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貴增
(海河水利委員會海河流域水土保持監測中心站,天津300170)
淺析水土保持對綠色發展的支撐及對策
付貴增
(海河水利委員會海河流域水土保持監測中心站,天津300170)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綠色發展”等五大發展理念,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引領。水土流失是我國的頭號環境問題,水土保持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從全面的、聯系的、發展的哲學觀點來看,水土流失是綠色發展的根本制約,水土保持是綠色發展的基礎支撐,綠色發展是水土保持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水土流失防治對策必須基于綠色發展。
綠色發展;水土流失;水土保持;根本制約;基礎支撐;防治對策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綠色發展”等五大發展理念,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引領。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重要論述,用樸素的語言強調了綠色發展的重要性。水是生命之源,土是生存之本,水土流失是我國的頭號環境問題,水土保持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從全面的、聯系的、發展的哲學觀點來看,水土流失是綠色發展的根本制約,水土保持是綠色發展的基礎支撐,綠色發展是水土保持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水土流失防治對策必須基于綠色發展。
1.1綠色發展概述
綠色發展,是在生態環境容量和資源承載能力的制約下,通過保護自然環境實現可持續科學發展的新型發展模式和生態發展理念。
綠色發展在理念上倡導生態價值觀和生態倫理觀,生產上實行以生態技術為支撐的綠色生產,生活上推行以低碳為基礎的綠色消費。恩格斯曾經警告人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人類歷史上曾出現過的一系列燦爛文明消亡的過程充分印證了這個道理。綠色發展是順應人類社會文明進程的必然要求,是破解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難題的必由之路。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綠色發展理念的提出,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對人類文明發展經驗教訓的歷史總結、對人類發展意義的深邃思考。
1.2水土流失概述
水土流失,是指由外營力引起的水、土資源和土地生產力的破壞與損失。
水土流失按外營力的不同分為水力侵蝕、風力侵蝕、凍融侵蝕、重力侵蝕和混合侵蝕(泥石流)5類;強度上分為微度、輕度、中度、強烈、極強烈、劇烈6級;引發因素有自然因素和人類活動因素;目前已由山丘區擴展到平原區,由農村擴展到城市。
1.3水土保持概述
水土保持,是指對自然因素和人為活動造成的水土流失所采取的預防和治理措施。
1934年,我國現代水利先驅李儀祉等先輩在治黃過程中,將黃河下游泥沙淤積、洪水泛濫與中上游水土流失聯系起來,找到了洪澇災害問題的實質所在,開創性地提出了“水土保持”這個概念。水土保持是涉及農業、林業、牧業、水利、地理、土壤、地貌、地質、水文、氣象等專業的綜合學科;主要措施有植物措施(喬、灌、草)、工程措施(坡改梯、田間道路、坡面水系、溝道工程)、農業耕作措施(植物籬、等高耕作、免耕)等;具有保土、蓄水、生態、經濟、社會等綜合功能。
馬克思認為,“土壤是世代相傳的人類所不能出讓的生存條件和再生產條件”。水、土是最重要的生態因子,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基礎性資源。皮之不存、毛之焉附,水土不存、人將焉附?沒有土壤和水,土地就會失去生產力,就不能生長植物,也不能繁衍動物,更不能為人類提供充足的食物和良好的生存環境,人類將失去生存基礎,文明也將難以為繼。
我國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根據第一次全國水利普查成果,我國水土流失面積為295萬km2,占國土總面積的31%。嚴重的水土流失,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產生多方面的、深遠的甚至不可逆的影響,是我國頭號環境問題(全國人大環資委原主委曲格平1996年在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5周年座談會上指出),是綠色發展的根本制約。
2.1破壞土地資源,威脅糧食安全
水土流失導致土層變薄、養分流失、土地破碎化、沙化、石漠化,嚴重影響農牧業生產。我國人均耕地面積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地矛盾突出,但每年因水土流失損失的耕地就達6.67萬hm2,加劇了我國“人多地少”的矛盾。在西南巖溶區、長江上游、北方土石山區等地,相當比例的農田耕作層土壤已經流失殆盡,母質基巖裸露,徹底喪失了生產能力。
2.2惡化生存環境,加劇貧困發生
水土流失惡化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制約經濟可持續發展,加劇貧困程度。水土流失與貧困互為因果、相互影響,我國西部和老少邊窮地區水土流失、生態惡化和貧困交互作用,造成“越窮越墾,越墾越窮”的惡性循環。水土流失最嚴重地區往往也是最貧困地區,我國76%的貧困縣和74%的貧困人口生活在水土流失嚴重地區。
2.3削弱生態功能,制約持續發展
水土流失導致土壤涵養水源能力降低,加劇干旱災害;草場退化,防風固沙能力減弱;河流湖泊萎縮,野生動物棲息地消失,生物多樣性降低等一系列生態問題。地處水蝕風蝕交錯區的壩上高原,安古里淖等幾十個湖淖近些年干涸;渾善達克沙地及周邊干涸的湖淖,產生大量粉塵物質,成為京津地區沙塵暴風沙策源地之一;曾經青翠蔥郁、文明繁盛的西北黃土高原,變為后來的“昔日耕桑,今為草莽”“隴中苦瘠甲于天下”。
2.4淤積江河湖庫,加劇洪澇災害
水土流失導致大量泥沙進入河流、淤積湖庫,削弱河道行洪和湖庫調蓄能力,加劇洪澇災害。1950—1999年,黃河下游河道淤積泥沙92億t,河床普遍抬高2~4m,形成著名的“地上懸河”。1998年長江大水,流量并不是歷史最高,而水位卻創下歷史之最,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長期水土流失造成泥沙淤積、河床抬高。在城市,大量施工棄土進入排水系統,致使管網淤堵、排水不暢,加劇了城市內澇,“城市觀海”現象頻繁上演。
2.5加劇面源污染,影響水質安全
水土流失在輸送大量泥沙的同時也輸送了大量化肥、農藥和垃圾等面源污染物,對江河湖庫水質的影響越來越大,特別是對飲用水水源地水質安全構成了嚴重威脅。作為北京重要水源地之一的官廳水庫,由于上游地區水土流失、面源污染嚴重,導致水質明顯下降,被迫于1997年退出北京市飲用水水源地的行列。
水是生命之源,土是生存之本,合理利用與保護水土資源是維系生態系統良性發展的前提條件,是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本保障。國發〔1993〕5號文強調“水土保持是山區發展的生命線,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是國土整治、江河治理的根本,是我們必須長期堅持的一項基本國策。”與任何單一措施相比,水土保持能夠充分考慮自然、社會等各種因素,科學配置多種措施,統籌協調各方力量,有效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在綠色發展、生態文明建設中具有獨特優勢。可以說,水土保持是資源、環境領域最基礎的工作,是綠色發展的基礎支撐。
3.1保護水土資源,鞏固生存之本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國家先后在黃河中游、長江上游等水土流失嚴重地區實施重點治理工程。現在,全國每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積約5萬km2。經過綜合治理的水土流失地區,大面積的坡耕地改造為梯田,并配套水利設施和農田道路,有效提高了土地生產力,把跑土、跑肥、跑水的“三跑田”變成了保土、保肥、保水的“三保田”,一般可增產糧食60%~80%,甚至翻番,確保了糧食安全。
3.2修復生態系統,維護生態安全
水土保持堅持山水田林路統一規劃、綜合治理,重點防治區林草植被面積大幅增加,生態環境明顯趨好,許多小流域已經出現“土不下山,泥不出溝,清水長流”的喜人景象。全國四大水土流失嚴重地之一的福建長汀縣,經過2000—2010年集中連續的水土流失綜合治理,7.13萬hm2治理區的植被覆蓋率由15%~35%提高到65%~91%,植物種類由7科7屬8種增加到20科26屬30種,曾經的“紅色沙漠”變成“綠色家園”。
3.3改善生產條件,助力脫貧致富
水土保持與發展當地特色產業緊密結合,在改善生態環境的同時也讓老百姓分享到綠色發展的“紅利”。20世紀90年代,重慶市萬州區利用長江中上游水土保持工程等項目資金,在長江兩岸大規模發展“大紅袍”紅桔,從荒山連片變到花果飄香,生態和經濟效益顯著。
3.4促進江河治理,減輕山洪災害
水土保持綜合防護體系,可有效攔截進入江河湖庫的泥沙,延長湖庫使用壽命,減輕山洪災害。據統計,全國現有水土保持措施每年可減少土壤侵蝕量約15億t。黃河上中游經過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年均減少入黃泥沙約4億t。丹江口庫區及上游水土保持一期工程實施后,年均減少入庫泥沙近3 000萬t。
3.5保障用水安全,改善人居環境
2003年以來,北京市在城市周邊和水源保護區以水源保護為中心,構筑“生態修復、生態治理、生態保護”三道防線,實施污水、垃圾、廁所、河道、環境五同步治理,建設水土保持生態清潔小流域,控制了面源污染,維護了河庫健康生命,改善了農村人居環境,為城鎮居民提供了休閑觀光的好去處,促進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深刻指出:“綠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和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體現。必須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可持續發展,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對作為綠色發展基礎支撐的水土保持來說,貫徹落實好五中全會精神,就是要將“綠色發展”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基于“綠色發展”理念提出水土流失防治對策,充分認識、深度挖掘水土保持在節約資源、改善生態、促進發展中的基礎性作用,千方百計發揮出水土保持綜合效益,讓“綠水青山”真正成為“金山銀山”。
4.1與時俱進,更新理念
綠色發展理念倡導生態價值觀:綠水青山等生態產品是有價值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同時,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大部分山區土地的農林生產功能相對弱化,人們對良好生態環境和美麗景觀的需求越來越高,水土保持的“主戰場”也由山丘區擴展到平原區、由農村擴展到城市。對此,水土保持工作必須與時俱進,切實貫徹綠色發展理念倡導的生態價值觀,積極響應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傳統版”基礎上努力打造水土保持“升級版”:在發揮好保土、蓄水等基礎功能的同時,更加突出生態維護、人居環境維護、水源涵養等生態功能,不過分強調直接經濟功能;實行生態補償制度,對水土保持生態產品提供者給予必要補償。
4.2頂層設計,規劃引領
水土保持事業是一項系統工程,搞好頂層設計至關重要。2015年10月,我國首部《全國水土保持規劃(2015—2030年)》經國務院批復同意正式實施,這是我國水土流失防治工作的重要里程碑。該規劃以保護和合理利用水土資源為主線,以國家主體功能區規劃為重要依據,提出全國水土保持區劃、國家級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區和全國水土保持工作的總體布局和主要任務,成為今后一個時期我國水土保持工作的發展藍圖和重要依據。
4.3健全組織,加強協調
水土保持工作涉及水利、農業、林業、國土、環境等部門和行業,綜合性強。目前存在的問題是,相關部門間的協調機制不夠完善,主管機構間的工作關系不夠明晰,政出多頭,交叉管理,標準不一。為此,必須設立高層次的水土保持組織協調機構,健全水土保持工作的組織與協調機制,才能推動形成共同防治水土流失的良好局面。
4.4預防為主,保護優先
綠色發展倡導生態倫理觀,水土保持工作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在地廣人稀的大江大河源頭地區,大力推進生態自然修復,實行封育保護;積極推進重要水源地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盡量近自然治理,減輕面源污染,增強水源涵養和水質維護功能;劃定水土保持生態紅線,從源頭上嚴控人為水土流失和生態破壞,堅決保護地貌植被和生態原真性;注重“海綿城市”建設,加強雨洪利用,搞好生態綠化。
4.5政府主導,市場激勵
隨著國家財力的快速增長,各級政府不斷加快水土流失防治進程,但現有財政投入力度與艱巨的防治任務相比,差距仍然很大。在政府主導的基礎上,充分運用市場機制,激勵、撬動民間資本、社會力量參與水土流失治理的積極性,形成“水保為社會,社會辦水保”的良好局面,這是經濟發展新常態下解決財政資金不足、加快水土流失防治進程的有效途徑。
4.6流域管理,綜合防治
流域是分水嶺線所包圍的匯水區,是一個生態經濟系統和“生命共同體”。堅持以大流域為骨干、以小流域為單元開展水土保持工作,有利于上下游、左右岸統籌兼顧,有利于山、水、田、林、路綜合防治,有利于水土資源優化配置,有利于各種措施有機結合,有利于各種項目打捆使用,有利于生態、經濟和社會“三效合一”,這是被實踐充分證明了的、具有中國特色、符合水土流失規律和自然經濟規律的成功路線。
4.7改革創新,有效監管
高度重視《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的貫徹落實,以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為抓手,嚴格管控水、土資源占用;強化事中事后監管,簡政放權、放管結合、提高效能;嚴格落實水保措施與主體工程“三同時”制度,嚴管土建施工,確保“大風不起揚塵、降雨不排泥漿”;將水土保持納入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體系與考核制度;嚴格落實水土保持生態補償、水土保持目標責任考核、相關規劃水土保持征求意見等制度。
4.8科技支撐,精準監測
加快完善水土保持監測網絡體系,加強水土保持監控能力建設,積極采用高分遙感、低空無人機、三維激光掃描、大數據、互聯網+等先進技術手段,提高水土保持信息化水平,實現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工程圖斑化精細化管理、生產建設項目天地一體化動態監控,準確、及時地掌握水土流失及其防治動態。
4.9宣教示范,強化意識
綜合運用多種手段載體,全面深化水土保持國策宣傳教育,讓水土保持進黨校、進課本、進社區、進千家萬戶,提高全社會水土保持意識。繼續大力開展國家水土保持生態文明工程、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和教育基地創建工作,有效發揮理念引領、典型示范、宣傳教育和科學普及四大作用。
“但存方寸地,留與子孫耕”“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將“綠色發展”等五大發展理念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引領;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要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實施好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增強水土保持生態功能。這給我們吹響了綠色發展的沖鋒號,發出了水土保持的動員令。目前,水土流失依然是綠色發展的根本制約,作為綠色發展基礎支撐的水土保持,只要始終堅持將綠色發展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就一定能實現山清水又秀,使綠水青山真正成為金山銀山,在綠色發展、生態文明、美麗中國、小康社會的偉大事業中大放異彩、發揮不可替代的重要支撐作用。
[1]馬列著作選編(修訂本)[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11.
[2]毛澤東著作選編[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2.
[3]中共中央黨校教務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和國家重要文獻選編(修訂本)[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15.
[4]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5.
[5]文件起草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輔導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6]鄭必堅.鄧小平理論基本問題[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1.
[7]余欣榮.建設美麗中國[M].北京:人民出版社/黨建讀物出版社,2015.
[8]水利部職改辦.水利知識[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8.
[9]汪恕誠.資源水利—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修訂版)[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3.
[10]畢小剛.生態清潔小流域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11.
TV213.4;S157
C
1004-7328(2016)05-0010-04
10.3969/j.issn.1004-7328.2016.05.004
2016—06—30
付貴增(1969—),男,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水土保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