、靈芝等)和藍莓種植業、生野豬和冷水魚養殖業、林下采摘業,惠及管護區內121名職工群眾,每戶增收1萬余元。
在小根河林場,黨支部建立了領導干部“1+5幫扶”機制,即一名包片聯點領導干部幫扶5名職工,重點解決他們在生活、就業等方面的問題。林場轉制一年,人心穩定,沒有發生一起上訪事件。
……
對于下一步的想法,十八站林業局的干部職工期盼著林業局黨委書記宋波的暢想早日實現:通過全員創業,開發北藥種植產業,打造黃金驛道、薩滿圣山、古驛老街旅游業,讓集體富、個人富再登一個新臺階。
圍繞惠民生加力。在圖強、阿木爾、韓家園、加格達奇等林業局也都因地制宜,各有千秋。
健全機制,強化內動力
僅半年時間,“千名地處級干部進網格”的推動作用和示范效應已經顯現。
這不禁讓記者感到好奇:深層的動力是什么?
富立波解釋說,地處級干部進網格,既為這些干部“有作為”提供了新的平臺,也為他們是否“敢擔當”提供了檢驗標準——你的作風實不實,你的能力行不行,你的業績大不大,要聽群眾怎么說。
據介紹,為了強化地處級領導干部深入實際聯系群眾服務群眾的內動力,大興安嶺地委制定了明晰的剛性要求。一是承諾制。所有地處級干部都必須向進入網格的網格長、居民做出明確的工作承諾,并簽署承諾書。二是臺賬制。地處級干部每次進網格都有時間、地點、方式(居民訪談、座談會等)、內容、參加人員、收集問題或困難、解決措施及備注,并由網格長、社區主任簽名。三是檢查制。對于每個地處級干部進網格的情況,每個月要報地委組織部備案。地委組織部和地直機關工委要對臺賬進行審查,并且進行實地隨機抽查,審查和抽查情況要呈報地委。四是獎懲制。地委明確提出,凡是進網格不及時、不認真、不作為、網格居民不滿意的干部,不僅不能提拔重用,還要予以相應處理;對于在網格業績明顯、居民滿意度高的干部,將予以重用或提拔使用。
一系列制度構成的工作機制,就是促使干部主動擔當、積極作為的內動力。
當地委書記賈玉梅進入加格達奇區衛東社區第19網格時,團地委的年輕干部們也按照組織安排,進入了第13網格。他們通過學習賈書記聯系群眾的工作方法,在為網格內一位單親母親的孩子聯系特殊教育班、協調廉租房時,在幫助網格居民解決諸如加強樓道衛生管理、安裝聲控燈等“蠅頭小事”時,從中感受到的親民理念、為民情懷,令他們感觸頗深。誠如時任團地委副書記、如今已經到信訪局任職的金廣丹所說:“進網格之后,讓我們更真切地知道了群眾在想什么,開展工作時應當如何從群眾的需要出發,如何做群眾的貼心人。”
有了這樣的認識,團地委更加體會到了地委推動地處級干部進網格的良苦用心,在惠民生的思想指導下,行動更加自覺。在近期舉辦的“暖冬愛心行動”“大學生圓夢行動”“書送希望”等活動中,募集善款善物價值40余萬元,全部用于180余名貧困學生的救助工作;免費為農民工子女提供特長培養1200人次;進行青年志愿者、青聯委員“雷鋒行”“健康行”“科技行”60余場次。
賈玉梅在接受采訪時說了這樣一番話:“在林區,人們對‘根深葉茂這個詞的含義再明白不過了——如果說我們各級領導干部是一棵樹,就應當把根深扎在沃土之中,這樣才能接地氣、長成才;如果說我們各級領導干部是一棵樹,更應當給群眾遮風雨、當倚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