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益明
湖南工業大學包裝設計藝術學院 ,湖南株洲,412000
株洲舊城濱水區工業文化景觀舊建筑更新設計研究
劉益明
湖南工業大學包裝設計藝術學院 ,湖南株洲,412000
株洲舊城濱水區工業文化景觀舊建筑更新設計研究,對優化城市功能分區,高效利用城市土地,提高城市人居環境水平有著重要意義。據此,株洲舊城濱水區在景觀上重點突出株洲的工業文化特色,形成工業文化的城市歷史景觀脈絡,體現現代、時尚的景觀特征。
株洲 ;舊城濱水區; 工業景觀 ;更新設計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產業的轉型,城市功能格局也發生變化,株洲的城市形象和知名度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經過時間的推移,株洲舊城濱水區內的工業逐漸沒落,暴露出來如:工業用地閑置、交通系統功缺失、城市公共設施老化、環境問題日趨嚴重等城市問題。同時伴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與環境意識的增強,對開敞公共環境的需求迫切,尤其是對株洲舊城濱水區的居住、生活、文化、休閑、消費、運動等要求也越來越高。株洲舊城區湘江沿岸的現狀已不能再滿足以上所需。因此,株洲舊城濱水區改造更新應運而生。其改造更新的核心思想就是通過合理的功能轉變,發揮其自身的優勢,復興濱水區的經濟活力,改善湘江沿岸生態環境和社會職能、提升城市形象帶動株洲城市發展而展開的。
株洲是國家首批老工業城市,在中國的工業史上有舉足輕重的位置,工業文明自然也成為城市文明的主要體現。然而在產業的轉型后,株洲舊城濱水區保留存著一定數量工業廠房、碼頭、倉庫等舊建筑。它們城市發展的歷史記憶和遺跡,是城市文脈的一道特殊的風景。舊城濱水區是城市界面的重要組成部分,沿岸和水體的生態環境、公共設施和構筑物等在很大程度上都代表了一個城市的形象和面貌。由此株洲舊城濱水區形象定位為:體現株洲現代工業文明。
在株洲城市的發展史上舊城濱水區一直充當著水路運輸的交通功能,工業區、碼頭、倉庫沿江設立。沿江路形成了以運輸分流,人員疏散的特性。其功能主要以服務工業、碼頭運輸為目的。隨著時代變遷濱水區格局發生改變。由于緊靠舊城中心地帶的特殊地理位置,人群結構復雜且人流量大。商業環境較為集中,在沿江帶內形成了株洲兩大商貿區即中心商貿區和蘆淞商貿區。加上舊城區人口流動較大,濱水區聚居著不同時期居民,區域功能發生了根本的變化。縱觀沿江帶發展歷史,現在已形成了以城市休閑娛樂區、商業區、居住區等多功能混合區域,功能日趨多元化。因此株洲舊城濱水區功能定位:體現生機蓬勃的城市活力,側重于文化休閑的多元化定位。
人們對于城市歷史和文化的感受直接來源于城市的外部空間,舊城濱水區記載著城市發展的歷史,濱水區的改造對于整個地區的改造更新以及再發展都有重要意義。在改造更新的成功手法上,采取從濱水空間的功能轉換與重組、創造新的空間體驗、舊建筑元素和符號的再利用、濱水舊建筑的親水化處理四方面進行設計分析。
3.1 功能轉換與重組
株洲舊城區濱水空間聚集著大量的倉庫、廠房、設備房、碼頭、住宅、商店、市場等建筑和構筑物。針對這些建筑的不同特點,在改造和再利用的過程中,對結構完好有再利用價值的舊建筑可以采取改造和附加功能的方式使他們重新發揮作用。結合舊城區濱水空間在城市發展中的總體規劃,改造更新的濱水舊建筑功能轉換有以下幾種傾向:
(1)改為博覽用途,如特色博物館、工業展覽館等
(2)改為體育娛樂設施,如體育場、游樂場等
(3)改為商業用途,如商店、酒吧、餐廳等
(4)改為居住和工作用途,如濱水住宅、旅館、藝術家工作室等
只要找到適當的新用途,并使該場所的特色得以最大限度的保存和重現,濱水舊建筑的生命就將延續下去,甚至成為地區的新亮點。芝加哥的河道曾用來運送貨物,城市擴展后其性質也發生了改變,河畔留下的紙張分類倉庫在SOM建筑事務所的改造下變為“河邊住宅”,樓前河岸也加以美化,結合改造后建筑底層的咖啡店鋪,成為環境幽雅的去處。
3.2 舊建筑元素和符號的再利用
濱水舊建筑的體量、尺度、比例、空間、功能、造型、材質和色彩等都對原有空間環境產生過重要影響。而廣義的建筑還包括橋梁、水塔、護堤、塔吊和煙囪等構筑物。這些建筑形態的組合共同構成的濱水建筑群和建筑界面,直接影響著人們對濱水空間的認知和對環境的感受。保留舊建筑元素和符號不僅能使濱水地區的改造具有鮮明的特性,舊的元素和符號還有可能成為濱水地區的新標志和新亮點。
3.3 濱水舊建筑的親水化處理
在日益擁擠的城市中,濱水地區因其擁有豐富的水資源,開闊的環境景觀成為改善城市環境、舒緩城市居民壓力的理想場所。濱水地區的舊建筑在改造中應該發揮親近水體的優勢,通過人性化的處理,開放濱水視線,喻情于景,為城市居民提供更多舒適和宜人的活動空間。
舊建筑改造采用親水化的處理方法,可以吸引了更多人來到濱水地區,同時也帶來了更多的商業利潤。對于濱水建筑來說,其外部形象對于整個地區甚至城市都十分重要,尤其是建筑的濱水立面比面向陸地的一面還要顯眼和重要。然而許多工業建筑立面和造型單調、死板、缺乏吸引力,嚴重影響了濱水建筑的立面景觀。通過舊建筑的親水化處理,從人的心理感受和環境景觀出發,可以使濱水景觀更加人性化、多樣化,也更加適用于新的通途。
總之,濱水空間舊建筑改造更新必須根據場景環境、建筑結構、景觀需求等方面,堅持可持續發展的理論對舊建筑進行合適的設計。通過上述幾種對舊建筑改造更新典型手法的探究并結合案例論證,對株洲舊城濱水區內的工業舊建筑改造更新形式的構想提供了和好的參考。
4.1 株洲電廠北部舊工業建筑更新設計
結合本區域的規劃定位,景觀設計方案應圍繞電廠改造為工業遺跡的文化復興區的創意主題。通過對現有工業遺跡和舊建筑的實地考察調研,結合附屬配套設施,營造體現工業歷史文化的城市公共活力景觀。得出以下設計方案。
(1)煙囪位于電廠廠區內部,凈高約200米,是現有城市建筑的一處視線焦點。同時,也是株洲工業文明的標志性建筑。保留電廠的廠房和煙囪,記錄株洲的重要發展歷程;通過其改造,對電廠煙囪進行藝術處理,增設觀景平臺,形成制高觀景點;成為該區域內的標志性景觀構筑物;體現株洲工業歷史也成為株洲的特色地標之一。
(2)針對電廠廠房建筑特點和建筑性質,借鑒中外成功的改造案例經驗,將其改造成運用太陽能、風能等新型能源方式,展示能源發展歷史的能源博物館和美術館。從而豐富該區域內的文化生活,起到提升城市品位強化人們能源意識的積極作用。
(3)電廠的煤棚是一個40米高的拱形大型無柱空間,是電廠建筑群中的重要標志和組成部分,也是株洲工業歷史文化的體現。根據該地區的工業文化復興主題,濱江休閑娛樂活動帶的定位。結合建筑的結構特點,運用舊建筑再利用的設計手法,將其改造為兼有室內外展演、娛樂功能的演藝中心;供將來策劃承辦大型活動。從而達到擴大影響吸引人群帶動商貿發展提升沿江活力的目的。
4.2 株洲永利碼頭舊工業建筑更新設計
永利碼頭地處湘江沿岸,南臨白石港河道,西臨湘江。基地內以居民區為主,建筑現狀破舊,缺乏整體規劃。植物稀少,周邊綠化不集中。受周邊工業區影響,空氣質量差。基地主要混凝土構成,場地平整。北部放集裝箱,有4個物流倉庫,其中2大2小,并且有一臺大型起重機。為打造城市生態商業游憩帶和文化交流空間,改造設計方案應圍繞打造麻紡廠改造成高品質SOHO式生活聚落的主題。由于該場地有較好的親水性、公共性和開場性,與湘江關系密切。通過對永利碼頭進行整體改造,規劃為湘江生態水族館,以此提高人們對湘江生態的關注和保護意識。利用原有的場地和建筑物及構件將功能進行轉變,創造新的體驗,使工業遺址得到再生。與濱江公共空間融為一體,利用原有水上平臺改造成為親水平臺和游艇碼頭。
在保證防洪要求前提下,可以采用玻璃幕墻等特殊建筑處理手法突出其景觀重要性。營造既能體現工業文化,同時提供生活,娛樂,休憩場所的景觀。同時擁有城市化水平最高、內容最豐富的公共空間。
通過對株洲舊城濱水區改造更新,使提高城市濱水帶的環境景觀品質,將提升城市的形象,為城市生活添加了足夠的活力。在因地制宜的原則指導下,突出株洲“老工業城市”的文化特色和“兩型社會”建設的具體要求,結合城市居民生活方式和審美情趣,采用時尚與傳統并重的方式,對濱水地區展開更新改造的研究和實踐,為株洲舊城濱水區的改造更新提供了參考。
[1]鐘虹濱.哥本哈根濱水景觀規劃理念[J].國際城市規劃.2009(01):68-71.
[2]李馨曦.談阿姆斯特丹的東港復興[J].山西建筑.2008(19):41-42.
[3]朱小雷.重構與共享:廣州芳村舊工業濱水區的整治[J].城市規劃.2007(09):76-79.
[4]朱俊夫.南波士頓海港公共區域改造[J].北京規劃建設.2007(03):109-112.
[5]左琰.倫敦泰特博物館:一個舊發電廠的蛻變與新生[J].室內設計與裝修.2006(09):106-108.
[6]方華,卜菁華.荷伯特城市濱水區開發研究[J].華中建筑.2005(01):109-111.
[7]馮剛.從熱電廠到博物館——羅馬蒙特馬爾蒂尼中心博物館設計[J].城市環境設計.2005(01):98-101.
[8]程世丹,李志剛.城市濱水區更新中的城市設計策略[J].武漢大學學報: 工學版.2004(04):121-123.
[9]孫施文,王喆.城市濱水區發展與城市競爭力關系研究[J].規劃師.2004(08):5-9.
本文系基金:
1 湖南工業大學校級課題一般項目:株洲舊城濱水區更新改造研究(2011HSX24),研究成果。
2 湖南省環保廳環保科研課題:環保設計背景下的工業遺址再設計研究——以株洲清水塘為例 湘財建指【2013】229號,研究成果。
劉益明/1982年生/男/湖南永州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為景觀設計及規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