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祖慧 彭友華 陳勁松
某地主網理論線損的計算與分析
袁祖慧 彭友華 陳勁松
(國網池州供電公司 安徽池州 247100)
本文結合某地電力企業2015年線損理論計算分析報告及線損各項指標完成情況,對該地主網線損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決相應問題的降損措施,希望這一研究內容能夠為我國相關電力企業線損問題的解決帶來一定啟發。
主網;線損;降損
電能是保證我國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我們可以將其視作社會發展的支柱。在我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創建的今天,為了能夠較好的實現電能節約,電力企業就必須對線損分析與降損措施予以重視,這也是本文就某地主網線損的計算與分析展開研究的原因所在。
在本文就某地主網線損的計算與分析的研究中,筆者了解到該電力企業選擇了7月26日作為負荷實測和線損理論計算代表日,代表日全網供電量為152372.39MWh,最大負荷為6547MW,送電量共為74646.9MWh。為了較好的完成線損計算,該地電力企業選擇了鄭州大方軟件公司開發的“電網網損在線分析”系統,并嚴格按照《電力網電能損耗計算導則》(DL/T686-1999)要求,采用了潮流計算方法,而無功優化則采用了遺傳算法。值得注意的是,這一計算需要結合有功電量、無功電量等數據支持才能夠具體實現[1]。
結合上文中計算得到的數據,我們就可以進行理論線損的分析,在不考慮省際間聯絡線損失的前提下,我們得出了2.50%這一數值的負荷實測計算理論線損值,這一數值相較于往年有著一定下降,這一數值的下降主要得益于不考慮省際間聯絡線損失與負荷實測和線損理論計算代表日的選擇。結合重損線路,我們能夠發現該地區主網中750kV、330kV線損處于正常范圍,而110kV線路線損則高于正常范圍,由此我們可以斷定該地區主網絕大部分線路的線損率在合理范圍內[2]。
結合上文中我們得到的線損分析結果與該地區實際情況,筆者將該地區線損存在的問題概括為變電站榮性無功補償不足、傳統線損考核辦法存在不足、用電負荷分布不均衡、光伏發電站與主網產生了大量的無功交換等四個方面。具體來說,在變電站榮性無功補償不足這一問題中,這一問題的出現主要源于該地區一些變電站無功補償設備的缺乏,這里筆者建議該地區電力企業通過加強線損分析的方式,合理進行無功補償內容的配置,以此實現該地區無功流動的降低;而在傳統線損考核辦法存在的不足中,這主要是由于該地區電網高耗能負荷的快速增長所致。此外,大容量用戶的入網也加劇了這一問題的嚴重性,筆者建議該地區電力企業應加強與政府的溝通,對線損考核制度進行修訂與完善,以此實現該地區無功損耗的降低;而在用電負荷分布不均衡這一問題中,該問題的出現主要源于該地區地理位置影響,布網不合理同時也加劇了這一問題的嚴重性,電網改造是解決這一問題的唯一途徑;在光伏發電站與主網產生大量的無功交換這一問題中,這一問題的出現主要是由于該地區大量光伏發電站位于電網末端,且送電線路夜間處于空載運行狀態所致,這對電網運行的穩定與安全造成了不小的影響,自然就很容易造成線損率的提高[3]。
結合上文中我們對本文所研究地區線損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內容,筆者就能夠結合自身實際工作經驗與相關文獻資料,對降低該地區主網線損的措施進行詳細論述,希望這一論述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推動我國電力事業的進一步發展。
4.1 動態無功補償裝置的運用
為了能夠切實實現該地區的主網降損,筆者建議該地區變電站應用動態無功補償裝置代替傳統的分組投切的無功補償,這樣不僅能夠較好的實現無功平衡,還能夠減少變電站間隔數量和開關設備,這對于該地區電力企業的經濟效益提高有著較為積極的影響。
4.2 電網薄弱環節進行改造
為了能夠較好而實現該地區主網降損,筆者建議該地區針對自身電網薄弱環節進行改造,這一改造可以將目光投放在供電半徑、導線截面、設備陳舊等方面,這樣就能夠較好的實現該地區無功分布的調整,降低該地區的主網線損率[4]。
4.3 明確無功補償設備要求
上文中我們提到了該地區存在著變電站無功補償設備引發的相關問題,這里筆者建議電力企業明確自身對無功補償設備的要求,例如感性無功補償容量、按25%的裝機容量配置動態無功補償設備、將動態補償響應時間控制在30ms等。
4.4 加強降損措施管理
除了上述措施外,想要真正實現該地區主網的降損,該地區電力企業還可以加大用電檢查與稽查力度、定時召開線損分析會、加強對低壓線路通道的巡視管理,這樣就能夠較好的實現自身主網線損率的降低。
在本文就某地主網線損計算與分析的研究中,筆者結合某地電力企業2015年線損理論計算分析報告及線損各項指標完成情況,較好完成了本文的研究,并提出了具備較強針對性的措施,希望能夠以此推動我國電力事業的相關發展。
[1]侯玉昆.烏海配電網線損計算分析與降損措施研究[D].華北電力大學,2014.
[2]鄭玉.新型電網線損理論計算及降損分析系統開發研制[D].山東大學,2009.
[3]辛忠良.地區電網在線線損統計分析和降損決策支持系統[D].華北電力大學(北京),2007.
[4]曹興霖,周娜,邱道尹.發電廠高壓輸電線路線損分析及降損措施[J].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2010,04:61~63.
TM744
A
1004-7344(2016)33-0094-01
2016-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