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石油大學圖書館 張馨文
高校圖書館信息資源共建共享的實現
西安石油大學圖書館張馨文
從闡釋信息資源共建共享目的及優勢出發,論述了高校圖書館信息資源共建共享實現的可行性及措施。
高校圖書館;資源共享;通用借書證
信息資源的無限性與單個圖書館收藏能力的有限性決定了信息資源共建共享的實現。
信息資源共建共享即利用網絡優勢,在某一特定信息領域內館際間相互提供數據資源,有關文獻資源可為各個圖書情報機構及用戶分享與利用。[1]
高校圖書館是學校的三大支柱之一,館藏文獻是教學和科研活動的依托。無論教師或者學生的教與學都必須通過查閱和利用文獻以獲取知識、培養能力。文獻準確快速的取得是其中的關鍵。
1.1信息資源共建共享的目的
信息資源共建共享的目的是實現館際間文獻信息資源的最大限度的利用,最終使得每一位用戶可以自由地享用每一個圖書館的資源。共建共享工程的實施,既可以避免重復建設,優化資源配置,又可以突出特色,加強重點領域、學科向廣博與縱深發展。【2】可以消除當產生信息需求時,用戶必須首先了解信息的收藏地點、是否有索取的權利、是否可以開放獲取,以及獲取的方式等等不必要的消耗。以最便捷省時省力的方式滿足對文獻的需求,是用戶和圖書館共同的心愿。
目前文獻檢索已完全實現了共建共享。檢索信息可以利用中國知網CNKI、維普網、CALIS 中國高等教育文獻保障系統,以及各個圖書館的聯機目錄等等,只要可以上網,查詢便利高效。[3]雖然如此,與真正實現資源共享還是有距離的。一位讀者所需文獻在其本館沒有收藏,而其它圖書館雖有入藏,索取仍很困難。因此,資源共建共享已進入如何解決獲取共享的最終實現階段。
1.2信息資源共建共享的優勢
經費緊缺和圖書資料價格飛漲,一直是圖書館采編部門面臨的難題。有效的解決之道是進行文獻資源共建共享,在合理配置資源的基礎上,達到信息公平。
資源共建共享可以提高館藏利用率,更好地發揮圖書館信息資源優勢。館藏文獻信息的非均衡性,決定了讀者利用的非對稱性,為共建共享提供了前提條件。充分利用網絡便利,通過共建共享調整資源的分配,進而協調人財物流,為未來圖書館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各級各類圖書館首先立足于特色館藏的建設,變“大而全”為“小而精”,館際間共建共享,共同發展,既可最大限度地滿足讀者的個性化需求,在此基礎上又可鞏固與凸現圖書館的信息資源優勢。[4]
資源共建共享促進信息公平。各個圖書館的入藏必然有所取舍,傾向于重點特色館藏建設,高校圖書館更是如此。在經費一定的前提下,根據學校教學科研的實際需要采購紙質和電子書刊資源,并向重點學科傾斜,其館藏建設的側重點是非常明確的。因此,信息資源的分布隨著不同高校的辦學特色而有所區別。另外,文科類、藝術類院校都形成了特色館藏。各個高校館的總體入藏量甚為可觀,但是入藏地點各異,用戶必須依靠共建共享方可進行綜合查詢。共建共享有力地促進了各高校間辦學水平的提高,信息公平也由此體現。
2.1信息資源共建共享實現的前提
在傳統圖書館服務工作中,各個高校圖書館的服務對象是本校師生員工,對于校內讀者群體有相應成熟的規章制度約束,在保存與使用館藏資源等管理方面不存在問題。但是在現代開創性的圖書館服務工作當中,共建共享勢必打破原有格局,圖書館管理形式必須隨之改變,才能更好地適應圖書館工作的新局面。其中,將各個圖書館讀者信息統一建立讀者信息庫相對比較簡單,不涉及對原有工作程序的沖擊。除此之外,雖然資源共建共享建設優勢明顯,但仍不可避免地會產生如下問題,第一,共建共享使得信息資源全方位開放,管理成本必將隨之上升;第二,隨著對知識產權保護的加強,共建共享資源必然涉及知識產權歸屬的認定;第三,用戶獲取信息將產生成本的計算。
圖書館面向校外用戶的開放造成信息管理成本的上升,以往各個高校館為保證其服務主體的權益通常只對校內師生員工開放,不僅使資源利用率得不到充分提高,也一定程度加深了信息鴻溝。但是共建共享如不加以合理的限制,則更加會阻礙圖書館的發展。[5]各種形式的借閱超出圖書館最大服務能力,將會破壞圖書館的正常運作,成本無限增大,最終不僅共建共享無法實現,即使是傳統的服務工作也無法進行,圖書館將陷入危險的狀態。另一方面,目前高校圖書館的文獻利用率還遠未達最佳比例,據有關統計:高校館不超過45%,中等專業學校圖書館少于17%,省級圖情機構最高為30%,從全國范圍看平均大約70%的館藏文獻無人問津。從用戶層面來看,通常只有在本校(本單位)圖書館對所需文獻入藏為零時,不得已才考慮外借,但因外借成本高、手續繁,耗時費力,如非急需一般是不會選擇的。這就使得我國圖書館走入了一方面由于劃撥經費匱乏文獻資源入藏銳減,另一方面又存在大量文獻閑置狀況的難以解決的怪圈之中。鑒于此,合理規范限制用戶的借閱行為,有條件地共建共享是非常好的解決之道。
2.2信息資源共建共享實現的途徑
共建共享使得文獻資源的獲取便捷高效。
對于紙質文獻的獲取通常體現為館際互借,使用通用借閱證可以在加入此聯合體內的圖書館任意借閱,但對未加入的館則無能為力。讀者或到館借閱,或通過郵寄等方式獲得所需文獻。顯然,此種方式手續繁瑣、耗時費力,經濟成本與時間成本大大增加,破損率或丟失率相對較高,文獻保護不易。如非必要,則選擇放棄。借助于互聯網的優勢,電子化傳遞是共建共享的首選。
對于電子資源的獲取則甚為簡便,通常使用以下三種方式,用戶可以使用共享帳號進行遠程網絡登錄,也可以進入入藏所需圖書館的電子閱覽室查找,還可以選擇電子郵件的方式,將需求通過電子郵件傳遞給學科館員,由學科館員進行專業查找后將文獻用電子郵件寄送給用戶。[6]其中,前兩種方式使用較為普遍,通過網絡跨館查找文獻相當便捷,要求任何一個圖書館對待館際互借聯盟中的任何一個讀者沒有歧視,讀者均享受同等權利,這是共建共享政策實施的基礎;第三種方式則多適用于讀者無法查詢必須經由具有專業知識技能的學科館員協助的高級檢索,這也是圖書館新型個性化服務方式之一。
共建共享是圖書館發展的必由之路。每個圖書館都是共建共享聯盟中的一個站點,要將本館的工作與聯盟的整體建設聯合考慮。沖破自我發展、自我完善、各自為政的陳舊思想束縛,建立聯合發展、分工協作、共同建設的新型圖書館服務觀念。在達成此共識的基礎上,實現高校圖書館信息資源共建共享需要,建立協調機制,制定規章制度,劃撥項目經費,此外,定期就產生的問題通過會議磋商解決,以用戶利用簡便為最終目標,將有限的經費合理使用,使資源配置日趨合理,確保共建共享的穩步推進。
[1]陳祖琴,蔣勛,蘇新寧.圖書館視角下的大數據資源共建共享[J].情報雜志,2015(4).
[2]刁羽.四川省高校圖書館文獻資源共建共享保障體系建設研究[J].河北科技圖苑,2014(2).
[3]楊小鳳.省級科技文獻共享服務平臺信息服務分析[J].現代情報,2014(7).
[4]陳嘉慧.國外高校圖書館信息共享空間用戶政策研究[J].圖書館,2015(1).
[5]孟祥鳳.圖書館聯盟數字資源共享平臺架構研究[J].圖書館界,2015(2).
[6]宋麗華,張凡,李萬社.著作權視閾下的圖書館資源共享服務規范問題研究[J].圖書館,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