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金輝 徐妍
【摘要】 針對微課的應用是否有效的問題,本文采用對比實驗研究法,選取所任教的計算機平面設計專業課程中的兩個班學生為實驗對象,開展微課應用的對比實驗研究。經檢驗,微課是有教學應用效果和價值的,鼓勵教師們開發與應用微課。
【關鍵詞】 微課 對比實驗研究
一、中職計算機平面設計專業課程教學現狀
我校計算機平面設計專業課程的教學,目前還停留在傳統的教學模式與方法上。概括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端有:①教師是課堂的主宰,學生只是被動的學習者。②教師一對N的課堂教學模式使得教師不能兼顧的所有學生,不能及時解答學生問題,最終導致問題的積累與學困生的產生。
二、對比實驗的研究過程
1、實驗對象。選取我校計算機平面設計專業13級2班和3班作為實驗對象。這兩個班班級情況相似,錄取分數基本相當,學生學習能力和學習水平可以認為基本相當。專業相同,開設的課程和所學習的知識技能基礎可以認為基本相同,第一次實驗對其進行檢驗。為了盡量避免班級不同對實驗結果造成干擾,采取對比實驗的研究方法。
2、實驗準備?!禝nDesign排版藝術》是我校計算機平面設計專業核心課程,為檢驗微課的教學應用效果,選定這門課作為對比實驗的實驗課程。選取教材《2.1繪制卡通圖標》、《3.1繪制信封》和《5.1制作化妝品廣告》為課程內容,并為《3.1》和《5.1》先準備好微課視頻、學教案和課件等。
3、實驗過程。共進行了三次實驗,學期初一次,學期中一次,學期末一次。第一次實驗目的是檢驗兩個班班級情況是否處于同一水平。第二次2班為實驗班發放微課視頻,3班為控制班不發放微課視頻,其他教學方式方法一樣。第三次3班為實驗班發放微課視頻,2班為控制班不發放微課視頻,其他教學方式方法一樣。
統計三次課的學生提問人次、老師答疑人次和學生作業完成人次。實驗過程中為保證數據記錄的準確,2班和3班都安排了一名學生負責記錄和觀察實驗效果,2班實驗人數37人,3班實驗人數36人。
4、實驗數據分析。根據實驗記錄,初步整理數據得表1。計算學生舉手率、教師答疑率、作業完成率得表2。
1)第一次實驗三率,完成率兩個班相差很小,可以認為實驗的兩個班學生學習情況基本相當,處于同一水平。
2)第二、三次實驗的橫向比較。第二次實驗,實驗班是2班,因為有了微課,學生舉手率實驗班低了36.9個百分點,老師騰出了時間與精力,答疑率實驗班高于控制班,作業完成率實驗班高出33.7個百分點。第三次實驗,實驗班換為3班,學生舉手率仍然是實驗班低了28.9個百分點,答疑率實驗班高于控制班,作業完成率實驗班高出29.2個百分點。
3)班級縱向比較。2班縱向三率比較,同是2班,用了微課和沒用微課差異明顯。前者比后者舉手率低了32.5個百分點,作業完成率高出32.4個百分點。3班縱向三率比較縱向表明,用了微課與沒用微課的差異也是明顯的。前者比后者舉手率低了33.3個百分點,作業完成率高出30.5個百分點。
三、對比實驗的研究結論
3.1 結論
從本次實驗來看,實驗組和控制組的橫向比較和縱向比較都顯示,微課的應用是有效的。學生的作業完成率提升明顯,舉手率下降明顯,大大改善了教師疲于解答學生課堂提問的情況。微課起到了很好的學習指導作用,因此,鼓勵教師用微課減輕自身課堂負擔,同時有助于提升學生學習效果。
3.2 建議與反思
(1)關于微課的選題,并不是所有的內容都適合做成微課,微課適合簡單的知識點和相對獨立的學習內容。實踐證明,微課用來預習和復習重難點很有幫助。(2)關于微課的視頻時間,短小精悍是微課的特點,不能太長。學生可隨用隨點,隨時隨地,哪里不會點哪里,甚至可以實現基于手機等移動終端的泛在學習,文件短小還方便共享與上傳下載。(3)關于微課的制作,制作微課要有劇本,至少要有草稿。如有字幕則會更好,更有助于觀看者的學習,但會加大制作者的工作量。制作方法上,對于像《InDesign》這樣的軟件操作類課程,可用屏幕錄制法制作微課,學生使用時就如老師手把手教一樣。另外,微課若配上相關練習、使用建議、點評等效果會更好。
參 考 文 獻
[1]胡鐵生,焦建利等.發達地區中小學教育建設現狀分析:以佛山市為例[J].中國電化教育,2009,(1):69-73.
[2]田秋華.微型課程及其開發策略[J].教程.教材.教法,2009(5).
[3]陳敏,余勝泉.“微課”設計[J].中國教育網絡,201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