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長鳳
(黑河市愛輝區農業綜合開發辦公室,黑龍江 黑河 164300)
?
基于黑河市水資源評價與水稻北擴戰略的實施
孫長鳳
(黑河市愛輝區農業綜合開發辦公室,黑龍江 黑河 164300)
摘要:黑河市地處黑龍江省北部,幅員面積68 726 km2,其中耕地面積192 萬 hm2,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和糧食生產先進市。文章在分析黑河市水資源量的基礎上,結合全省水稻北擴戰略的實施和黑河市水稻生產的實踐,打破高緯地帶水稻種植的“禁區”,闡述了水稻北擴戰略的實施的可行性,以及促進糧食增產和農民增收的必要性。
關鍵詞:黑河市;水資源;水稻北擴;評價;戰略
1豐富的水資源為黑河水稻生產提供了基礎保證
黑河市地處黑龍江省北部,幅員面積68 726 km2,其中耕地面積192 萬 hm2,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和糧食生產先進市。黑河市域內水資源十分豐富,總體可以概括為“兩江一池六百河”。水資源的主要特點:
1.1河流眾多
境內有中俄界江黑龍江、省域界江嫩江兩大水系,以黑龍江流域遜別拉河,嫩江流域烏裕爾河、訥謨爾河、科洛河,松花江流域的通肯河等大小河流631條,其中流域面積1 000 km2以上較大河流19條,水域面積達18.4 km2。
1.2水量充裕
黑河市年均降雨量351.94 億 m3,水資源總量約115.8 億 m3,人均占有量是全國的2.6倍,是全省的3.5倍。地表徑流總量107.5 億 m3,其中北安、嫩江、五大連池南部3個市(縣)50.7 億 m3,孫吳、遜克、愛輝區北部3個縣(區)56.8 億 m3[1]。
1.3工程建設
近年來,黑河市把加快水庫除險加固、灌區改造和田間配套等水利工程建設,作為實施水稻北擴的重要保證,相繼完成了36座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和灌區治理工程,新打灌溉井1 872眼,同時,加快推進嫩江、遜別拉河、庫爾濱河等河流上的新鄂、烏宋崗、石金河、二道坎等水庫工程和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建設,全部建成后,新增庫容13.6 億 m3,為保證水源供應,提高灌溉能力奠定了堅實基礎。
2黑河市探索實踐打破高緯地水稻種植的“禁區”
黑河市地處高緯寒地,地理坐標為E47°42′~51°03′,N124°45′~119°18′,氣候類型屬于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橫跨3、4、5、6積溫帶,春季回暖晚,秋季降溫早,常遭早霜、低溫凍害。隨著全球氣候變暖,黑河成為黑龍江省氣候變暖最明顯地區之一,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氣候變暖趨勢更加明顯,農業生產條件得到改善。根據境內6個國家氣象站資料統計,2001—2013年,黑河無霜期比前30 a平均增加6 d,比20世紀70年代平均增加13 d。全年超過10 ℃活動積溫比前30 a平均增加194 ℃,比20世紀70年代平均增加279 ℃,活動積溫躍升將近一個積溫帶,為農業生產特別是水稻種植創造了良好條件。
2011年,黑河緊緊圍繞糧食增產和農民增收目標,加快種植結構調整,實施水稻北擴試種。2012年,黑龍江省政府在黑河召開了全省北部高緯度地區推廣水稻種植現場推進會,從此拉開了全省水稻北擴的帷幕。2015年,全市水稻種植面積達到2.8 萬 hm2,比2010年增長近4倍,并且打破了北緯48度高緯寒地水稻種植的“禁區”。在成功實驗的基礎上,全市己有32個鄉鎮種植或試種水稻,占四、五積溫帶上鄉鎮總數的71.1%。
2.1規模逐年擴大
黑河水稻種植有近百年歷史,愛輝區西崗子鎮早在60年代就曾嘗試過水稻種植,但由于技術不完善,產量不高,品質差,效益不好,2010年以前全市水稻面積一直維持在0.67 萬 hm2以內,北部沿江地區只有零星種植,不足67 hm2。2015年種植面積達到2.8 萬 hm2,連續四年實現翻番。目前,全市共有水稻種植大戶149個,經營面積0.22 萬 hm2。水稻合作社34個,經營面積0.69 萬 hm2。規模經營水稻面積達到1.82 萬 hm2,占全市水稻種植總面積的65%。
2.2產量持續增加
黑龍江省水利廳、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黑河分院的支持下,黑河把科技創新和品種研發作為推進水稻生產的利劍,先后引進推廣了水稻大棚育秧、缽體擺栽、智能催芽等技術,以及綜合集成高產、高效栽培模式,推廣應用面積達到10 萬 hm2次,增加有效積溫150~180℃。同時,引進選育三江1號、空育131、墾稻12、黑交06~213等適區高產品種20多個,其中黑交06~213水稻品質接近國家優質2級標準,平均畝產達到500 kg,比大豆畝產高287.6%,為水稻北擴戰略實施和突破高緯地區種植水稻提供了技術支撐。
2.3效益不斷提高
由于采用新技術、推廣新品種,不僅水稻產量明顯增加,而且種植效益也持續提高。經過相關部門現場測算,黑河第4、5積溫帶水稻平均超過7 500 kg/hm2,第六積溫帶愛輝區張地營子鄉種植的水稻,平均產量超過450 kg/hm2,是大豆平均產量的2.6倍;平均純效益10 200 元/hm2,是種植大豆的1.9倍。同時,黑河市加大了政策扶持力度,積極爭取國家水稻高產創建、全省水稻智能催芽基地、水稻標準化育秧大棚小區等建設項目支持,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發展水稻種植的積極性。
2.4產業鏈條延伸
隨著水稻種植面積的增加,黑河大力培育生產基地和加工企業,推進產、加、銷一體化經營。全市建成大米加工企業4家,加工能力340 t/d,2015年生產加工稻米560 t,銷售收入近400萬元。一批加工企業的建成投產,延伸了產業鏈條,解決了銷售問題,也進一步提高水稻生產的附加值和市場的占有率。
3加快水源工程建設是推進水稻北擴的根本保證
實施水稻北擴,水源工程建設是水稻北擴的先決條件。
3.1科學系統規劃
搞好規劃設計是水源工程建設的先導和依據。全面做好黑龍江、嫩江干流大型灌區續建配套、節水灌溉、農田水利等工程建設和黑龍江、嫩江干流堤防規劃、主要支流規劃、大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規劃的編制,特別要堅持灌區建設改造與重點樞紐工程建設相結合,依據發展基礎,結合地形條件,分流域、分區域、分先后做好規劃設計,提高規劃的系統性和指導性。
3.2加快灌區建設
學習借鑒農墾、五常現代農業高科技示范園區建設經驗,加快推進主星、民兵、和平、建設、興北等10處灌區工程建設,全部按設備新型節能化、機房整潔美觀化、管路短直穩固化、渠道防滲順暢化、泵站管護日常化的“五化”標準進行建設,高標準建設渠首、泵站和灌排渠系等配套工程,規劃建設黑龍江、嫩江提水灌溉工程,提高灌區建設改造標準,提高供水保證能力。
3.3強化資源管理
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編制水資源規劃、完成初始水權分配、取水許可,水資源有償使用、水權轉讓等以水權為基礎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加強取水許可制度和水資源有償使用制度管理。
3.4推進科技創新
依靠科技進步,提高水利勘測、規劃、設計、施工、管理的總體技術水平,加快水利科技成果的推廣,提高科技成果的轉化率。采用信息網絡、數字化技術,提高水文等水信息的測報和處理水平,逐步實現水情信息測報自動化、水資源監測實時化、信息傳輸網絡化、水管理調度系統化。結合病險水庫除險加固、灌區改造及河道防洪建設等工程,建設一批具有遠景目標的現代化模式工程,為水資源開發利用和水稻產業發展創造條件。
參考文獻:
[1]孫長風,馬剛.黑河市水資源總量評價與科學配置探析[J].黑龍江水利科技,2006(01):100-101.
中圖分類號:TV213
文獻標識碼:B
[作者簡介]孫長鳳(1970-),女,黑龍江拜泉人,高級工程師。
[收稿日期]2016-01-12
文章編號:1007-7596(2016)03-014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