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會生


在五里坨紅衛路天泰山腳下“漂亮媽媽”聽力語言康復中心,有這樣一位特教老師——她23歲第一次接觸聾兒;24歲從零開始學習語言康復教學;28歲首創國內家庭式聾兒康復模式;31歲創辦“小桔燈”聾兒康復中心;32歲又一手創建了“漂亮媽媽”聽力語言康復中心。經她手康復的聾兒超過600人。她就是“漂亮媽媽”聽力語言康復中心特教老師高麗娟。
抉擇
2000年7月,學中文出身的高麗娟已經是河北某小學的語文老師。但她并沒有陶醉于一份穩定的工作、舒適的生活,她總想為社會做一些事。一個偶然的機會,高麗娟隨同學到北京一家聾兒康復中心做了志愿者。她幫著給孩子喂飯、做游戲,教聾兒練發聲,對聾兒有了感性的認識。但臨行前的一幕卻徹底改變了她的職業軌跡。
在康復中心大門口,一位衣著過時、面帶倦容的年輕媽媽雙膝跪地,對著自己的聾啞孩子反復矯正發音:“老─師,老─師,媽─媽,媽─媽……”年輕的母親雙手捧著孩子的小臉,眼睛里滿滿的都是焦慮、期待和愛。高麗娟被眼前的這對母子深深地打動了,她走上前詢問才知道,原來這對母子來自農村,家里經濟非常困難,為了給孩子康復,他們只得在北京的郊區租房子,每天來往康復中心至少得4個小時。為了減少開支,媽媽每天只吃一個饅頭充饑……
眼前的一幕,使她的內心受到震撼。一個孩子就是一個家庭的希望,而聾兒的康復會徹底改變一個家庭的狀況。如何讓聾啞兒童得到最大限度的康復,是迫在眉睫的事情,所以,他們比一般孩子更需要老師。從那一刻開始,高麗娟的內心已經和聾兒緊緊纏繞在一起。
讓高麗娟決心以聾兒特教為終身事業的卻是一個意外。那是2000年年底,一位外地母親來接孩子回家過年。見面時,孩子高聲喊出了“媽媽”兩個字,當時那位母親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當第二聲“媽媽”叫起時,那位母親已經熱淚盈眶。她說,這聲“媽媽”已經盼了5年。流著眼淚,這位母親把孩子拉到高麗娟身前,讓孩子也喊了她一聲“媽媽”。那一刻,突如其來的感動,讓高麗娟也淚流滿面,她把孩子緊緊擁在懷里。
那一刻她深深理解了“愛是最動聽的語言”這句話的意義。她決心今后要以自己全部的愛心,履行著一個母親的諾言,她不僅教孩子們說話,更把愛的種子深深地種植在孩子們的心中。
經過一番思考,高麗娟辭退了安逸的工作,來到人生地不熟的北京。經人介紹到北京聾兒康復中心工作,開始了自己作為一名特殊教育工作者的嶄新歷程。
愛心
2012年5月的一天,在京津塘高速公路上,一輛越野車正在向天津方向疾速行駛。他們越廊坊、過天津,驅車200多公里來到河北省黃驊市郊區的一個小漁村。
“小新衡,你康復得怎樣了?我們來看看你,作一個回訪?!闭f完,高老師在新衡的家門口將嶄新的書包送到他的手中,并將1000元錢和從北京帶來的米、面、油送到新衡爺爺的手中,感動得爺孫倆熱淚盈眶,連忙將高老師一行讓進屋。
原來,小新衡是“漂亮媽媽”言語聽力康復中心的學員。經過一年多的口齒唇舌氣息訓練,已能借助電子耳蝸簡單聽說。但由于家境貧寒,雖然中心多次為他免除了學費,他還是中斷學習回了老家。高老師放心不下,做夢都夢到這個孩子。在她的多次要求下,中心的主要領導來到了他家,于是出現了開頭一幕。
當了解到小新衡因中斷了訓練,聽說能力下降后,高麗娟心痛地掉了淚。她和同行的同事商量后,決定免費為他康復,并減免食宿費。雖然,新衡因種種原因沒能繼續訓練,但高老師一直牽掛他,免費為他提供近千元的電子耳蝸電池和數據線。像這樣回訪和減免學費的事情可以說是不勝枚舉。
“從事聾兒康復工作就不能想賺錢致富,而要有愛心,要當作一項公益事業來干?!备呃蠋熓沁@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很多家庭貧困的孩子,有的康復到一半就交不起學費,高麗娟從來沒有催促過家長?!昂⒆拥淖罴芽祻推诰投潭處啄?,因為錢的問題就把孩子推出校門,我們是無論如何也做不到的?!?007年,山東郝女士夫婦為了讓6歲聾兒青林恢復聽力而傾家蕩產,一家人寄居車庫的事情一經報道,陳老師和高麗娟夫婦經過商量,立刻將孩子接到中心進行免費康復。
在北京市聾兒康復中心工作的三年,高麗娟每天的生活重心只有孩子,她把自己的時間排得滿滿的,甚至連喝水和上廁所都與時間賽跑。長時間的體力透支,讓高麗娟心力憔悴,慢性咽炎未能及時根治。2004年高麗娟查出了腎病?!案改感奶畚?,埋怨我為了孩子,甚至連自己的命都不要了?!备啕惥耆缃袢栽诔D攴?,她卻很坦然地笑著說:“我從來都沒有后悔做聾兒特教,因為只有看著孩子,我才是最快樂的。”
2005年,身懷六甲的高麗娟加重了腎病的病情,不得已,她只能忍痛暫時離開了康復中心,打算休養一段時間等孩子生下來再回到工作崗位??纱藭r,她優異的教學質量早已一傳十、十傳百,名聲在外。在她離開學校后一個月,11歲的湖北學生劉華新的媽媽找到了她。劉媽媽哭著央求她:“高老師,我知道您身體不好,但孩子實在離不開您啊,學講話學了一半,現在誰教也不肯張口。您看能不能把他放在您身邊帶著。” 善良的高麗娟被這份沉甸甸的信任感動了,她點頭答應了。
此后一年半的時間里,高麗娟從家到醫院,從菜市場到藥房,時刻都把劉華新帶在身邊。每天至少進行4小時的專業語言訓練,并在生活中培養他的語言和交往能力。華新的語言能力得到了長足進步。如今,他已回到母親身邊,成為一名普校的高中生。
在家休產假期間,高老師在自己家里騰挪出一間臥室和客廳繼續從事著聾兒康復工作。每天,她一邊給孩子哺乳,一邊為康復孩子做著教學課件和訓練。兒子的母乳時斷時續,康復教學一天也沒有間斷。長期的高節奏生活使她的身體透支,中藥調理后,她不得不中斷了兒子的母乳喂養,致使兒子頭發枯黃、身體單薄。但兩年來,近10名聾兒取得了理想的康復效果,一個個聾兒家庭再次回蕩起了歡聲笑語!
事業
“高老師,我的孩子已上ACC生態雙語幼兒園,與健全孩子一起上課了。我還想讓孩子中午在這里訓練一個小時,不知行不行?”“可以,增加個訓能讓他比一般的健全孩子還棒?!?
家住金頂街四區的郝玨3歲剛到中心時,只會說“爸爸”“媽媽”,但咬字不清,更不清楚是什么意思。高老師為他量身定做了個性康復方案,給他上聽覺查知課,讓他學會辨別吃飯、喝水的不同;上聽覺辨識課,讓他理解吃飯、喝水的含義,學會反饋,并增加與老師、同學的交流、交往。經過8個月的康復,郝玨能聊天了,并嘗試著學說英語。
在“漂亮媽媽”聽力語言康復中心康復的孩子之所以康復效果好,就在于高老師摸索出了一套獨特的教學方法。這就是要抓住孩子的興趣點,讓他們時刻都集中注意力。上課時老師手邊要放各種能吸引孩子注意力的東西,比如餅干、玩具、模型等等,一旦孩子對一種事物厭倦了,就立刻拿出另一件東西吸引他的注意力。在此基礎上,反復不停地強化進行口齒唇舌氣息訓練。
在10多年的時間內,她向有經驗的老師請教,研讀專業書籍,甚至還跑到醫院向專家請教,先后摸索出了行之有效的家庭聾兒康復模式和方法。面對家長一次次無助的哀求和孩子純真的面孔,高麗娟開始琢磨自己辦一所專業的聾兒康復中心。2009年“漂亮媽媽”聽力語言康復中心誕生了。
為了讓中心運轉起來,她懇求任中學教師的丈夫,放棄公職,支持她組建團隊服務更多的聾兒和聾兒家庭。2009年,一支擁有特教專業能力的近10人的小團隊誕生了。高老師的聾兒康復工作也從小打小鬧,發展為民辦社會組織,聾兒康復工作成為高老師的事業。
為了完成從一名特教老師向特教行業管理者的角色轉換,她重打鼓另開張,投入了全部精力。她既是中心主任,主抓康復教育教學,又依舊在一線指導語訓幼兒。沒有制度不成方圓,高老師將多年從事特教工作的經驗加以整理,并與專業團隊探討,制訂出了語訓教師崗位職責、考勤制度等8項制度。經過探索,他們將23名教師的工資獎金與康復質量掛鉤,每月每季每年都要進行評比,對優秀的進行獎勵。同時,在區殘聯指導下,高老師還組織教師外出參加培訓提高,用兩手保質量,兌現承諾。
經過不懈的努力,高老師和她的團隊又摸索出了8+2+1+愛——康復訓練模式。專業教師依據評估制定孩子個性化康復教學計劃、內容和目標,讓孩子在8個月能聽會說;強化交流溝通習慣,銜接常規幼教、小教課程,特教老師全程跟蹤,針對性鞏固教學,讓聽障兒童能夠和健全孩子一樣生活、學習。兩個月的康健融合教育增進認知、理解;1個月現場、遠程30課時的家庭康復訓練專業知識培訓,讓每一位聽障兒童家長具備相應的針對自己孩子的康復訓練技能;用愛來呵護孩子的一生,康復幼兒10年追訪,康復中心建立離園聽障兒童檔案,回訪指導。特別是QQ視頻連線和寄送光盤等,讓父母了解孩子康復狀況,配合中心幫助孩子更好地康復,使中心的教學質量有了新的提高。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高老師和她的康復團隊又踏上了新的征程。
(編輯·韓旭)
hanxu716@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