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子,張思萌
(1.黑龍江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哈爾濱 150080;2.東北農業大學,哈爾濱 150030)
?
“引嫩入肇”工程對肇源沿江自然保護區影響分析
楊子1,張思萌2
(1.黑龍江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哈爾濱 150080;2.東北農業大學,哈爾濱 150030)
肇源縣目前的供水設施很不完善,缺水問題嚴重,“引嫩入肇”凈水廠及輸配水管線工程可以改善肇源地區居民生活用水質量,根本解決居民吃水難的生計問題。工程涉及肇源沿江自然保護區的實驗區。工程的建設不會影響自然保護區現有的功能區劃,對自然保護區內土地利用現狀影響微小,故工程在肇源沿江自然保護區范圍內進行改擴建是可行的。
凈水廠;輸配水管線;自然保護區;自然景觀;生態系統;影響
肇源縣位于黑龍江省西南部,松花江以北,嫩江以東,坐落在松嫩平原腹地。肇源縣目前的供水設施很不完善,中心城區現狀供水人口近11.5萬人,現狀凈水廠最高日供水量1.1萬m3/d,供水水源全部為地下水;全縣19個鄉鎮場,現飲用深層地下水的有13.48萬人;飲用淺層地下水有21.29萬人。目前肇源縣對地下水的利用已接近超采的邊緣,而且原水中鐵、錳離子嚴重超標,如果不開辟新水源,肇源縣供水安全面臨威脅,缺水問題將制約城市發展。為了解決肇源地區的缺水問題,肇源縣政府組織實施了“引嫩入肇”凈水廠及輸配水管線工程。該工程從肇源縣自力村嫩江斷面取水,經50.095km輸送至新建凈水廠,出廠水能夠達到《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5749-2006)的要求。近期2020年總供水量3.0萬m3/d,遠期2030年5.0萬m3/d,計劃于2017年開工,2018年底竣工并向各城市供水。
根據工程布設和肇源沿江自然保護區劃分情況,引嫩入肇凈水廠及輸配水管線工程涉及肇源沿江自然保護區的實驗區。
黑龍江肇源沿江省級自然保護區位于黑龍江省西南部,松花江、嫩江兩江左岸,國堤內側,肇源縣境內。保護區北至通讓鐵路,東與肇東縣、雙城市為鄰,南與吉林省松原市隔江相望,西與吉林省鎮賚縣、大安縣毗鄰。保護區總面積57 870 hm2。地理坐標為E124°15′25″~125°47′45″,N45°20′27″~45°34′37″。2008年5月12日,黑龍江省政府批準肇源縣沿江濕地晉升為省級自然保護區。依據《自然保護區類型與級別劃分原則》(GB/T14529—93),本保護區屬內陸濕地和水域生態系統類型自然保護區,保護對象為濕地生態系統及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濕地的生物多樣性等。依據自然保護區區劃依據、指導思想和原則,將自然保護區區劃為核心區、緩沖區和實驗區,總面積57 870.0 hm2。
3.1對保護區植被的影響
根據《黑龍江肇源沿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動植物分布圖》可知,保護區內主要植被分布為蘆葦和小葉樟。本工程項目區以農田植被為主,本次工程保護區內永久占地面積2.43 hm2,占地類型為耕地、坑塘水面和農村宅基地;本工程臨時道路保護區內臨時占地為0.60 hm2,占地類型為耕地,故工程建設將對保護區內植被產生一定影響。為最大限度減少對自然保護區地表植被的影響,除現場澆筑混凝土拌合設施必須布置在堤防附近外,其它如倉庫等臨建設施和臨時生活區等可就近布設在附近村屯,減少人員活動對自然保護區植被資源的影響。
現場調查可知,工程占地范圍內的植被未發現有國家重點保護植物,因此,項目的建設對自然保護區植被影響輕微。
3.2對保護區鳥類的影響
項目區主要以農田景觀為主,占地區以耕地為主,不是大型野生動物集中分布區域,經調查得知,在肇源沿江自然保護區的占地范圍內,僅有一些常見的小型鳥類、兩棲類和鼠類出現。施工期間,由于運輸車輛的增加,土方填筑、混凝土澆筑等各種施工噪聲增多,施工造成空氣中揚塵增加以及施工人員活動頻繁等因素影響,會對施工場地周圍的野生動物造成一定的干擾,其中受影響較大的是鳥類。
肇源沿江濕地自然保護區為松嫩平原沿江濕地自然景觀,沿嫩江和松花江有很長的邊界線,兩江寬闊的水面和區間的河流泡沼區為鳥類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棲息環境,游禽主要有鴻雁等。在水域邊緣和沼澤地中棲息活動的主要有鶴類。此外,沼澤濕地中還分布有許多小型水邊鳥類,比較常見種類有鷗類。草原及灌叢是該區鳥類較為重要的生境類型之一,在沿江堤岸丘陵崗地和農田邊緣的灌叢棲息的鳥類較多,主要有云雀和松鴨。
肇源沿江濕地自然自然保護區以夏候鳥和旅鳥占絕大多數,夏候鳥又稱為繁殖鳥,保護區鳥類大部分分布在核心區內,而本次堤防工程全部位于實驗區或鄰近實驗區,工程擴建段距離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最近距離約10km,且中間有緩沖區相隔,在現有堤防基礎上開展加高培厚、護坡、堤頂路面工程,護岸工程和閘站工程占地范圍內沒有主要水禽的巢區,不會對繁殖鳥類的繁殖產生影響,所以工程施工產生的噪聲和對地面的擾動對核心區內棲息的鳥類影響很小。
為了防止對繁殖鳥類產生影響,應在鳥類的繁殖期4月—6月應禁止施工,施工人員活動要受肇源沿江濕地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的監督,以免對濕地的鳥類產生影響。但在施工期間,由于鳥類視域開闊,鳥類會發現施工機械和人員,產生的噪聲、施工機械的顏色、臨時用房的體狀,由于鳥類俯瞰時地面景觀的變化,均會對鳥類產生一定的影響,故對飛臨此處的鳥類產生一定的不利影響。另外,施工機械、車輛的往來以及大量施工人員進駐,對一些聽覺和視覺靈敏的鳥類會起到驅趕作用,使其轉向其它區域予以回避,但不會造成種群數量的改變,而且這種影響會隨著施工的結束而消失。
3.3對保護區其它動物的影響
在堤防擴建過程中,主要施工活動為土方開挖,混凝土澆筑,對堤防兩側的植被產生破壞,有可能對如黃鼬、黑線倉鼠、黑線姬鼠等在堤防附近筑巢的嚙齒目產生一定的影響,在堤防附近鼠類種群數量將暫時性增多,這將有利于鼠類的天敵如鷹隼類的捕食。在肇源沿江自然保護區中除嚙齒目外,獸類種類較少,偶爾可見刺猬、狼、赤狐、貉、狍、草兔,均遠離村屯和堤防活動,在堤防兩側遇到很少,由于這些動物具有趨避性,項目的建設時間較短,故對獸類的影響不大。
對于兩棲類爬行類,項目在建設過程中,由于土方的開挖,并且在堤防一側施工,附近即為沼澤地,兩棲類爬行類在附近能夠找到多處棲息地,對兩棲類和爬行類影響較小。
綜上所述,由于脊椎動物都有較強的活動能力和較寬廣的活動范圍,并對不利的生活環境具有較強的敏感性和很強的回避和遷徙能力。因此對動物影響較小。
工程建成后沒有廢水、廢氣等污染物產生,因此在運營期間,對野生動物不會產生影響。
3.4對濕地生態系統的影響
肇源沿江濕地自然保護區屬于濕地生態系統,施工將導致保護區內植被減少,但是不會破壞保護區內的濕地資源。但施工結束后,這些很快會達到新的動態平衡,因此對生態系統的結構影響不大。
堤防的加高培厚對決定濕地生態系統的水的流向、水量沒有產生阻隔,對濕地生態系統中的非生物成分決定性因素——水的因素——影響輕微,維持了原有保護區生態格局和景觀,沒有切斷濕地的補水來源。但部分堤段采取了垂直防滲措施,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濕地補水來源。采取垂直防滲措施的堤防全部位于已有堤防段,無新建堤防,堤基以砂基為主,常年滲流。采取垂直防滲措施后,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堤防兩側水力聯系,但由于垂直防滲工程是間斷分布在每段堤防,并非全線堤防采取的垂直防滲措施,且本次采取的懸掛式防滲墻座落在砂基上,并沒有徹底隔斷堤防兩側的水力聯系,僅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滲徑長度,對堤防兩側水力聯系影響輕微,對堤防兩側濕地補水來源和途徑影響輕微,不會導致濕地缺水萎縮現象發生。位于自然保護區內的工程施工時間較短,且其分布具有局部性和間斷性,綜上所述,防滲墻的建設對濕地生態系統的影響較小。
3.5對保護區景觀的影響
本項目堤防是在已有工程基礎上進行加高培厚、護坡和堤頂路面的建設,新增2.43 hm2的工程占地,地類為耕地、坑塘水面和農村宅基地,不占用濕地資源,但工程永久占地將改變原有土地利用結構,使原本的耕地成為建設用地,本次設計工程永久占地僅占保護區總面積的0.0042%,不會改變保護區的資源分布及景觀格局;施工臨時占地主要為耕地和草地林地,亦不占用保護區內的濕地資源,且臨時占地待施工結束后可通過采取措施予以恢復,因此,不會改變項目區土地利用現狀,不會影響自然保護區內的自然景觀。
護坡工程的實施,改變了現狀受水流沖刷或風浪作用產生的滑坡、塌岸等險情的發生,混凝土護坡、混凝土堤頂路面工程竣工后,使現有的自然岸坡變為工程護坡和路面,增加了人文景觀的因素,相對于保護區來說,所占比例不大,因此對自然保護區的景觀環境影響不大。
總體上看,項目建設不改變區域內的工程分布情況,亦不會改變項目區土地利用總體格局,對自然保護區景觀影響較小。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第三十二條的規定,在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和緩沖區內,不得建設任何生產設施。該項目位于肇源沿江自然保護區的實驗區或鄰近保護區的實驗區,施工期對生態環境產生一定影響,工程永久占地將導致地表植被永久損失,工程臨時占地待施工結束后可通過措施予以恢復。在嚴格落實本報告中提出的環境保護措施的前提下,對自然保護區的影響可以降到最低。且工程是國家重點水利項目,該工程的實施對保護沿江土地、耕地、村屯、交通和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起著至關重要的保護作用。工程的建設不會影響自然保護區現有的功能區劃,對自然保護區內土地利用現狀影響微小,故工程在肇源沿江自然保護區范圍內進行改擴建是可行的。
[1]季云生.水利水電工程施工組織設計手冊[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1990:26-35.
1007-7596(2016)07-0032-03
2016-06-18
楊子(1989-),女,內蒙古興安盟人,助理工程師;張思萌(1993-),女,黑龍江哈爾濱人,學士。
S759.9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