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雷 沙茵茵 王玉光
100010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呼吸科(張曉雷、王玉光);北京中醫藥大學[張曉雷(碩士研究生)];寧夏醫科大學總醫院中醫骨傷科(沙茵茵)
?
·醫案析評·
理陰煎治療長期發熱1例
張曉雷沙茵茵王玉光
100010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呼吸科(張曉雷、王玉光);北京中醫藥大學[張曉雷(碩士研究生)];寧夏醫科大學總醫院中醫骨傷科(沙茵茵)
【摘要】發熱性疾病,既是一個常見病,同時又存在原因復雜、有時治療效果不佳、抗菌藥物耐藥等問題。本案患者曾先后就診于多家醫院,多發、多重感染,病史長,累及多系統,曾使用多種抗生素、抗結核藥物、激素等治療,效果不佳。筆者將該病例辨為:真陰不足,脾腎陽虛證,使用《景岳全書》理陰煎加減治療,取得了滿意的療效。
【關鍵詞】發熱;理陰煎;驗案
1病案介紹
患者,女,18歲,于2015年4月22日初診。
患者于2011年5月無明顯誘因出現發熱,伴有咽痛、畏寒、咳痰,無寒戰、胸痛、無咳嗽、盜汗。體溫最高39~40℃,每日午后及夜間明顯。用激素后可以將體溫控制到37.5℃以下,停激素后發熱復起。曾先后于涿州市醫院(住院)、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友誼醫院(住院)、北京協和醫院(門診)治療。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友誼醫院診斷如下:立克次體感染、化膿性多漿膜炎伴積液、結核待除外、急性肝功能損傷、低白蛋白血癥、貧血(中度)。治療經過如下:安滅菌+硫酸依替米星注射液+克林霉素,美羅培南+去甲萬古霉素,頭胞哌酮舒巴坦+去甲萬古霉素抗感染,并每日予甲硝唑沖洗胸腔,予復方甘草酸苷保肝,利巴韋林及抗病毒軟膠囊抗病毒治療。5月31日給予地塞米松5 mg控制炎癥反應,減少炎癥滲出治療。6月5日調整為去甲萬古霉素+泰能,6月8日將去甲萬古霉素改為利奈唑胺,6月10日停用泰能改為哌拉西林舒巴坦,其間患者仍時有發熱,間斷予以樂松退熱。6月14日請協和專家會診,加用甲強龍20 mg每日一次,予以全面抗結核治療(異煙肼、利福噴丁膠囊、丁胺卡那),6月13日予米諾環素抗立克次體感染,患者仍間斷高熱,逐漸增加甲強龍劑量增至40 mg, 每12小時一次,患者體溫有所下降,后逐漸改為美卓樂口服,并予大劑量青霉素抗感染治療。出院后仍時有發熱,遂就診于北京中醫醫院門診。
刻下癥見:近日受涼,肌肉酸痛,咽痛,心悸,無惡寒,無惡心嘔吐,大便干,日1次。舌淡苔白,脈細數乏力。辨證屬真陰不足,脾腎陽虛證。治當補益助陽,升陽散邪。
處方:熟地黃45 g、肉桂10 g、黑附片12 g、當歸10 g、蒼術30 g、生麻黃6 g、羌活10 g、獨活10 g、黨參15 g、生甘草5 g、桔梗10 g、柴胡10 g、黃芩10 g。14劑,每日1劑。
二診(2015年5月6日):已無肌肉酸痛、咽痛、心悸,藥后復查紅細胞沉降率上升至30 mm/h。舌淡苔花剝,脈細數乏力。上方去羌活、獨活、桔梗、柴胡、黃芩,蒼術改為15 g、生麻黃改為5 g、生甘草改為炙甘草10 g,加土茯苓20 g。14劑,日1劑。
三診(2015年6月10日):血沉下降至10 mm/h,熱未起。舌嫩紅苔花剝,脈沉細緊乏力。上方加羌獨活各9 g。14劑,日1劑。
2分析與討論
2.1診治的難點
發熱性疾病原因復雜,涉及多系統、多學科。《內科住院醫師手冊》[1]將發熱性疾病分為:感染,炎癥(結締組織病、胰腺炎、結節病、炎性腸病),腫瘤(淋巴瘤、白血病、腎癌、肝癌、轉移性低分化腺癌),藥物熱(β-內酰胺類抗生素、抗結核藥、兩性霉素、化療藥),血栓(PE/DVT),手術/創傷,神經系統疾病(脊髓/下丘腦損傷、顱內出血、癲癇),內分泌疾病(腎上腺皮質功能不全、甲亢、酮癥酸中毒),其他(惡性高熱、誤吸、輸血反應、心梗、偽熱)。發熱的原因仍然是以感染性疾病為主,主要應用抗生素治療,近期細菌耐藥又引起了大家的廣泛關注[2]。同時西醫的不明原因發熱[3]診斷困難,治療效果不佳。
本案患者曾先后就診于多家醫院,多發、多重感染,病史長,累及多系統,曾使用多種抗生素、抗結核藥物、激素等治療,效果不佳,對于西醫來說治療比較棘手。
2.2中醫治療思路
中醫藥有《傷寒雜病論》《溫熱論》等治療發熱性疾病的經典論著,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有效方劑,另外,古現代又不乏善于治療發熱性疾病的醫家。
對于發熱性疾病來說,大多辨為熱證,使用清熱、解毒等方藥。從西醫方面,發熱的原因仍然是以感染性疾病為主[4],而針對感染治療的抗生素大多屬于寒涼藥物,因此,對于陽虛氣虛者,效果多不佳,同時過用寒涼不但會損傷人體陽氣,而且會閉遏邪氣。本案辨證為:真陰不足,脾腎陽虛證。首先,真陰、真陽不足則陽氣不能正常升發而郁閉于內,產生虛熱,此處的發熱與補中益氣湯治療的陰火發熱原理相類,即《黃帝內經》[5]所指的“陰虛則內熱”,另外,正氣不足則衛外不固、腎不能主外而邪氣易襲。此時不能使用“熱則寒之”之法,而應該溫補兼以升發,溫補而正氣得助,升發而陽氣得伸展,邪氣得散。
本案使用《景岳全書》[6]理陰煎加減治療。該方加附子、黨參為仿六味回陽飲之意,意在補真陰,振脾腎。肌肉酸痛屬于脾腎陽虛兼感外邪,陰寒邪氣阻滯肌肉、經脈,故加蒼術、麻黃、羌獨活以升發清陽、祛邪通經。咽痛加桔梗以開咽散邪。加柴胡、黃芩為小柴胡湯之意,以疏理氣機、透散虛熱。共奏補陰助陽、升陽散邪之效。二診由于舌苔花剝,因而減少燥而傷陰之藥,代之以化濕、利水的土茯苓以消除多處的積液。三診脈現緊象,說明虛寒之人,邪氣易于侵襲,復加羌獨活以加強生發陽氣、散邪之力。
理陰煎,出自明·張景岳的《景岳全書》[6]:“熟地三、五、七錢或一、二兩,當歸二、三錢或五、七錢,炙甘草一、二錢,干姜(炒黃色)一、二、三錢。或加肉桂一、二錢。水二盅,煎七、八分,熱服。”此為理中湯的變方,中焦陽虛則寒濕留之,故以甘草、干姜溫助脾陽,參術益氣除濕,用藥以剛燥;下焦陽虛則腎失蒸騰,水不生木,則肝失升發而郁閉,虛熱內生,中焦虛者主以調升降,下焦虛者主以補真元,故以甘草、干姜補中焦,以熟地黃、當歸補下焦,用藥以溫潤。熟地黃、當歸者補益精血,同時熟地黃主“折跌絕筋”“逐血痹”,當歸主“諸惡瘡瘍、金瘡”[7],故二者能守能走,對于虛而郁熱內生者猶宜,另外,肉桂溫補腎陽,助腎蒸騰而通血脈,用之亦佳。因此,張景岳稱之為“神效不可盡述”,同時李士懋教授[8]也認為該方“對于陰虛高熱不退者,本方確有奇效”。
應用該方的指征,應以脈為主,以證為核心,即:脈細數無力、浮而重按無力、尺脈細而無力等,屬于真陰不足、脾腎陽虛者皆可。
對于發熱性疾病來說,抗菌藥物耐藥及不明原因發熱等問題,亟待解決,而中醫藥在這些方面具有較大的優勢,因此,在發熱性疾病的治療,中醫藥可以發揮其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吳東,李劍. 協和內科住院醫師手冊[M]. 北京: 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 2008: 38.
[2]汪復,朱德妹,胡付品,等. 2012年中國CHINET細菌耐藥性監測[J]. 中國感染與化療雜志, 2013, 13(5): 321-330.
[3]涂俊才,周平. 不明原因發熱病因診斷研究進展[J]. 疑難病雜志, 2014, 13(8): 866-870.
[4]羅萬蓉,何平. 以發熱為主訴患者臨床分析54例[J]. 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 2012, 14(1): 100-101.
[5]黃帝內經素問[M].田代華,整理.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5: 30.
[6]張景岳.景岳全書[M].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669.
[7]神農本草經[M].顧觀光,輯,楊鵬舉,校注. 3版. 北京: 學苑出版社, 2007: 36-147.
[8]李士懋,田淑霄. 平脈辨證經方時方案解[M]. 北京: 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2012: 285.
(本文編輯: 蒲曉田)
(收稿日期:2015-07-15)
【中圖分類號】R249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4-1749.2016.02.017
作者簡介:張曉雷(1990- ),2014級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西醫結合治療呼吸系統疾病。E-mail:zxlmyzone@163.com通訊作者: 王玉光(1969- ),博士,主任醫師。研究方向:中西醫結合治療呼吸系統疾病:E-mail:wygzhyiaids@126.com
基金項目:國家科技部“十二·五”科技支撐計劃課題(2013BAI13B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