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德國特約記者 青木 本報記者 魏萊 ●王一茗
“中國2月CPI邁入‘2時代’”,中國國家統計局10日公布數據顯示,2月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2.3%,創下2014年7月來的新高,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則同比下降4.9%。CPI加速回升,有分析師認為中國或陷入滯脹風險。高盛高華經濟學家宋宇10日對《環球時報》稱,CPI上漲以及PPI下滑部分應歸因于“春節效應”,中國經濟還沒有進入“滯脹”水平。
滬指跌近2800點關口
對中國CPI上升的原因,《日本經濟新聞》認為,在2月CPI構成中,食品價格大幅上漲7.3%,而食品以外僅上漲1.0%。除春節因素導致食品需求增加之外,因寒流的影響、運輸成本等提高,生鮮蔬菜同比上漲30%,豬肉也上漲超過25%。對于2月份PPI下降,宋宇認為,全球增長乏力、有效匯率高企以及出口價格下滑,是增長疲弱的推動因素。
統計局公布的這一數據對當日中國股市產生影響。10日,上證綜指報收2804.73點,跌幅2.02%,接近2800點心理大關。美國《華爾街日報》分析稱,由于CPI同比增速超預期,市場擔憂通脹上升過快可能限制貨幣政策,滬指在震蕩區間內維持弱勢表現。
英大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大霄10日接受《環球時報》采訪時認為,整體而言,中國經濟數據略有好轉,對股市的影響趨于正面,穩經濟措施力度還將持續,而股票市場已經露出希望曙光。
中國暫無滯脹風險
隨著近期多個官方重要經濟數據公布,外媒對中國經濟走勢更為關注。《華爾街日報》稱,雖然中國1月和2月經濟數據由于春節假期往往出現較大波動,但即便如此,中國經濟2016年開局也尤其疲軟。2月份數據也使得一些人擔心,中國經濟會出現“物價上升,但經濟停滯不前”的滯脹面。
但德國《焦點》周刊10日表示,中國2月份CPI意外上漲,市場壓力得到些許緩解。不過,2月份CPI加速回升并不代表全年趨勢,暫無滯脹風險。CPI缺乏持續大幅上漲的動力,原因是中國經濟出現實質性好轉仍需要時間,全球經濟低迷也不可能短時間改變。在經濟壓力下,中國的貨幣政策仍會偏于寬松調節,可能會降息降準,為實體經濟注入更多的流動性。
“一個積極的信號”,德國財經網10日稱,相比較CPI,中國2月份的PPI降幅,為去年6月以來最窄。PPI數據顯示,中國政府對市場的宏觀調控效果正在逐漸顯現。中國工業領域的通縮壓力正在減緩。這將給市場帶來更多信心,也給中國供給側改革帶來支撐力。
新一代中國消費者崛起
中金公司經濟學家劉鎏10日對《環球時報》表示,很明顯,中國經濟中的通縮壓力已經得到緩解。未來幾個月食品價格環比將呈現出季節性回落趨勢,預計短期內CPI繼續維持在2%以上水平。
德國新聞電視臺10日也引述專家的話說,2月的兩個數據顯示,中國經濟正處于北京的調控之中。中國經濟趨于穩定溫和發展。這有利世界經濟的發展。
“德國之聲”周四引述高盛集團最新公布的“新一代中國消費者崛起”的研究報告稱,亞洲各國收入提高,催生龐大的新一代消費者,其中最大的增長來自中國。中國就業人口超過歐洲和美國就業人口總和,具備購買力的中國消費者與日俱增,其購物需求和喜好將對全球經濟產生重大影響。未來5年,中國會釋放出非常大的消費市場。▲
環球時報2016-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