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輝
先天性脊柱側后凸畸形行不對稱經椎弓根截骨術的有效性及可行性
王紅輝
目的 對先天性脊柱側后凸畸形行不對稱經椎弓根截骨術的有效性及可行性進行探討。方法 以32例先天性脊柱側后凸畸形患者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給予不對稱經椎弓根截骨術。對患者術前、術后矯形效果進行比較,并通過SRS-22問卷量表,對患者術前、術后生活質量變化進行評估。結果 手術平均融合節段(7.03±0.86)個;手術平均時間(4.37±0.21)h;術中平均出血量(1270.3±13.5)mL。冠狀位主彎Cobb角、矢狀位后凸角度術后與術前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者矯正率分別為(64.35±1.02)%與(63.27±1.12)%。32例患者中冠狀面失衡患者12例,接受手術后均恢復平衡;矢狀面失平衡患者8例,接受手術后恢復平衡患者6例,仍然為失平衡患者2例。SRS-22問卷量總得分術前、術后分別為(66.46±12.34)分、(84.12±6.41)分,術后評分明顯高于術前(P<0.05)。32例患者均實現骨性融合,未形成假關節或出現內固定斷裂。結論 先天性脊柱側后凸畸形行不對稱經椎弓根截骨術不僅具有較好的矯形效果,且能夠使患者軀體外觀及軀體平衡獲得顯著改善,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不對稱經椎弓根截骨術;先天性脊柱側后凸畸形;有效性
脊柱畸形主要指冠狀位、矢狀位或軸向位在形態上發生異常的表現,即相比正常位置有偏離。從脊柱畸形的原因來說,通常會將其劃分為特發性、先天性、創傷性等不同類別。先天性脊柱側后凸畸形,造成原因與椎體的先天性融和(分隔障礙)有關,在發病機理上類似于先天性脊柱側凸,但從其影響來看只會影響到矢狀位曲度。先天性脊柱側后凸畸形,往往會發生脊髓受壓情況,在這一影響下是患者發生雙下肢癱瘓癥狀[1]。在先天性脊柱側后凸畸形的治療上,當前比較有效的方式為截骨術。目前,不對稱經椎弓根截骨術在近年來的臨床實踐中,取得了較為明顯的治療效果[2]。本研究以32例先天性脊柱側后凸畸形患者為依據,對不對稱經椎弓根截骨術的有效性及可行性進行探討,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0年3月~2014年3月南陽醫學高等專科第一附屬醫院接收了32例先天性脊柱側后凸畸形患者,在患者知情同意下將其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18例,女14例;年齡17~41歲,平均年齡(22.3±1.1)歲。所有患者均被確診為先天性脊柱側后凸畸形,對患者行不對稱經椎弓根截骨術。32例患者中椎體發育不良、椎體分節不全及混合型患者分別為16例、12例和4例。術前對患者脊柱冠狀面上主彎Cobb角角度、矢狀面上后凸角角度進行測量,同時對冠狀面平衡及矢狀面平衡進行測量,并通過SRS-22問卷量記錄患者術前分數,對患者術前生活質量變化進行評估。結束手術后,分別將其與術后數據進行比較。
1.2 方法 對患者實施全麻后以俯臥位實施手術,將軟枕墊在患者胸部及兩側髂嵴下方,以術前設計的融合節段為依據,逐層對患者皮膚、皮下組織、腰背筋膜實施切開,將椎旁肌肉沿棘突及椎板加以剝離,使擬融合節段椎體的椎板、橫突及小關節突在手術視野中顯現出來,通過C型臂X線機對手術截骨節段透視和定位。將椎弓根螺釘置入術前設計的融合節段,通過兩根臨時固定棒,臨時對凹側進行固定完成凹側截骨。之后對側后凸畸形進行矯形,在這一過程中需對患者神經電生理監測的異常與否隨時觀察。完成矯形后和內固定節段后,對傷口進行逐層包扎。術后預防感染可對抗生素常規使用,引流管可在術后第2天拔除。
對患者術前、術后矯形效果進行比較,并通過SRS-22問卷量表[3],對患者術前、術后生活質量變化進行評估。
1.3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 19.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手術平均融合節段(7.03±0.86)個;手術平均時間(4.37±0.21)h;術中平均出血量(1270.3±13.5)mL。冠狀位主彎Cobb 角術前與術后分別為(58.66±20.35)°、(20.31±8.7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矯正率為(64.35±1.02)%。矢狀位后凸角度術前、術后分別為(45.61±16.25)°、(16.34±16.8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矯正率為(63.27±1.12)%。32例患者中冠狀面失衡患者12例,接受手術后均恢復平衡;矢狀面失平衡患者8例,接受手術后恢復平衡患者6例,仍然為失平衡患者2例。SRS-22問卷量總得分術前、術后分別為(66.46±12.34)分、(84.12±6.41)分,術后評分明顯高于術前(P<0.05)。32例患者均實現骨性融合,未形成假關節或出現內固定斷裂。
在脊柱側凸中,成人先天性脊柱側后凸畸形屬于比較復雜的類型,通過單純性矯形術,難以達到臨床滿意矯形效果。國內外對先天性脊柱側后凸畸形近年來的治療和研究發現,不對稱經椎弓根截骨術是比較有效的治療方法,不僅可以在一次截骨操作中促進脊柱側凸畸形及后凸畸形的改變,同時對患者的軀體失衡狀態有顯著改善作用,有利于患者生活質量的提升[4]。
角狀側后凸畸形是先天性脊柱側后凸畸形中常見畸形,且往往同一節段中會同時出現側凸頂椎和后凸頂椎情況,不對稱經椎弓根截骨術的應用,則不僅可對正側凸畸形加以矯正,而且可對后凸畸形加以矯正[5]。本次研究中,患者經不對稱經椎弓根截骨術后,側凸畸形術前主彎Cobb角與矢狀位后凸角均比術前有顯著的矯正效果(P<0.05)。32例患者中冠狀面失衡患者
12例,接受手術后均恢復平衡;矢狀面失平衡患者8例,接受手術后恢復平衡患者6例,仍然為失平衡患者2例,但較術前有較大好轉(P<0.05)。SRS-22問卷量總得分術前、術后分別為(66.46±12.34)分、(84.12±6.41)分,術后評分明顯高于術前(P<0.05)。32例患者均實現骨性融合,未形成假關節或出現內固定斷裂。表明不對稱經椎弓根截骨術術不僅具有較好的矯形效果,且能夠使患者軀體外觀及軀體平衡及生活質量獲得顯著改善,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趙玉娟,仉建國.先天性脊柱側后凸畸形的治療現狀[J].中國骨與關節外科,2012(2):179-184.
[2] 朱鋒,邱勇,喬軍,等.不對稱截骨對退變性腰椎側后凸畸形軀干失衡的矯形療效分析[J].中國骨與關節雜志,2013,2(10):551-555.
[3] 汪飛,孫旭,朱鋒,等.成人特發性脊柱側凸患者SRS-22 簡體中文版問卷評分的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脊柱脊髓雜志,2013,23(9):821-826.
[4] Wang Y,Zhang Y,Zhang X,et al.A single posterior approach for multilevel modified vertebral column resection in adults with severe rigid congenital kyphoscoliosis:a retrospective study of 13 cases[J].Eur Spine J,2008,17(3):361-372.
[5] 李軍,王衛東,譚洪宇,等.頂椎不對稱截骨治療重度脊柱側后凸畸形[J].鄭州大學學報:醫學版,2011,46(4):632-634.
10.3969/j.issn.1009-4393.2016.13.024
河南 473000 南陽醫學高等專科第一附屬醫院 (王紅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