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曉琳 李鵬英 王雪茜 程發峰
100029 北京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徐曉琳(碩士研究生)、李鵬英、王雪茜、程發峰]
?
·學術論壇·
談“肺腸相關”對承氣湯及其類方臨床應用的指導
徐曉琳李鵬英王雪茜程發峰
100029北京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徐曉琳(碩士研究生)、李鵬英、王雪茜、程發峰]
【摘要】“肺腸相關”理論是中醫藏象學說的重要組成部分,一直有效地指導著中醫臨床實踐,本文旨在回顧《傷寒論》及歷代醫家對承氣湯及其類方的臨床應用,無論腸病及肺、肺病及腸還是肺腸同病,以“肺腸相關”為指導思想以處方用藥,既取得了良好的臨床療效,又擴大了經典方劑的臨床使用,豐富了中醫學異病同治的理論內涵。
【關鍵詞】肺腸相關;肺病及腸;腸病及肺;承氣湯;類方
肺腸相關理論首見于《黃帝內經》,《靈樞·本輸》曰:“肺合大腸?!薄鹅`樞·經脈》云:“肺手太陰之脈,起于中焦,下絡大腸,……上膈屬肺……”“大腸手陽明之脈,絡肺,下膈,屬大腸……?!薄端貑枴た日摗吩唬骸胺慰炔灰?,則大腸受之。大腸咳狀,咳而遺矢?!薄鹅`樞·四時氣》曰:“腹中常鳴,氣上沖胸,喘不能久立,邪在大腸?!狈闻c大腸,一臟一腑,一陰一陽,一表一里,關系相當密切,此理論不僅在歷代典籍中論述頗多,而且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也得到了充分證實。
承氣湯及其類方在臨床上恰當的詮釋了肺腸相關理論,承氣湯是《傷寒論》中下法的代表方劑,《傷寒論》雖未明確指出肺與大腸互為表里,但從太陽病與陽明病的證候論述之中,卻可以探尋到較多關于肺腸關系的體現和運用。承氣湯類方是在承氣湯基礎上進行加減,在治法上有所拓展,有效指導臨床。本文旨在談論“肺腸相關”對承氣湯及其類方臨床應用的指導。
1腸病及肺
1.1腸病及肺,出現肺系見證
《傷寒論》中體現腸病及肺的條文主要集中于第208、212、242條,《傷寒論》208條“陽明病,脈遲,雖汗出不惡寒者,其身必重,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鞕也,大承氣湯主之”?!秱摗?12條“傷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發潮熱,不惡寒,獨語如見鬼狀;若劇者,發則不識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視,脈弦者生,澀者死。微者,但發熱譫語者,大承氣湯主之。若一服利,則止后服”;《傷寒論》242條“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時有微熱,喘冒不能臥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氣湯”,均論述了陽明燥熱腑實所致的肺氣不利、喘滿、短氣的證治。陽明燥熱內結,腑氣不通,則腹滿,因“肺與大腸相表里”,腑氣壅滯,上攻于肺,影響肺之宣降,則短氣,腹滿而喘,方用大承氣湯,蕩滌腸胃,使塞者得利、閉者得通,腑氣通暢則肺氣宣降之機調和。杜超等[1]以大腸腑實證所致肺損傷患者為研究對象,治療以通里攻下為主,采用清肺承氣顆粒,顯著減輕此類患者的肺損害與病情嚴重程度,并可改善此類患者的預后。本研究為進一步闡釋“肺與大腸相表里”這一中醫理論打下了基礎。
1.2腸病及肺,無肺系見證
麻子仁丸是用來治療病勢較緩的陽明腑實證,具有潤腸瀉熱、行氣通便之功效,在其臨床表現中無相關肺系見癥,仲景仍以杏仁配伍麻仁、芍藥等品,以潤腸通便,但潤腸藥眾多,仲景為何用杏仁與麻子仁配伍呢?《金匱要略集注》注釋“走馬湯”時云: “用巴豆極熱大毒峻猛之劑,急攻其邪。佐杏仁利肺與大腸之氣,使邪從后陰一掃悉除,則病得愈?!盵2]《傷寒經解》亦云: “杏仁以利肺氣,肺與大腸為表里,肺氣調,則腸潤而便行也?!盵3]杏仁肅肺降氣,因肺與大腸相合,肺氣降有助于通便,利肺與大腸之氣才是麻子仁丸中用杏仁之本意,宣肺利腸,使邪從大腸瀉出,非獨潤也[4]。《傷寒六書》中的黃龍湯在用承氣以逐實,當歸、人參以助氣血的同時,桔梗開提肺氣,肺氣開則大腸氣也順。謝東宇[5]自擬益肺潤腸方治療老年功能性便秘,藥物組成:黃芪20 g、太子參20 g、白術20 g、火麻仁15 g、生何首烏15 g、玄參12 g、麥冬12 g、肉蓯蓉12 g、菟絲子12 g、枳殼10 g、杏仁10 g、桔梗10 g、牛蒡子10 g、炙甘草6 g。方中黃芪為補益脾肺之要藥, 加太子參、白術以增強補氣之力, 太子參補氣陰, 白術有通便作用; 火麻仁、生首烏、玄參、麥冬滋陰潤腸通便; 肉蓯蓉、菟絲子既可潤腸通便, 又可使陰得陽助, 津液升騰, 化源不竭; 杏仁、桔梗、牛蒡子宣降肺氣, 加枳殼理氣, 以助宣肺之功, 牛蒡子可升可降、善通大便, 有滑腸通便、傷脾敗胃之弊, 與太子參、白術、黃芪同用, 可去其弊; 炙甘草益氣, 調和諸藥。諸藥合用, 益肺潤腸, 肺氣肅降, 傳送有力, 腸腑復潤, 而大便自通。
綜上所述,張仲景治療腸病引起的喘證分兩種情況:一是通腸為主,以大承氣湯為代表;一是通腸的方劑中加杏仁,以麻子仁丸為代表。以上兩種治法均體現了“肺腸相合”。后世醫家在針對腸病及肺的見證主要是在承氣湯基礎上加上清肺、宣肺之品如杏仁、半夏、桔梗、瓜蔞等;大黃苦寒,入胃、大腸、肝經,瀉熱毒,蕩積滯,行瘀血;杏仁苦溫有小毒,入肺、大腸經,祛痰止咳,下氣平喘,潤腸;桔梗苦辛平,入肺經,宣肺,祛痰,利咽排膿。
2肺病及腸
《太平圣恵方》的紫苑散,主要治療肺臟壅熱,心胸滿悶,嗽逆食少,大腸不利,是承氣湯類方中肺病治腸的典型?!侗C枥ā返臎鲭醢谆饕委熒辖狗e熱,肺脹而咳,胸高上氣而渴,用藥方面使用涼膈散合白虎湯,韓勝保[6]常用涼膈白虎湯治療小兒哮喘,肺與大腸相表里,互為影響,大腸之氣通暢下行,肺氣方得肅降。大腸積熱,上逆之肺氣無下降之機,故治宜清肺通腑。以硝黃清熱攻滯,以行大腸積熱,梔子、連翹助白虎清瀉肺胃胸膈之邪熱,竹葉、薄荷透邪外出,故肺熱得清,腸滯得去,氣機宣降得暢,咳喘自平。趙淑穎[7]認為,內科急性感染性疾病如急性肺炎、上呼吸道感染、CPHD急性發作期等,給予清熱解毒治療的情況下,根據“肺腸相關”理論,在治療時配伍通腑法,可以加速降溫除熱,減少中毒癥狀,扭轉病情。劉瑋虹等[8]將“肺腸相合”理論應用到小兒哮喘病中的治療,哮喘是小兒時期常見的呼吸系統變態反應性疾病,臨床以發作性的喘息、氣急、胸悶或咳嗽等癥狀為主要表現,并根據中醫藏象學說“肺與大腸相表里”的關系,急性期辨證施治,運用通腑法治療小兒哮喘,或清下或溫下,通腑祛痰,降逆平喘,在臨床應用中取得了較好的療效。
綜上所述,多種肺系疾病和肺的證型均可以傳及大腸,引起大腸病變,最常見的證型為肺熱移腸,肺腸氣機阻滯。治療上治肺為主兼顧大腸,用藥主要為黃芩、杏仁、瓜蔞、梔子、知母、石膏配伍大黃、芒硝等,其中黃芩用意主要是清肺熱,瓜蔞與杏仁配伍,潤肺腸之燥。
3肺腸同病
俞根初的陷胸承氣湯主治病證表現為胸膈痞滿而痛,大便秘結,脘腹脹滿,苔黃而膩,脈沉滑實,治宜清熱瀉火,化痰通便,在治療上只開痰熱互結則燥熱不行、單泄陽明腑實則痰熱不去,俞根初合并小陷胸湯、大承氣湯二方,君以栝蔞仁、半夏,辛滑開降,善能寬胸啟膈;臣以枳實、川黃連,苦辛通降,善能消痞邪滿。然下既不通,必壅乎于上,又必佐以芒硝、大黃,咸苦達下,達到上開痰火、下通壅閉、上下兼顧之目的,肺與大腸肅降有權則邪熱自解[9]。吳鞠通以三承氣湯為基礎,加減變化成諸多類方,代表肺腸同治的典型方劑為宣白承氣湯,承氣合小陷胸湯,其中宣白承氣湯是從承氣湯之意,加麻杏石甘湯衍化而得,方中生石膏清泄肺熱;生大黃瀉熱通便;杏仁粉宣肺止咳;瓜蔞皮潤肺化痰,諸藥同用,共奏宣上通下,開肺通腑之功,使肺氣宣降,腑氣暢通,痰熱得清,咳喘可止,吳鞠通稱為臟腑合治法。承氣合小陷胸湯即小承氣加小陷胸湯而成,主治溫病三焦俱急,大熱大渴,舌燥,痰涎壅甚之證,在這種熱結痰聚,上中同病的情況下,如不急予開泄,必將延及下焦而損傷真陰。若單用承氣,恐藥過病所,故用小承氣湯合小陷胸湯,既開太陰痰結,又泄陽明實熱,上、中兩焦兼治[10]。劉弼臣等[11]用宣肺通腑法治療小兒病毒性心肌炎,由于熱邪煉液, 痰閉肺竅, 擾動心神, 急當宣肺清熱, 滌痰通腑, 可用宣白承氣湯加丹參、苦參、蚤休、萬年青、黃芩、山桅等, 方中杏仁、石膏、黃芩清熱宣肺; 梔子、丹參寧心除煩;苦參、蚤休、萬年青調節心律; 瓜萎、大黃滌痰通下。此時不宜單用開肺之法, 因痰熱壅肺, 則肺氣脹滿, 氣機將絕, 開之則愈促其肺氣閉絕, 猶如揚湯止沸, 加重心陰耗損, 不如釜底抽薪, 急下存陰, 通利大腸, 減輕肺之壅塞。
4結語
肺腸同病時根據輕重緩急判斷治療先后,并在承氣湯及其類方中學習用藥規律,掌握肺腸同病情況下用藥偏頗,并且學會處理相關變證。通過以上論述,應該在“肺腸相關”理論指導下擴大承氣湯及其類方的應用范圍,以提高臨床療效。
參考文獻
[1]杜超,傅強,崔乃強,等. 清肺承氣顆粒對“大腸腑實證”所致ALI /ARDS患者的治療作用[J].世界中醫藥,2014,9(4):404-408.
[2](日)山田業廣.金匱要略集注[M].郭秀梅,崔為,點校. 北京:學苑出版社,2009: 131.
[3]姚球著,查煒,陳守鵬.傷寒經解[M].上海: 上??萍汲霭嫔纾?004: 199.
[4]楊玲玲,紀立金,李凌空,等,從肺與大腸相表里看仲景妙用杏仁[J].遼寧中醫雜志,2011,38(2):247-249.
[5]謝東宇. 益肺潤腸方治療老年功能性便秘臨床觀察[J].山西中醫,2010,26(7):17-18.
[6]韓勝保. 涼膈白虎湯加味治療小兒哮喘[J].吉林中醫藥,1981,3(11):32.
[7]趙淑穎.通腑法在內科急性感染性疾病的臨床應用[J].中西醫結合雜志,1982,2(2):90.
[8]劉瑋虹,邢向暉.淺談通腑法在小兒哮喘中的應用[J].中醫藥臨床雜志,2015,27(6):772-773.
[9]徐榮齋. 重訂通俗傷寒論[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1:65.
[10]徐樹楠,王亞利,楊子,等.溫病條辨[M].石家莊: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86-94.
[11]劉弼臣,郝珍.從肺衛論治小兒病毒性心肌炎的經驗[J].中國醫藥學報,1990,5(2):44-46.
(本文編輯: 韓虹娟)
(收稿日期:2015-07-30)
【中圖分類號】R25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4-1749.2016.02.010
作者簡介:徐曉琳(1989- ),女,2013級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張仲景方證理論。E-mail:xuxiaolin0502@163.com通訊作者: 程發峰(1982- ),博士,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中藥神經藥理學。E-mail:fafengcheng@gmail.com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1303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