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廷周
身份證號:410802196710123516
建筑智能化系統與給排水工程設計
張廷周
身份證號:410802196710123516
文章對建筑智能化系統與給排水工程設計工作的關聯作了簡要介紹,對借助于建筑智能化系統實現一些新的給排水工程目標進行了理論探索。
建筑智能化系統;給排水工程設計;理論探索
建筑智能化系統工程與通常的民用建筑工程在設計的程序與階段上有較大的不同。一般應按用戶需求分析、系統設計、施工深化設計等3個環節,依次分步進行。
1.1用戶需求分析
同樣是智能化系統,依據建筑物功能、性質、建筑資金、業主的不同表現極大的差異,最后反映在耗資規模上,差別也很大。一般來說,大型高檔的公共建筑(商場、酒店、寫字樓),需綜合考慮各承租戶的需要,尤其要重視招商本身的需要,應具備較齊全的功能。而比較單一的建筑(如銀行、郵政、出版、政府機關)則多有所側重。此階段工作要注意把握好使用功能與實際需要這兩個關鍵點,切忌脫離實際提高標準。對給排水專業設計人員而言,吃透業主的想法,然后再一起理出對給排水工程的具體要求至關重要,這也是此項工作中較為困難的一步。
1.2系統設計
這要由相應專業設計人員來完成,給排水設計人員只是按常規的設計工序管理進行專業間配合。如果智能化系統的設計是與土建設計同步進行的,系統設計應在初步設計階段完成。
1.3施工深化設計
與主體工程的設計不同,施工深化設計工作由系統集成商來完成。
建筑智能化系統涉及計算機、通訊、廣電、公安、環保等領域,許多硬件、軟件直抵發展最迅猛的那些高科技領域前沿。一些工作的主導專業已是一種相當模糊的概念。在這些地方,許多相關的專業公司比之尋常按傳統模式組建的設計院,與科技市場的聯系更密切,因而在人員、最新技術和信息的擁有上有著明顯的優勢。因此,施工深化設計應由系統集成商來編制。但建筑智能化系統從屬于主體工程,必須與主體工程的形象、性能協調一致,所以系統集成商應在該工程的原設計單位的指導下進行此項工作,該設計單位對工程總體負責[1]。
總的來說,在建筑智能化系統中與給排水工程有關的地方并不多,但對給排水設計工作而言,有沒有可能利用建筑智能化系統已具備的強大的數據處理功能、網絡來推進一些新的工程目標,或用一些新的技術手段來實現傳統的工程目標?且試舉幾例:
2.1利用程序控制管理蓄水池的進、出水
1)進水。傳統的方式是用浮球閥(或液位控制網)來控制,當池內滿水時自動關閉進水。此類方式有阻力大、動作頻繁、易磨損、漏水量大等弊病。
在大廈內已有BA系統的條件下,用電動閥門與水池內的液位裝置來取代浮球閥,實現程序控制是合理而簡單易行的(為確保工作可靠,還可再增設1個水池滿水報警)。
2)水池出水。同理,水池出水也可利用程序控制來管理。生活、消防水池通常合并設置,為了保證消防水量不在平時被動用,常常用抬高生活泵吸水管的作法。此作法也有一些弊端:死水區水質容易變壞;低水位時吸水喇叭口附近形成漩渦從而帶入空氣,致使水泵工作失穩,以及造成氣蝕;此外,在泵房的豎向布置上也帶來一些麻煩。如利用程序控制來管理,使池內水位降至某一定值時生活泵自動停止,上述弊端即可根除。
2.2新的給排水工程目標
1)優化變頻調速供水裝置的工作。作為一項節能技術產品,恒壓變量變頻調速供水裝置在國內已得到廣泛使用。由于其壓力傳感器設置在靠近水泵的壓水管上,致使裝置實際取得的節能數量大大低于節能的理論值。為了改變這種狀況,一種方式是開發、研制新一代變壓變量變頻調速供水裝置,使水泵的工況點貼近該給水系統的管路特性曲線運行;另一種較簡單的方式是將壓力傳感器的安裝位置挪至該給水系統的最不利點,這樣做系統雖然是恒壓運行,實際上已扣減在非額定流量條件下虛擬的水頭損失,對水泵而言已實際變壓變量供水,從而使節能效果向理論值大大靠近了一步。
在智能大廈內,利用智能化系統的網絡和技術幫助上述目標的實現,同樣是合理而簡便的。
2)自動收費管理。辦公自動化系統是建筑智能化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已有多種自動收費管理的軟件,我們沒有理由使水費的管理置于自動收費管理之外。口前,國內如寧波水表廠已研制出LXWJ-16流量集中檢測儀,可以實現遠程計量。但由于微機在線動態測量和對物理過程進行監控以及圖像、語音處理,都只能識別和處理數字量。因此,上述模擬量必須經過A-D轉換才能實現被控對象與CPU之間的信息交換。此外,在我們所討論的特定環境,還必須能通過信息插座,結構化布線系統將信息傳輸到計算機,因此,這方面還有些工作要做。
給排水專業應當重視此項工作,工程上的這種需要已趨明朗,數碼遠傳式水表一旦推向市場。將從根本上解決了高層建筑“水表出戶”的難題[2]。
建筑智能化系統還只是一項新生事物,目前,現有的教育體系中甚至還找不到它的專業設置。然而在許多耗資過億的高檔建筑中,一方面是實際需要,另一方面也許還作為大廈品味的一種標志,智能建筑工程正方興未艾。主動介入這個新興領域,有機配合、共同努力、求實創新,是給排水專業人員應盡的職業責任。
[1]王增長主編.建筑給水排水工程(第五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
[2]GB50268-97,給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驗收規范.建標[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