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改革一馬當先
為破解生態環境損害“企業污染、群眾受害、政府買單”難題,近日貴州省出臺《貴州省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試點工作實施方案》,在全國7個試點省份中率先啟動改革試點,按照“誰污染、誰治理;誰破壞、誰恢復”的原則,破解“企業污染、群眾受害、政府買單”的難題。
突出法制化,探索“貴州經驗”。
環境有價,損害擔責。針對目前存在的法律體系不健全、技術支撐薄弱、社會化資金分擔機制未建立等諸多問題,《方案》明確了啟動條件和管轄職責;明確賠償范圍;確定賠償義務人;明確賠償權利人;實施賠償磋商;完善賠償訴訟規則;執行和監督;規范生態環境損害鑒定評估;建立健全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基金管理使用制度共9項內容,不斷探索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的“貴州經驗”。
突出特色化,四大亮點耀眼。一是明確賠償權利人,積極開展賠償權利人主體資格研究;二是建立行政協議司法登記確認制度,就突發環境、漁業污染、水土破壞、礦山生態地質環境破壞等事件,根據生態環境損害鑒定評估報告,達成賠償協議;三是規范生態環境損害鑒定評估,對于生態損害較小,責任認定無爭議,損害損失金額在50萬元以下的案件,可采用專家證人出具專家意見的簡易評估認定程序;四是設立貴州省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基金會,加強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基金管理。
另悉,環保部副部長黃潤秋11月9日發表署名文章,對全國7省市的地方特色做了介紹。在完善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訴訟規則等方面,7省市做了有益探索。在程序性規則上強調特殊性,山東省提出由省法院、省檢察院牽頭制定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訴訟規則。重慶市提出磋商未達成一致的,由區級檢察院審查起訴,同級法院集中受理。云南提出探索生態環境損害案件集中管轄。在探索賠償資金管理上,重慶、貴州、云南3省市擬推進建立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基金制度;吉林、湖南、重慶、云南4省市提出建立生態環境修復保證金制度或生態環境損害責任保險制度。
貴州省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試點工作框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