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翠梅
(北票市蒙古營水利服務站,遼寧 朝陽 122101)
?
白石水庫上游流域建設環境影響及對策研究
薛翠梅
(北票市蒙古營水利服務站,遼寧 朝陽 122101)
白石水庫上游及周邊地區水土流失非常嚴重,生態環境十分脆弱。加快庫區周邊水土流失治理,對于減輕入庫泥沙量,延長水庫的使用壽命,為朝陽及遼西地區農業生產與居民生活用水提供支持和保障,對飲水安全、防洪安全、生態安全有著極大的推動作用。文章通過分析白石水庫生態景觀清潔型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工程中對環境造成的不良影響,有針對性的提出工程對環境影響的防護措施,最終實現工程實施與環境保護、區域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
水土保持;生態景觀;清潔型小流域;工程建設;環境保護
白石水庫上游及周邊嚴重的水土流失和脆弱的生態環境,不僅威脅著朝陽乃至遼西地區城鄉的供水保障和飲水安全,也制約著該地區經濟發展和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步伐[1]。因此,加快庫區周邊水土流失治理,對于減輕入庫泥沙量,延長水庫的使用壽命,是落實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為朝陽及遼西地區農業生產與居民生活用水提供支持和保障,對飲水安全、防洪安全、生態安全有著極大的推動作用。
2.1工程建設任務
工程項目區土地面積692.66 km2,現有水土流失面積32647.19 hm2,占土地總面積的47.13%。土壤侵蝕類型主要為水蝕。從侵蝕強度來看,輕度侵蝕面積19585.61 hm2,占總侵蝕面積的59.99%,中度侵失面積為12574.75 hm2,占總侵蝕面積的38.52%,強烈侵蝕面積為372.53 hm2,占總侵蝕面積的1.14%;極強烈侵蝕面積為114.30 hm2,占總侵蝕面積的0.35%。根據項目區選取原則,本次工程共確定27條小流域,涉及北票市南八家子鄉、章吉營鄉、三寶鄉、長皋鄉、涼水河蒙古族鄉、下府經濟開發區、大板鎮、上園鎮、蒙古營鎮。5年內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5000.89 hm2,占項目區水土流失面積的76.58%,占項目區總面積的36.09%。設計實施項目區水土保持措施具體為:水平梯田1079.16 hm2,營造水保林2761.04 hm2,經果林3902.82 hm2,實施封育治理14177.99 hm2,保土耕作3079.88 hm2,修建植物谷坊25座,漿砌石谷坊100座,溝頭防護30.00 km,作業路92.60 km,植物緩沖帶18.00 hm2,生態濕地2.00 hm2,設置垃圾箱89個,垃圾桶440個,太陽能路燈902個,村屯綠化8.38 hm2。
2.2工程建設總體布局
流域治理結合生態文明建設,以控制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為重點,以改善遼寧省白石水庫庫區周邊的生產生活條件和生態環境為著力點,充分利用山水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確定以水庫生態游為基礎,深層次挖掘生態旅游資源,同時完善生態旅游功能,實現旅游資源的合理布局與發展。通過封育治理、疏林補植和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建設水土保持林、經濟林,進行林地徑流控制;通過村落垃圾收集處理、村莊綠化,進行村落面源污染控制;通過修建水平梯田、保土耕作、坡面水系配套工程,進行農田徑流控制,采用測土配方施肥,舍飼養畜,減少了化肥、農藥的使用,從源頭上減輕了水質污染;通過生態治溝、治河,修建谷坊,建設生態濕地和植物緩沖過濾帶,栽植植物降解水質,進行輸移途中控制[2]。
3.1工程建設期間環境影響
3.1.1水環境的影響
工程建設期間,項目區大面積修筑梯田及水保林、經果林等整地措施,人為擾動頻繁,土壤抗蝕能力下降,土壤有機質流失嚴重,對下游水體易造成面源污染。此外,施工人員產生的生活污水主要含COD、BOD5、SS、石油類等污染物,濃度較高,不合理排放將對周邊水環境產生一定影響。若進入水體,會對水生生物造成一定影響;若進入土壤,會堵塞土壤空隙,影響土壤表面的傳質過程,從而影響植物的生長發育及水庫水質。
3.1.2生態環境的影響
工程建設期間,工程建設將破壞原地貌和地表植被,若不注意開挖方式及回填方法,將會在雨季易產生水土流失。對當地生態系統造成一定影響;施工營地的輔助設施占地等臨時設施占壓土地,對現有農田肥力產生一定影響,對地表植被產生一定的破壞。在暴雨較集中的地區,土石方開挖防護不當,容易產生局部水土流失。由于施工場地較分散,有害廢氣對局部空氣質量影響較小;揚塵污染影響也比較小。
3.1.3社會環境的影響
工程建設會對項目區周邊的當地居民生活環境產生一定影響。工程施工過程中推土機、挖掘機、自卸汽車等施工機械等所產生的噪聲強度較高,會使施工現場的周圍局部地區出現短時的空氣環境、聲環境質量下降,影響附近居民生活,但施工場地分散,不易形成強噪場污染。施工運輸車輛的增加和施工占用道路,會對當地交通環境產生一定影響,給當地居民的出行帶來不便。
3.2工程建設后環境影響
3.2.1水環境的影響
工程的各種措施實施后,梯田等大面積擾動工程結束,施工人員撤場,不再產生生活污水及施工廢水。此外通過營造水保林、經果林、實施封育治理及修建小型水利水保工程等綜合措施,林草措施達到83%以上,地表植被涵養水源的能力得到加強,地下水位下降得到有效緩解,減輕了徑流對地表的沖刷和剝離,徑流含沙量減少,耕層土壤養分損失得到控制,從而減輕了水土流失對水體水質的污染。
3.2.2生態環境的影響
通過開展小流域綜合治理,增加了地表植被,土壤持水能力增強,項目區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對緩解項目區洪澇、干旱等自然災害具有重要的意義。項目區內陡坡墾殖、毀林開荒、亂砍亂伐等現象得以解決,實現了水土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維護。
3.2.3社會環境的影響
通過實施小流域綜合治理措施,可有效控制項目區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通過修筑梯田、實施保土耕作等措施,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土地生產力也得到提高,有效地改善當地農業生產條件,緩解林糧爭地矛盾,為流域內群眾增加農業收入,使他們能夠快速致富、安居樂業提供了有力保證。在流域內實施過程中,在流域內廣泛應用農業科學技術,提高廣大農民的現代農業意識,使傳統封閉的農業逐步向現代農業轉化。項目區的實施對周邊起到示范、帶動、推廣的作用,從而促進區域經濟的整體發展。
4.1水環境保護措施
針對工程施工建設,應實施涉及施工生產廢水、工程施工機械含油廢水、固體廢棄物以及生活廢污水等各環節的環境保護工作,同時強化施工作業區的水環境監控力度,開展執行施工環境監理責任制度,增強施工作業水環保意識,從而保障施工區域水環境問題的有效及時整治處理。在工程施工過程中一定要嚴格加強施工管理,規范施工,避免污水未經處理直接排放,盡量減少入河懸浮物,利用科技技術將污水二次利用,不但可以節約資源,更為美好環境的建設提供了一定的幫助,而且還可以實現生態和人類的平衡發展。
4.2生態環境保護措施
在該工程的開發建設各階段應充分識別工程對區域生態環境的潛在影響,應在工程規劃設計、建設實施以及運營調度等環節,科學平衡工程經濟社會效益與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需求,對于勘察技術應該盡可能的擺脫傳統方式,選擇影響相對較小的技術,讓工程建設盡可能保持原有的自然規律,科學的實現建設過程。強化施工作業區的環境監控力度,開展執行施工環境監理責任制度,增強施工作業環保意識,從而保障施工區域環境問題的有效及時整治處理。此外,應注重施工區域綠化及景觀維護工作,從而減輕或避免工程施工建設對區域環境生態的破壞與擾動。對工程臨時占用的耕地,在工程結束后需恢復耕種,對臨時占地破壞的林地,在工程結束后栽植適宜的樹種進行恢復。同時,應強化針對工程建設環保護規章法規的宣傳力度,從而在提升社會公眾在水土保持等公益性工程開發過程中參與度的同時,有效激發社會各界監督。
白石水庫生態景觀清潔型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工程實施后,項目區的山、水、田、林、路、村得到統一規劃治理,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農業技術措施科學配置,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環境得到改善,實現水土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維護,促進了區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為項目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奠定堅實基礎。項目實施產生的不利影響是次要的、短期的,且不利影響可通過監測進行環境管理或采取一定對策措施加以減免,工程項目的實施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生態效益顯著。
[1]劉立權,范昊鳴,王亮,王輔強.遼西山地丘陵區生態景觀清潔型小流域治理模式探索與實踐[J].中國水土保持,2014(08):13-15.
[2]單長勇.謝寨引黃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探討[J].中國水能及電氣化,2014(04):68-70,70.
1007-7596(2016)05-0154-03
2016-04-05
薛翠梅(1978-),女,遼寧北票人,工程師,研究方向為水利工程施工、水土保持、河道、水資源、農田水利等。
S157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