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長蓮 胡什全
持續性護理對老年全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者功能恢復的臨床價值探析
陳長蓮 胡什全
目的 分析持續性護理對老年全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者功能恢復的臨床價值。方法 將86例老年全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者,按照護理方式不同分為A、B2組,各43例。A組患者行持續性護理,B組行常規護理,對比2組患者護理效果。結果 A組患者護理后髖關節活動改善優于B組,護理后SAS評分較B組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持續性護理可促進老年全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者功能顯著恢復,意義重大。
持續性護理;全髖關節置換術;功能恢復
全髖關節置換術是近年來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股骨頭壞死的主要手段,可為患者重建髖關節功能,緩解疼痛,并可為患者糾正畸形,促進功能恢復[1]。近年來,全髖關節置換術成為老年患者主要治療措施,且該手術創傷大,確?;颊咝g后功能康復是術后臨床重點關注問題?,F本研究以43例老年全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者為例,采取持續性護理,其效果分析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13年6月~2014年12月在宜春市人民醫院就診86例老年全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者,排除心、肝、腎等嚴重器質性疾病患者;按照護理方式不同分為A、B2組,各43例。A組男25例,女18例;年齡60~82歲,平均年齡(73.4±9.2)歲;外傷性股骨頸骨折20例、股骨粗隆間骨折12例、老年性髖關節病11例;B組男26例,女17例;年齡61~83歲,平均年齡(73.6±9.8)歲;外傷性股骨頸骨折19例、股骨粗隆間骨折12例、老年性髖關節病12例;2組患者基線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B組患者接受常規護理。術后需叮囑患者注意事項,加強患者健康宣教,給予患者出院指導,合理飲食,告知日?;顒臃绞?,積極預防并發癥的發生。
A組患者接受持續性護理。(1)心理護理。護士應與患者、家屬主動溝通交流,及時發現患者情緒變化。并通過健康宣教,告知患者康復訓練的重要性,消除患者焦慮、抑郁情緒。同時反復講解康復訓練的重要性,鼓勵患者主動功能鍛煉和被動功能鍛煉,以此促進患者積極配合康復訓練。(2)加強患側關節及肌肉功能鍛煉。術后根據患者身體健康情況確定針對性鍛煉方法。患者住院期間需由責任護士對患者、家屬予以分階段功能鍛煉指導,加深患者理解力和記憶力,采取個體化教育,提高患者配合康復訓練的主動性。同時出院后需加強護患之間及患者和家屬之間的互動性,定期檢查患者髖關節恢復情況,制定針對性功能鍛煉計劃,促使患者能夠順利完成功能康復訓練。根據患者恢復情況,在術后第4固加強床上肌力功能鍛煉及關節活動鍛煉,促進髖關節伸展功能的恢復及屈髖功能的護膚。術后第8周指導患者扶拐下床活動,根據情況負重步行;術后第12w棄拐,指導患者正確如廁、上下樓梯、坐車等;術后24w,指導患者正確髖關節內收內旋功能鍛煉。(3)并發癥預防護理。患者術后在行治療和操作時,需托起患者整個關節,正確翻身,擺放合適體位積極預防脫位。早期脫位,需在麻醉下閉合復位,適當臥床休息,以免再次脫位。術后可取“V”形軟枕放置大腿間,患肢穿丁字鞋,分開兩腿,維持患肢中立位,以免患肢內收、內旋。且術后適當抬高患肢,促進血液回流。且術后可行肢體按摩,按壓腓腸肌被動運動,適當促進血液循環,并早期適當運動,促進血液循環,積極預防深靜脈血栓形成。另外患者術后需密切注意患者體溫及切口變化,注意切口滲血情況,清理切口周圍皮膚,積極更換敷料。保持引流管通暢性,觀察引流量、性質、顏色,積極預防血腫的形成,并起到抗感染、消腫等作用。
1.3 評價指標 采取Harris評分評估患者髖關節活動,包括疼痛程度、功能、關節畸形與活動度4個方面,以百分制計算,分數越高,髖關節活動越好[2]。
以焦慮自評量表(SAS)評估患者焦慮情緒,以百分制計算,分數越高,其焦慮情緒越嚴重[3]。
1.4 統計學方法 以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本次研究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患者髖關節活動改善情況分析 隨訪6個月,A組患者Harris評分(88.6±12.4)分,B組患者Harris評分(69.8±13.6)分,2組對比,A組優于B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4.964,P=0.034)。
2.2 2組患者護理前后情緒變化對比 A組患者護理前SAS評分(58.9±13.4)分,護理后SAS評分(24.6±9.0)分;B組患者護理前SAS評分(59.3±12.1)分,護理后SAS評分(48.7±8.6)分;2組護理后SAS評分對比,A組優于B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4.8417,P=0.0356)。
持續性護理是指導患者術后及出院時情況,采取一系列的護理工作,通過加強患者持續性護理,提高患者治療效果及生活質量。醫護人員需充分重視患者住院到出院后的護理工作,采取科學合理的持續性護理,采取必要的功能鍛煉。在和患者溝通交流期間,需要加強患者的功能鍛煉,及時糾正、改善患者的關節功能。通過加強患者的持續性護理,可明顯提高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加強患者的遵醫行為[4-5],彌補患者出院后的護理不足,使患者能夠在住院到出院過程中得以全程護理。
行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該手術危害性大,損傷大,加強患者術后護理措施,密切注意患者術后疼痛護理,術后3d可根據患者手術情況采取相應鎮痛方式止痛,同時注意患者注意力,與患者積極溝通交流,指導患者正確呼吸,轉移患者注意力,以此減輕患者疼痛感。同時指導患者維持正確臥位,取軟枕墊在腰部,保持正確生理曲度,適當抬高患肢,促進下肢靜脈回流,預防深靜脈血栓。同時術后要加強患者常規護理,嚴密觀察患者生命體征的變化,及時處理異常問題。且要注意加強患者飲食指導,合理飲食,指導科學合理的飲食方案,每天攝取足夠奶類,以豐富維生素、蛋白質食物為主,其食物包括蛋、豆、瘦肉、蔬菜、水果等,以此為患者補充足夠營養,提高患者機體免疫力[6]。在此次研究中,A組患者護理后髖關節活動改善優于B組,護理后SAS評分較B組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研究結果可以看出,加強老年全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者持續性護理,可明顯促進患者髖關節功能恢復,減輕患者疼痛,增加髖關節活動度。且采取持續性護理,與患者積極溝通交流,可顯著改善患者焦慮情緒,促進持續性護理的順利實施。總而言之,持續性護理可促進老年全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者功能顯著恢復,減輕患者焦慮情緒,意義重大。
[1] 林東寧.老年髖部骨折病人全髖關節置換術后康復護理[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09,15(28):2889-2890.
[2] 符鉆英,梁顯球,林秋煒,等.全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者功能鍛煉狀況與分析[J].中國基層醫藥,2010,17(14):1907-1908.
[3] 文娟,姚菊英,吳莉.新型短柄全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者功能早期康復的護理[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28(31):21-22.
[4] 陳偉建,馬麗鳳.康復指導對行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老年患者的效果評價[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28(12):48-49.
[5] 潘麗英,洪哲,章涇萍,等.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家庭康復訓練依從性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28(25):12-15.
[6] 陶妍志.髖關節置換術圍手術期護理及康復護理研究[J].護士進修雜志,2015,30(14):1280-1282.
10.3969/j.issn.1009-4393.2016.9.065
江西 336000 宜春市人民醫院 (陳長蓮 胡什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