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柳
?
小兒多發性抽動癥的中醫治療研究探析
楊柳
從臟腑及經絡兩個方面探析小兒多發性抽動癥的中醫治療,重視臟腑,顧護脾胃,避免藥物攻伐之性;重視經絡,已病防變,“先安未受邪之地”。提出小兒多發性抽動癥中醫辨證施治的關鍵性,并提出對伴發多種心理障礙和行為障礙的患兒,進行心理疏導及早期健康教育的重要意義,對于提高小兒抽動癥的治療效果及預后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小兒多發性抽動癥;中醫治療;臟腑;經絡;心理疏導
多發性抽動癥(tourette syndrome,TS)是一種兒童期起病、以慢性多發運動性抽動和(或)發聲抽動為特征的精神神經運動性疾病,常伴有強迫、多動等行為和情緒障礙。臨床上以頭面部、肢體或軀干的多發性肌肉抽動與暴發性發聲、猥褻言語為特征。癥狀復雜多變,除抽動外還可伴隨多種情緒和行為異常。飲食與環境污染,社會及心理因素,致使抽動障礙的發病率逐年增加,人們對于本病的關注及重視程度也在提高。本病病程較長,易反復,給患兒及家長都帶來一定程度的心理壓力。由于西醫一般選用抗精神病藥物,家屬難以接受,往往在未達到治療量,就因不良作用較大而終止用藥,而中醫治療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具有療效可靠,不易復發,藥物不良作用小的特點。故許多家長在西醫治療無果后轉投中醫治療。實踐證明,如果中醫辨證施治得當,用藥靈活且能顧及藥物禁忌,不僅能夠提高療效,也可縮短療程,使五臟調和,諸癥得解。同時重視心理疏導及早期健康教育必不可少。
本病初期多為風邪犯肺,清竅失宣,風火上攻,出現鼻癢、咽干、咽癢、干咳等,外風引動內風,肝風內動,痰隨風動,橫竄經絡,而致聳鼻、口角抽動、搖頭、聳肩、扭脖子、手抖及踢腿等,痰熱相合,痰濁內生,蒙蔽心神則出現心煩懊惱甚至穢語連連。馬融[1]認為本病初期病機是風邪犯肺,風氣留戀,內外相招,外風觸動內風。多發性抽動癥發病初期癥狀多集中在頭面部,抽動部位輪替不定,反復發作,這與風性多動、輕揚、善變、易襲陽位的致病特點相符。馬融認為本期病變責之于肺,關乎于肝,且相互影響。正如《黃帝內經》中所云:“諸躁狂越,皆屬于火”“諸風掉眩,皆屬于肝”。劉弼臣[2]認為TS發病原因為先天稟賦不足,素體虛弱,尤以肺脾虛弱為常見;或因五志過極,過食肥甘厚味或外感六淫之邪,內外之因相合而成。病機關乎五臟,本源在肝,病發于肺,由于感受外邪,外風引動內風,風痰鼓動,橫竄經隧,陽亢有余,陰津不足,陰陽平衡失調所致。他的這一從“風痰”論治的觀點,是他創立平肝熄風,疏風通竅,肝肺并調的治療原則的基礎和前提。歷代醫家認為“風”“痰”“火”為本病基本病理產物。
本人認為本病治療總則為平肝熄風,根據辨證分型,分別從清肝寧心,疏肝理脾,滋腎平肝幾方面治療用藥,達到“安五臟”“寧心神”的目的。本人曾跟隨黑龍江中醫藥大學張鳳春教授治療多例抽動癥患兒,以石菖蒲、白芍、郁金、鉤藤、天麻為基本組方,依據證型及癥候,并結合中醫經絡理論選擇用藥,常用加減法:伴眨眼、口角抽動者,加菊花、蔓荊子、刺蒺藜、蟬蛻、僵蠶、法半夏;搐鼻者,加辛夷10 g,蒼耳子10 g;喉部異聲、咳嗽者,加蟬蛻、僵蠶、全蝎、射干、山豆根;喉中痰鳴漉漉者,加膽南星、天竺黃加強化痰之力;煩躁易怒者,加黃連、柴胡、青皮、梔子、川楝子;上肢抽動明顯者,加桑枝、羌活;下肢抽動明顯者,加獨活、伸筋草、木瓜;頸肩部動作明顯者,加桑葉、葛根;動作幅度大,頻率快者,加生龍骨、生牡蠣、珍珠母鎮靜熄風;注意力不集中、學習困難者,加遠志、益智仁。本人認為多發性抽動癥的治療,在“熄風”“化痰”“降火”的基礎上要重視“平肝”“柔肝”“清肝”,依據“土虛木乘”的中醫理論,更要重視“健脾”“理脾”。從大量的臨床病例中發現,抽動癥患兒伴有不同程度的脾虛及肝脾不和,表現為面色萎黃、食欲不振、煩躁易怒等。如果忽視臟腑之間的相互作用,僅從癥狀表現選擇用藥,必然難以達到預期的治療效果。本病治療必須考慮“風”“痰”“火”從何而來,辨清臟腑虛實,調達肝氣之余,不忘健脾益氣,顧護脾胃。同時,要重視藥物禁忌,合理選藥,否則不但病情不減輕,反而會加重。舉例證之。
患兒,男,以“頻繁眨眼、扭脖3個月,喉中異常發聲音2個月”來診。該兒身材瘦小,肌肉菲薄,食欲較差,急躁易怒,頻繁眨眼、扭脖子,喉中不自主發出“吭吭”聲,難以控制。家族中無類似患者。腦電圖及頭部CT檢查均未見異常。診斷為多發性抽動癥,予基本方中加入菊花、桑葉、刺蒺藜、決明子、蟬蛻、僵蠶、葛根。口服14劑后該兒眨眼及扭脖減輕,仍發聲,遂加入全蝎。3劑后,該兒眨眼及發聲加重,停用全蝎,加入茯苓、白術、太子參、當歸、熟地黃。10劑后各癥狀均明顯減輕。去熟地黃,加麥冬、天冬,再服2周,癥狀均消失。本病是肝強脾弱,木旺乘土,肝氣橫逆,脾失健運,痰濁內生而風痰之邪上犯清竅則眨眼,風痰流竄經絡則扭脖,木火刑金,出現喉中異聲。病在肝脾,本虛標實。方中天麻、鉤藤平肝熄風,石菖蒲豁痰開竅、鎮靜安神,郁金涼血清心,白芍養肝柔肝。加入菊花、桑葉、刺蒺藜、決明子,清肝平肝兼明目。葛根解肌升陽,可升發脾胃清陽之氣,《本草正義》云:“葛根氣味皆薄,最能升發脾胃清陽之氣”。同時,葛根有解痙作用[3]。蟬蛻既能祛除外風,又能熄內風解痙,配僵蠶祛風解痙化痰,可加強熄風止痙之能。全方共奏平肝熄風、化痰通絡、祛風除痰之功。口服兩周后,仍發聲,加入全蝎,3劑后,癥狀反而加重。停用全蝎,加入健脾養血中藥(茯苓、白術、太子參、當歸、熟地黃)后癥狀逐漸減輕。
按:全蝎味辛、性平,有毒,入肝經,有熄風止痙、解毒散結、通絡止痛功用。味辛走竄行散,既能搜外風,又可熄內風[4]。將全蝎入本方,是取其祛風止痙及通絡之功效。有學者研究,從抽動方的藥物頻數來觀察,位于前10位中藥依次是鉤藤、白芍、天麻、僵蠶、半夏、甘草、全蝎、茯苓、陳皮、牡蠣[5]。由此可見,全蝎治療抽動癥療效可靠。但本例使用全蝎卻出現癥狀加重,原因何在?全蝎用藥禁忌,血虛生風者忌服。本例患兒因后天失養,脾胃虛弱,生化乏源,致氣虛血虧,或肝血不足,筋脈失養,則虛風內動。全蝎雖有較強的熄風止痙之效,但性燥走竄,搜風止痙中傷陰耗血,令肝失所養而致虛風內動。故停用全蝎,予健脾養血補虛之中藥,顧護脾胃之后天之本,以養血柔肝為平肝之法。正如《蘭氏秘藏·小兒門》云:“風木旺必克脾胃,當先實其土,后瀉其木”。若用藥失當,不重視藥物禁忌,概而投之,則適得其反。本人認為若用全蝎,必配以大量補虛藥用之,且用量不可過大,3~6 g為宜,療程易短。
經絡學說是中醫基礎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十二經脈是經絡系統的主體。十二經脈具有運行氣血、連接臟腑內外、溝通上下等功能,無論感受外邪或臟腑功能失調,都會引起經絡的病變。清代醫家葉天士以《黃帝內經》治未病理論為指導思想,結合自己的臨床實踐,并根據其首創的衛氣營血辨證和發展規律,以及熱邪易傷陰的特質,首次提出了“先安未受邪之地”的觀點。這個指導思想雖然體現在溫病辨證論治的全過程,同時也對后世醫家“治未病”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對于多發性抽動癥的治療應從整體入手,明辨體質,重視經絡,動態的審察病情,“先安未受邪之地”。明代王肯堂[6]《證治準繩》中有“水生肝木,木為風化,木克脾土,胃為脾之腑,故胃中有風,瘛瘲漸生,其瘛癥狀,兩肩微聳,雙手下垂,時腹動搖不已”的描述,在五行上體現出五臟相生、相克致病,從經絡角度,體現出表里經相傳致病。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臟腑相連,經脈相貫,故應著眼全局而調控。一臟有病,相生或相克的臟腑極易受累。若小兒先天不足,腎精虧虛,真陰不足,又肝為風木之臟,體陰而用陽,肝之陰陽根于腎,水不涵木,漸耗真陰,陰虧血少不能滋養肝經、肝陰不足,虛風內動;肝主筋,肝陰虧虛,筋脈失養,則出現肢體抽動;陰虛則陽亢,肝為剛臟,肝陽化風,循經而上,出現眨眼、皺眉、聳鼻、努嘴等;肝主疏泄,性喜調達,情志不遂,肝氣郁結,氣郁化火,火擾心神,則呼叫穢語、抽動不安。因小兒“脾常虛”,易為飲食所傷,脾失健運,加之情志不遂,郁怒傷肝,肝失調達,致肝郁脾虛,痰濁內生,久而化火,痰火內擾,流竄經絡;又肝、膽兩經互為表里,膽汁由肝之余氣所化生。肝氣郁滯,疏泄不及,常可影響膽汁的排泄功能,導致膽氣郁滯,膽氣不寧,則出現煩躁易怒、失眠。由此可見,本病病位在肝,與心、膽、脾、腎均有關系,要結合患兒體質、病程、癥狀及舌脈,切中病機。心肝火旺者,治以清肝寧心,清肝平肝中加用清心瀉火藥,如黃連、梔子、淡竹葉等;肝郁脾虛者,疏肝平肝中加用健脾養血藥,如白術、茯苓、當歸、熟地黃、黨參等;肝腎陰虛者,于養陰柔肝中加用滋陰補腎藥,如山萸肉、枸杞子、女貞子等。清火寧心,以防風痰化火、上擾清竅;健脾益氣,以防土虛木乘、肝氣橫逆;補腎養陰,以防陰虛陽亢、虛風內動。另外,根據癥狀,失眠者可加茯神、遠志、夜交藤、珍珠母;心神不寧者加酸棗仁、五味子;便秘者加可厚樸、枳實、玄參;便溏者可加炒扁豆、蓮子、白術;心煩口渴可加石膏、梔子、麥冬;食少者加太子參、木香,砂仁;食積者可加萊菔子、焦神曲、焦山楂。靈活運用中醫理論是本病治療的關鍵,把握住“肝風內動”這一病機,隨證治之,方可萬全。
本病除引發抽動障礙癥狀外,常常伴發多種心理障礙和行為障礙,不僅嚴重影響患兒身心健康,也給家庭帶來沉重的心理負擔。由于本病病程較長,病情易反復,患兒及家長會產生不同程度的焦慮情緒,有的甚至有抑郁傾向。本病多發于2~15歲人群,由于患兒的認知功能及發育尚未成熟,情緒控制力較差,在精神緊張及受到訓斥、批評、壓力大時癥狀會加重,加之一部分家長缺乏對本病的認識,容易忽視或過分關注,甚至責罵孩子,給患兒帶來了不利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患兒的精神負擔,使病情加重,出現惡性循環。家庭環境是否和諧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患兒。劉康香等[7]通過對多發性抽動癥的家庭環境因素進行調查分析,結果顯示,患兒家庭成員容易表露出憤怒情緒和攻擊傾向。不良的家庭環境因素容易刺激患兒,導致抽動障礙的復發。父母和睦,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系親密融洽,可使患兒心情愉悅,能夠減輕抽動癥狀,利于疾病的恢復。
重視心理疏導,患兒家屬應當耐心聽取患兒的傾訴,關心和體貼患兒,使其保持心情愉悅,可選擇游戲或散步的方式與患兒進行交流,減輕其壓力,切勿表現出焦慮和不耐煩的情緒,更不能隨意打罵患兒。要進行早期健康宣教。早期健康教育,增強患兒的自信、培養患兒的自信至關重要,兒童還處在心理發展和人格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可塑性大,自我調節、控制水平較低,極易因不良因素的影響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和人格特點。多發性抽動癥患兒精神緊張會加重病情,精神放松抽動頻率減少[8]。醫生在治療時鼓勵患兒,幫助其樹立信心;家長要肯定孩子的進步,給予表揚及獎勵;老師也應該多關心患兒,多一些溝通,健康宣教,合理安排患兒的作息,避免其過度疲勞,減輕其壓力。只有早期介入規范有序的健康教育,才能達到提高治療的有效性,起到縮短病程,提高療效,減少復發的效果。
中醫治療小兒抽動癥療效肯定,本病雖病因復雜,表現多樣,但若能以臟腑為核心,辨證施治中克服藥物禁忌,重視臟腑之間的相互作用而靈活用藥,“先安未受邪之地”,能夠提高療效,縮短病程,減少復發。同時重視心理疏導及早期健康教育對于治療本病的重要地位。在給予中藥治療的同時,如何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疏導及行之有效的心理治療,需要臨床工作者開展更為系統的臨床實踐及經驗積累。
[1]陳文霞,閆永彬,馬融.馬融兒童多發性抽動癥臟腑分期論治法探析[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15,21(3):352-353.
[2]張春玲,劉志杰. 劉弼臣治療抽動-穢語綜合征經驗[J].山東中醫雜志,2005, 24(1):52.
[3]張艷梅,王越,董大偉,等.葛根的解肌作用及藥理學研究[J].黑龍江醫學,2010,23(3):416-417.
[4]侯士良.中藥八百種詳解[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795-796.
[5]陳列紅,孫經緯,杜斌.多發性抽動癥中醫處方之綜合分析[J].江蘇中醫藥,2010,42(5):61-62.
[6]王肯堂.王肯堂醫藥全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1497.
[7]劉康香,鐘燕,劉筱嫻.多發性抽動癥兒童的家庭環境因素分析[J].醫學臨床研究,2008,25(2):211-213
[8]陳灝珠.實用內科學[M].1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2463-2464.
清半夏
制法:取凈半夏,大小分開,用8%白礬溶液浸泡至內無干心,口嘗微有麻舌感,取出,洗凈,切厚片,干燥。每100kg凈半夏,用白礬20kg。
性味:辛,溫。
歸經:歸脾、胃、肺經。
功能:燥濕化痰。
主治:用于濕痰咳嗽,胃脘痞滿,痰涎凝聚,咯吐不出。
用法與用量:3~9g。
注意:不宜與川烏、制川烏、草烏、制草烏、附子同用。
貯藏:置通風干燥處,防蛀。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版一部
Analysi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Tourette Syndrome in Children
YANG Liu
(Fushun City Maternal and Child Care Hospital, Liaoning, Fushun 113000, Chin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tourette syndrome in children was analyzed from both organs and meridians, which pays attention to the internal organs and stomachand spleen, avoids drugs attack, emphasises on the meridian, and prevents changes. The paper proposed that TC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tourette syndrome in children is key, and significance of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and early health education is very important for children with a variety of psychological disorders and behavioral disorders, which has a certain reference value for improving the therapeutic effect and prognosis.
Tourette syndrome in children; Therap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Viscera; Meridian;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遼寧省撫順市婦幼保健院(撫順 113000)
10.3969/j.issn.1003-8914.2016.13.010
1003-8914(2016)-13-1858-03
(本文校對:楊柳2015-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