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編輯部
節能減排,我們在路上
文/本刊編輯部
近幾年,我國每年建筑垃圾的排放總量為15.5億噸-24億噸,占城市垃圾的比例約為40%。1990年至2000年,建筑垃圾每年遞增15.4%;2000年至2013年,每年遞增16.2%。如此大量的建筑垃圾不斷產生,但目前填埋、露天堆放等單一、粗放的處置方式,極易對土壤、地下水、河流、空氣產生二次污染。
我們的城市在“茁壯成長”,而生長的“代謝產物”建筑垃圾,卻一直無處可去,甚至已經成為城市發展的負擔。以北京為例,其每年產生的建筑垃圾多達4000萬噸。未來數年,因我國加速推進城鎮化,因此建筑垃圾排放量會越來越大。
把建筑垃圾回收利用作為戰略認識并付諸行動,是處理建筑垃圾的重中之重。根據上海市建材工業設計研究院的估算,如果2020 年這些建筑垃圾能夠轉化為生態建材,可以創造價值1 萬億元。
實際上,未經任何處理進行直接填埋的建筑垃圾約占總量的98%,輕度分揀出廢金屬、廢混凝土的約占2%,資源化利用率不足1%,遠低于德國和日本的90%,英國的80%和美國的70%。
然而,目前的尷尬現狀是:一方面,大量建筑垃圾被隨意處置或簡單填埋,占地又污染,且破壞土壤結構、造成地表沉降;而另一方面,有處置能力的建筑垃圾再生企業卻因缺乏建筑垃圾原材料,面臨著無材料來源的生存窘境。
可以說,目前我國處于建筑垃圾資源化的最初級階段。
城市地域和資源是有限的,但是人們對城市資源的需求是無限的,怎么解決這種矛盾,那就是資源一定要循環利用。
目前,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在歐美、日韓等地區已形成產業,為國家創造不少利潤,從生態角度來說,“利潤”更是無價的。業內普遍認為,建筑垃圾的處理和利用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到產生、運輸、處理、再利用各個層面,其中更是牽扯了住建、發改、環保、工業與信息化等多個行政管理部門。只有所有的環節統一管理,協同配合,有效聯動,才能形成一個閉合的建筑垃圾處理鏈,真正實現建筑垃圾的再生利用。
建筑垃圾處理和再利用,我們也在不斷努力著。
2014年2月19日,為進一步貫徹落實國務院《節能減排“十二五”規劃》和《“十二五”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的部署,全面推進節能減排科技工作,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組織制定了《2014-2015年節能減排科技專項行動方案》,將“建筑垃圾處理和再生利用技術設備”列為“節能減排先進適用技術推廣應用”重點任務。
2014年12月31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環境保護部、商務部等六部委聯合印發《重要資源循環利用工程(技術推廣及裝備產業化)實施方案》,要求“研發建(構)筑物的拆除技術、建筑廢物的分類與再生骨料處理技術、建筑廢物資源化再生關鍵裝備、新型再生建筑材料應用技術工藝。推廣再生混凝土及其制品制備關鍵技術、再生混凝土及其制品施工關鍵技術、再生無機料在道路工程中的應用技術”。針對建筑廢棄物研發回收利用成套設備,推廣應用建筑垃圾、道路瀝青處理及利用設備。
2015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正式發布。《意見》要求,全面促進資源節約循環高效使用,推動利用方式根本轉變。發展循環經濟,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加快建立循環型工業、農業、服務業體系,提高全社會資源產出率。完善再生資源回收體系,推進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
2015年3月18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發文組織申報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2015年中央預算內投資備選項目。選項范圍:節能、循環經濟和資源節約重大項目,重大環境治理工程,戰略性新興產業專項中節能環保技術裝備產業化示范項目;其中,建筑廢棄物資源化示范項目作為循環經濟示范內容和資源綜合利用“雙百工程”成為節能、循環經濟和資源節約重大項目之一。
……
建筑垃圾循環再利用,節能減排,我們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