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躍紅 □朱玉娟 □張相敏(河南省范縣水利局)
黃河調水調沙對引黃灌區農田灌溉的影響
□王躍紅 □朱玉娟 □張相敏(河南省范縣水利局)
黃河調水調沙已有14余年,黃河河勢變化較大,河床拉深下降,擴大了過水斷面,有利于黃河行洪,為確保黃河安瀾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隨之而來的負面影響,給沿黃農田灌溉帶來了困難,沿黃各地都在探討消除黃河調水調沙帶來的影響。文章結合范縣于莊引黃灌區節水配套改造工程,探討了如何消除因黃河調水調沙帶來的負面影響。
黃河;調水調沙;影響;農田灌溉
于莊引黃灌區位于范縣東部,始建于1980年,南至黃河大堤,北到金堤河,西至張大廟干溝與邢廟灌區接界,東與臺前縣為鄰,南北長約14.50 km,東西寬約8.80 km,控制面積87.75 km2,灌區內耕地面積6760 hm2,設計灌溉面積10.14萬hm2。行政區劃主要包括張莊鄉、高碼頭鎮及龍王莊鎮、陸集鄉、顏村鋪鄉少部分耕地,共有行政村91個,總人口10.68萬人。
于莊灌區從黃河引水灌溉,有1座臨黃閘和1座穿黃河大堤的引黃閘。于莊引黃閘始建于1980年,設計流量10 m3/s,為范縣黃河河務局管理;在引渠前黃河護灘工程上修建臨黃閘,設計流量10 m3/s,兩閘工況運行良好。由于受黃河調水調沙和河勢變化的影響,臨黃閘至黃河主流400余米,黃河嫩灘落淤長達100余米,每次引水前都需疏浚臨黃閘前引渠和嫩灘,難度較大,費用較高,每年要消耗大量的物力、財力。兩座閘過閘流量均無法達到設計要求,灌區處于臨黃而受旱的狀態。
自2003年黃河正式開始實施調水調沙生產性運行,十幾年來,黃河河床普遍下降1.50~2.00 m,對沿黃兩岸農田灌溉產生了較大影響。
第一,河床降低,引黃困難。范縣在調水調沙以前,黃河流量在100 m3/s時,可以引到黃河水,當黃河流量300 m3/s時,可以達到正常引水。但在黃河調水調沙后的今天,當黃河流量在300 m3/s時不能正常引水,當黃河流量700 m3/s時,過閘流量僅2 m3/s。第二,由于黃河河床加深,相對斷面加寬,黃河嫩灘不穩定,造成引水口渠道過長,形成引水困難的局面。
2015年范縣實施了農業綜合開發于莊中型灌區節水配套改造項目,針對黃河調水調沙的影響,按照盡量加大渠道過流能力的原則,采取積極的工程措施,盡可能減少因黃河調水調沙產生的不利影響。
2.1 降低灌區灌溉渠系高程
由于黃河水位下降,導致整個灌區的灌溉引水水位下降。為此,灌區采取了降低灌區渠系高程的措施,提高引水保證率。從于莊灌區臨黃閘起至末級渠系,普遍降低設計渠底高程,加強骨干渠系與末級渠系的協調運行,提高整個灌區內渠系輸水率,確保農田適時灌溉。
2.2 改變渠系縱比降
改變渠道縱比降,引渠縱比降調整為1/4 200,總干渠調整為1/6 000,其他干渠調整為1/5 000,以加快水的流速。
2.3 硬化襯砌渠道,降低渠道糙率
范縣于莊中型灌區節水配套改造工程渠系設計經過多方論證,渠坡渠底采用C20混凝土護砌,能夠達到防滲節水的目的。
范縣于莊中型灌區節水配套改造項目建成后,通過一年多的運行,實現了“盡量加大渠道過流能力”的目標,產生了顯著的效益。
3.1 農田灌溉引水較暢通
通過對骨干工程的節水配套改造所采取的工程措施,相應的田間工程與骨干工程采取了相銜接的協調運行模式,確保了灌區內農作物的適時灌溉。
3.2 節水效益十分顯著
通過采取工程措施和非工程節水措施,灌溉水利用系數由原來的0.42提高到0.60,年節水能力達到180萬m3。
3.3 新增農業生產能力效益凸顯
由于引黃水量保證率的提高,改善了灌溉條件,灌區內農業生產能力和產值大大提高,新增糧食產量效益凸顯。
3.4 生態環境得到改善
于莊中型灌區節水配套改造工程實施后,灌區內形成骨干水利工程配套齊全,特別是節水措施的實施,大大減少了干渠側滲,有效地控制了地下水位的上升,防止了耕地次生鹽堿化的發生。
黃河調水調沙生產性運行,擴大了黃河斷面,增強河道防洪能力。同時給農業灌溉帶來的負面影響也是不可低估的,范縣于莊中型灌區節水配套改造項目,在降低黃河調水調沙的影響方面,做了有益的嘗試,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效,積累了一些經驗。但要消除黃河調水調沙的負面影響,臨黃閘和引黃閘的改建,引水渠改線勢在必行。在臨黃閘及引黃閘改建、引水渠改線未實施前,還要在工程措施方面和工程管理方面等多方面進行有益的嘗試,才能更好地發揮引黃灌溉的效益,造福沿黃人民。
(責任編輯:左英勇)
TV 68
B
1673-8853(2016)10-0024-02
2016-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