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德球
(河源職業技術學院,廣東 河源 517000)
新媒體時代高校學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思考
鄧德球
(河源職業技術學院,廣東 河源 517000)
高校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建設的接班人,他們在面對新媒體時代時,高校思政工作者們給予他們積極引導顯得尤為重要,然而新媒體的發展給高校學生思政工作不但帶來了機遇還帶來了挑戰。本文通過對新媒體時代的剖析,對高校大學生思政工作進行了深刻思考。
新媒體時代;思政教育;高校學生
新媒體時代已經走進了我們的生活,很多信息都能夠在極短時間在網絡上得到傳播,充分體現了新媒體的方便快捷的特點和優勢,隨時隨刻關注網絡信息,能夠讓我們實時掌握最新動態情況。新媒體時代主要有下面五點特征:
一是人人都是發言人。在當今的新媒體時代,每個人都是表達意見的主體,每個人都可能成為信息的傳播者。
二是形成了全媒體格局。體制內媒體主要包括報紙、電視臺等傳統媒體;而體制外的民間媒體主要包括微信、微博等社交平臺代表的新媒體。這兩個媒體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形成了全媒體的格局。
三是各階層網上平等對話。包括知識分子、成功人士、草根階層等各階層都能在虛擬的網絡空間平等對話。
四是新媒體成為底層群眾表達利益的首選。在新媒體時代,若社會公平正義不能有效保障,傳統媒體的輿論監督功能持續弱化,那么新媒體就會成為老百姓最便捷地表達利益訴求和贏取公眾支持的手段,由此引起輿論關注。
五是新媒體成為突發事件的第一信息源。網民深度搜索能力強,“關聯性”話題層出不窮,例如天津港危險品爆炸事故,山東石膏礦坍塌事故等首先在網上引起關注。
對于思想活躍、接受新鮮事物的大學生們來說,新媒體豐富的信息資源、快捷的傳播速度、便捷的傳播方式深深的吸引了他們。高校思政工作者可以利用新媒體融入大學生當中,進行思政教育[1]。新媒體主要有以下幾點積極影響:
一是新媒體豐富了高校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促進了高校學生學習新知識的能力,拓寬了高校學生的視野。調查顯示,新媒體已經成為培養大學生現代意識、了解時事信息、學習新知識、擴大人際交往、豐富興趣愛好的重要方式[2]。在當今全球信息化高速發展的時代,要求高校學生能夠緊跟時代主旋律,學習新知識。關心社會發展,關注社會熱點,主動與社會生活融合已成為當代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理性的需要[2]。
二是新媒體促進了高校學生間、學生與老師間、學生與家長間的交流,豐富了高校學生的社會關系。在新媒體時代,各種“群”層出不窮,如微信群、校園貼吧等將不同的群體融合在一起交流學習。
三是新媒體作為傳播信息的通道和載體,為思政工作者們提供了與大學生溝通交流的平臺,可以實時把握學生的思想動態,有助于豐富高校思政工作者的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這種注重雙向互動,側重引導,具有人性化強、親和力強的新媒體交流解決了以往面對面交流的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提高了解決問題的時效性和針對性。
四是新媒體豐富了思政教育資源,創新了思政教育方法。以往傳統的思政教育主要是面對面灌輸式交流,高校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
3.1 新媒體沖擊了高校學生正確的價值觀
由于新媒體自由、開放的特點和強大的社交功能,使得高校學生常常活躍于人人網、QQ、微信、貼吧、新聞客戶端、微博等社交平臺,并且參與度持續上升。新媒體的快速發展為大學生獲取多方面知識,拓展視野,加強溝通學習等提供了便利的條件,但是同時也要看到新媒體對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的負面影響。例如一些不法分子通過 QQ、微信等媒介,傳播低俗文化、淫穢內容、反動言論、散播謠言等,不僅影響了和諧社會的建設,也給這些世界觀、價值觀還沒有完全形成的高校學生思想教育也造成了重大危害。大學生涉世不深,識別能力還不夠強,極易受不良文化影響,形成不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甚至走上違法犯罪之路,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產生極大的沖擊[3]。
3.2 新媒體對大學生德育意識和心理健康的影響
由于新媒體豐富多彩的內容極易吸引高校學生,而一些學生一旦涉足其中,便沉溺虛擬的網絡世界中無法自拔,逃避現實社會。許多高校學生不愿融入身邊的現實生活中,他們不愿意參加社團活動、社會實踐、結交朋友。一旦他們走向社會,便無法面對激烈的競爭和工作的壓力,產生自卑、自責的負面心理,甚至走上輕生道路[3]。因此應當引起高度重視。
3.3 弱化了思政工作者的權威地位
雖然傳統的思政教育是面對面交流方式,但是可以保證思政工作內容的積極性,使得接受教育者的思想能夠受到積極引導。然而在新媒體時代,高校學生可以從各個渠道隨意獲取知識,由于網絡上的知識良莠不齊,而且學生的辨識能力較差,他們極易受到不良思想教育的影響。例如,網絡常常蟄伏不法分子,他們通常在網絡上發布虛假消息誤導網民,其中就包括大學生,給相關部門輿情引導帶來了極大壓力;此外,網絡上還有間諜出沒,勾引高校學生跌入犯罪深淵,盜取國家秘密危害國家安全。
新媒體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何在新媒體時代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給我們的思政工作者們提出更高要求,同時也對高校學生提出了要求。首先作為高校思政工作者,要積極把思想與時代結合起來,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養和專業素養,這樣在面對學生的問題時,我們可以及時引導糾正,不至于處于被動的局面而不知所措;此外還要加強思想政治理論的學習,時刻學習黨中央的最新理論,這樣才能順應時代的發展;最后要學習最新的教學方法,努力探索,充分發揮新媒體思政教育的優勢,做好思政工作。對于高校學生來說,應該積極利用新媒體學習新知識提升自我,而不是沉溺其中。還可以積極參與學生新媒體社團,與思想先進的學生交流,提高思想政治素養。在這樣的環境下,在先進干部的帶領下,營造出一個良好的新媒體學習氛圍。在互相監督下,高效利用新媒體進行學習[4]。
新媒體已經日益滲透到我們的日常的方方面面,對高校學生的影響越來越大。思政工作者們必須看到形勢發展的緊迫性,保持終身學習的思維、培養與時俱進意識,肩負起新媒體時代思政教育工作者的責任,為培養社會主義建設合格的接班人奉獻力量。
[1]滕湉.校園新媒體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重慶:重慶交通大學,2012-12-9.
[2]熊舒平.新媒體環境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湖南:湖南大學,2012-3-28.
[3]高鐘靜.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思考[J].當代教研論叢,2015年5月(113).
[4]里媛媛.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思考[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4年4月20日,第34卷第4期.
The new media era university students' ideological education work
DENG De-qiu
(Heyuan Polytechnic, guangdong heyuan, 517000)
College students as a replacement for the socialist construction, they in the face of the new media era, college ideological workers give them positive guidance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however, the development of new media brings to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is not only the opportunities also brings challenges.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anatomy of the new media era,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work in Colleges has carried on the profound thinking.
new media era; Ideological education; University students'
H319.3
A d
10.3969/j.issn.1672-7304.2016.05.066
1672–7304(2016)05–0133–02
(責任編輯:廖建勇)
鄧德球(1974-),男,廣東河源人,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