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霞
2014年暑假,我應大學期間的朋友——丹麥留學生瑪麗之邀,來到令人神往的“童話之都”哥本哈根。
徜徉在城市街頭,造型典雅的建筑,穿城而過的自行車流,隨處可聞的風琴樂韻,精致美麗的小美人魚雕塑,再加上整潔的環(huán)境,讓人仿佛置身于一個色彩艷麗的童話世界。
正當我在街頭駐足欣賞時,給我當向導的瑪麗從超市買來兩瓶飲料,遞給我一瓶。我們在閑談中漫步,不一會兒,一瓶飲料就見底了。我走到一個垃圾箱前,隨手將空飲料瓶丟了進去。
看到我扔掉飲料瓶,瑪麗緊忙擺手。我迷惑不解,定睛一看,原來是將飲料瓶丟進了標有英文“不可回收”字樣的垃圾箱中。我知道,丹麥實行嚴格的垃圾分類制度,就從“不可回收”垃圾箱中撿出飲料瓶,轉放進標有英文“可回收”字樣的垃圾箱里。誰知,瑪麗依舊搖頭,并快步上前掏出飲料瓶。
我有些詫異:“難道要積攢空飲料瓶當廢品賣嗎?”
瑪麗向我招了一下手,帶我走進街邊的一家超市。穿過琳瑯滿目的貨架,瑪麗在超市角落的一個機器前停下。那個機器有冰箱般大小,類似常見的投幣自動售貨機。
瑪麗將兩個空飲料瓶挨個塞入機器的圓洞,只聽“喀嚓”“喀嚓”兩聲,兩個飲料瓶便被機器碾碎“吃掉”了。隨即,電子屏幕上顯示出“2克朗”(注:克朗為丹麥貨幣,1克朗約合人民幣1.2元),并在右側打出一張紙條。
瑪麗取出紙條,走到柜臺前交給店員。我注意到,紙條上不僅有購買飲料的數(shù)額,還多出一項叫“PANT C”的條目。店員查看一下紙條,從收款機取出2克朗遞給瑪麗。我恍然大悟,原來那個機器是飲料瓶自動回收機,回收一個飲料瓶付1克朗。
我被瑪麗的精明頭腦與環(huán)保意識折服,但瑪麗的解釋卻未如我想象的那樣——賺錢,“這只是取回押金”,她說。我之前看到的“PANT C”就是押金的費用條目。瑪麗告訴我,在丹麥超市買飲料時,是要繳納飲料瓶押金的。按照規(guī)定,1升以下飲料瓶的押金是1克朗,1.5升以上的飲料瓶押金是3克朗。瑪麗買了兩瓶1升的飲料,在付飲料錢的同時也交納了2克朗押金。在丹麥,不僅飲料瓶要付押金,購買塑料杯裝冰淇凌、塑料杯裝咖啡等商品也都需要付押金。同樣,這些塑料盛具的押金也可以通過自動回收機退還。然后,這些塑料制品由超市統(tǒng)一回收,上交給專業(yè)公司處理,作為循環(huán)使用的其他材料。顯然,這樣做不僅避免了塑料污染,還省去了人工回收垃圾的成本。
說話間,我看到又有幾個人往自動回收機里放瓶子。看來,這在丹麥已成為公民的自覺行為。
瑪麗看我被自動回收機所吸引,笑著說:“這不算什么,還有更厲害的呢。”她帶我來到距離超市不遠的一間餐廳。餐廳走廊擺放著四輛自行車,乍看上去就像健身房里的器材。瑪麗跨到一輛自行車上騎了起來。
我心想:“這有什么厲害的啊!”隨即,也上了一輛自行車,和她并排飛快地蹬著踏板。20分鐘后,我的肚子不爭氣地咕咕叫了,對瑪麗說:“你給我當了一天導游,我請你吃飯。”
瑪麗眨了眨藍眼睛說:“下次吧,今天這頓飯我們免單。”
“免單?”我的表情有些錯愕,但沒有問瑪麗為什么。
又騎了一會兒自行車,我和瑪麗進了餐廳。柜臺前,聽到瑪麗與服務員的交談后,我才明白,原來我們騎的是一種可以通過腳踏發(fā)電的自行車。在這間餐廳,發(fā)電10瓦時以上的客人將會得到一頓價值240克朗的風味美食。我與瑪麗達到了要求,可以享受一頓免費的晚餐。
我被這接二連三的創(chuàng)意徹底震撼了。以前只是聽說丹麥重視環(huán)保,但沒想到環(huán)保創(chuàng)新已經(jīng)深入到社會管理的各個方面。小小的發(fā)電自行車,既讓顧客鍛煉了身體,又讓顧客得到了免費美食;餐廳既獲取了清潔的電能,又參與了環(huán)境保護。
我不禁為丹麥政府的創(chuàng)新思維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