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良奎
(三門峽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河南 三門峽 472000)
豬瘟的診斷及防治
焦良奎
(三門峽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河南 三門峽 472000)
秋冬季節氣溫起伏不定,晝夜溫差較大,從而導致動物疫病頻發,給養殖業帶來巨大挑戰。豬瘟作為養豬場的常見病之一,時常困擾著廣大生豬養殖戶,嚴重阻礙了生豬養殖業的發展。如何有效預防豬瘟對提高生豬的養殖效益意義十分重大。筆者就豬瘟的流行特點、臨床癥狀及防治方法進行簡要闡述。
豬瘟是豬的一種急性接觸性傳染病,俗稱“爛腸瘟”,又稱豬霍亂。1885年首先在美國發現,之后逐漸傳遍全球。1903年美國獸醫學家德希尼茲和多賽特鑒定該病的病原是豬瘟病毒。健康豬只可通過直接接觸或有污染的媒介物而發病。
豬瘟在自然條件下只在豬只之間相互感染,各種年齡、大小、品種不同的豬都會感染,其中以春夏多雨季節多發。豬瘟的主要傳染源是病豬,傳染途徑主要是消化道、眼結膜和皮膚傷口感染。病豬可通過其排泄物、分泌物等傳染健康豬群。另外,病豬宰殺后的臟器、血、肉、廢水等都會將疾病傳染給健康豬。因此,對發現的患病豬要嚴格進行無害化處理。
豬瘟的潛伏期為3~15 d不等,通常在5~7 d左右。根據臨床癥狀,可將豬瘟分為3種類型:急性型、慢性型和溫和型。其病理變化為:全身淋巴結腫大,呈暗紫色,切面周邊出血,呈大理石樣,喉頭黏膜、肺膜、心外膜、腹膜、腸漿膜、膀胱黏膜及皮下等處有大小不一的血點或血斑;腎呈土黃色,表面散有小紅點,脾有梗死灶,慢性豬瘟大腸黏膜有出血和壞死,在回盲瓣附近和盲腸、結腸黏膜上有大小不一的紐扣狀潰瘍,突出于黏膜表面。
3.1 急性型
急性型豬瘟最常見,主要表現為病豬精神狀態極差,體溫40~42℃之間,無食欲,喜歡弓背或臥倒,走路不穩;部分豬會呈現神經癥狀,伴有痙攣抽搐、發抖等癥狀;眼內角膜發炎,常有膿性分泌物流出;口唇、腹部和四肢呈現點狀出血點或血斑;病豬開始排球狀糞便,往后會發展成便秘和腹瀉交替出現的癥狀;公豬包皮內有積液,用手擠壓可流出渾濁灰血色惡臭液體。急性型豬瘟病程1~4 w,死亡率高達70%,嚴重時可出現沒有明顯癥狀而豬只短時間內死亡的現象。
3.2 慢性型
慢性型豬瘟癥狀緩和,且大多是由急性型發展而來的。其癥狀主要表現為:體溫不定,忽高忽低、食欲下降、身體消瘦衰弱、走路不穩,伴有腹瀉和便秘交替出現的癥狀。部分病豬四肢下部、耳尖和尾尖會呈藍色、壞死或脫落狀,其狀況會持續1個月左右,最后死亡。慢性型豬瘟死亡率非常高,部分病豬能堅持下來,但會因為長期發育不良而不再生長,變成“僵豬”,嚴重影響養殖效益。
3.3 溫和型
溫和型豬瘟大部分出現在仔豬和架子豬身上,其癥狀表現較輕微,病情發展緩慢,皮膚不會出現出血點,病理變化不明顯,體溫常在40℃左右,癥狀持續時間較長,通常難以發現。但仔細觀察會發現病豬身上會出現部分壞死和瘀血,食欲極不穩定且糞便干稀不定。溫和型病豬癥狀持續時間很長,會導致身體越來越瘦弱,其死亡率也比較高。也有部分病豬能堅持下來,但同樣生長發育會受影響,導致變成難以生長發育的“僵豬”。
4.1 豬瘟的預防
豬瘟一般難以治愈,重在預防。加強引種管理,盡可能自繁自養,若必須引種時,要嚴格進行隔離觀察后方可混群飼養;強化免疫,嚴格按照免疫程序進行免疫;加強疫情監測,應設立觀察室或獸醫化驗室,做好疫病的檢疫和防疫記錄,定時觀察豬群的健康狀況,對豬群中產生的非正常狀況隨時做好記錄并進行分析,并對豬群的健康水平進行綜合評估,把帶有強毒抗原的種豬淘汰掉,防止疫情的發生。
提高對飼料的管理水平,控制飼料中的霉菌毒素,從而提高豬的抗病能力。同時,要加強豬圈、養殖環境的清潔,切實抓好廢棄物及豬糞便的清理和消毒,以減少豬瘟的傳播途徑。
4.2 疫情處理
豬瘟目前治療尚無特效藥,一旦發現疫情,應積極采取相應措施對癥治療。對腹瀉較重的豬用安乃近、雙黃連注射液對癥治療,并用豬瘟兔化弱毒疫苗對發病豬進行緊急免疫。對無治療價值和治療無效的病弱豬,要下決心及時淘汰,從而減少傳染和降低成本。同時做好消毒和隔離等工作,阻止疫情擴散和傳播,努力降低因豬瘟帶來的經濟損失。如發生重大疫情,應盡快向當地獸醫管理機構、疫病防控機構或相關部門報告,按照“早、快、嚴、小”的原則進行處置,防止疫情大面積暴發。
S858.28
B
1004-5090(2016)12-0020-02
2016-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