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濱
(中鐵二院華東勘察設計有限責任公司,浙江 杭州 310004)
軌道交通站點及其周邊空間綜合開發的研究
王海濱
(中鐵二院華東勘察設計有限責任公司,浙江 杭州 310004)
近幾年,中國軌道交通的發展極為迅速,給城市公共空間設計及規劃工作帶來了很大的改變。為緩解土地資源緊張的現狀,實現空間利用的最大化,設計人員已經對軌道交通站點和周邊空間的綜合開發工作產生足夠的重視。文章分析地鐵站及其與周邊物業結合的經典實例,研究二者之間的相互影響及促進作用,希望車站設計者可以借鑒文中的觀點,使今后的車站設計工作更加完善合理。
軌道交通站點;周邊空間;綜合開發;車站設計
在我國,軌道交通方面已經有了較大的發展,城市功能以及區域方面正在不斷的完善和擴展。因此如何對軌道交通站點周邊空間進行綜合開發及有效利用已經成為設計人員重點關注的內容。基于此,文章分析我國地鐵站及其與周邊物業方面的結合情況,闡述物業及地鐵站之間的相互促進情況,希望可以為我國車站設計工作提供一定的幫助和指導。
我國人口基數、經濟因素、所處地理位置以及城市整體規劃布局等方面均會對當地軌道交通發展產生一定影響,因此我國各個城市軌道交通的特點各異。但是軌道交通建設工作目的相同,主要是為了對各城市道路交通擁擠的情況進行緩解,并對城市空間結構進行合理的調整。我國軌道交通的發展歷史不如國外發達國家長久,因此可以對國外的先進經驗及理論進行借鑒。同時我國很多城市也已經有軌道交通的建設實例,設計人員可以學習優秀的設計,對地鐵站以及周邊物業之間的關系進行更好的協調,將自己的車站設計工作進行完善。
1.1 上海地鐵車站及其周邊物業的結合實例
(1)發展情況及現狀分析。軌道交通在上海沒有很長的歷史,第一條線路在20多年以前正式開通,按照時間順序是在北京及天津的地鐵開通之后投入運營。上世紀末,上海軌道交通開始迅速發展。如今更是擁有14條線路,366座地鐵車站以及將近40個換乘車站,其運營里程已經超過了600千米,客流量日均700萬次,為整個上海市分擔近40%的交通壓力,由此可見其在上海已經有了廣泛的應用。
(2)發展模式的分析。雖然地鐵在上海沒有很長的歷史,但是其發展速度極快。設計人員在對上海地鐵車站進行設計時,事先參考了我國北京、天津等城市的軌道交通建設工作,吸取了很多優秀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從而實現了地鐵的合理修建。設計人員進行軌道交通設計時,將絕大多數線路安排至地面之下,并且對其周邊空間進行合理開發利用。通過“商業+地鐵”的形式讓車站與物業之間進行協調發展。這樣,通過地鐵軌道交通對城市交通壓力進行了有效緩解,同時可以利用這些客流對周邊商業發展進行促進,一方面可以將客流轉化為消費者,增加商業企業的經濟收益,另一方面商業的發展為周邊地鐵站帶來更多的客流和運營收入,兩者互相促進、共同盈利。
1.2 香港地鐵車站及周邊物業的結合實例
(1)發展情況及現狀分析。從上世紀中后期開始,香港的人口數量急劇增加,為城市交通帶來較大的壓力。因此為了使公共交通更好的服務于大眾,方便人們的出行,并將其功能區進行整合連接,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地鐵投入了正式運營。發展至今,已經有近十條線路,總長達到200千米以上,100多個車站正在運營,客運量甚至超過了300萬次。
香港的人均密度較高,每平方千米超過6000人,因此為交通方面的壓力較大。但是軌道交通的出現改善了這種情況,很大程度上緩解了交通壓力,避免出現大規模的擁堵。香港較其他城市相比在軌道交通方面存在其特有優勢,在運營一段時間后,政府已經不必對其進行補助,這與其他城市的虧損情況有所不同。
(2)開發模式的分析。香港的軌道交通為公私混合形式,發展商、政府以及地鐵企業幾方共同對其進行開發;藍圖的審批、規劃等工作由政府負責,地鐵企業主管物業規劃以及土地經營方面的工作,投資及建設工作則由發展方負責。
文章分別就各個軌道交通經典實例進行分析,對其中的優秀經驗進行研究,更好地對今后的車站設計工作提供指導:
2.1 上海軌道交通建設
通過分析上海軌道交通的建設工作,重點闡述其成功經驗。對于城市而言,交通系統具有重要作用,而其中的軌道交通也承擔了分擔城市交通壓力等重要使命。設計人員在對車站進行設計時,需要對城市整體的交通系統進行考慮,對土地資源進行高效合理的使用。
首先在換乘空間及重要樞紐站方面進行合理設計。換乘系統一般是由換乘大廳以及重要的樞紐車站共同組成的,并且后者也會和外部公交車站及停車場相連接;公路客運、鐵路車站等均可與軌道交通站進行聯系,這樣,便可以為乘客的換乘提供更多便利。其次,商業設施和車站通道之間的聯系設計。地鐵站的通道兩邊,可以對其進行合理拓寬,并將這些空間設計為商業區,從而對地鐵車站周邊空間進行最大限度的利用,既可以滿足乘客購物方面的需要,同時也可以增加客流。最后,對車站商場方面進行分析。對地鐵站中的樞紐站等較大規模的站點,可以對周邊空間進行更多的設計和利用,將其建設為車站商場。一方面該商場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對人們購物及乘車方面的愿望進行滿足,另一方面可以通過綜合開發和利用提高商業價值,車站和物業之間相互促進。前者為后者帶來更多消費人群,后者使前者的客流增加。人們需要對站點及周邊地區空間形態進行考慮,通過理論計算及數據的調查和整合可以對地鐵站對周邊空間影響范圍進行掌握,然后對土地利用現狀進行定性分析,最終更好的完成地鐵站與周邊開發地塊的連接工作。此外,還應對地塊空間結構的演變情況進行分析,通過各類模型得出地鐵站對周邊開發地塊性質的改變結果。
2.2 香港軌道交通的建設工作
通過分析香港軌道交通的建設工作,重點對其成功經驗、指導作用等內容及車站與物業間的促進作用進行介紹。香港方面的軌道交通建設工作聞名于世,其盈利模式、融資以及運作等方面均值得被其他城市借鑒。我國很多城市的地鐵線路需要政府的補貼,屬于公益性質的投資,而香港方面則不然,通過“地產加地鐵”的方式,實現了對交通布局以及城區發展方面的主導,將站點作為中心對復合商業區進行建設。設計人員需要借鑒以上內容,將出行、緩解交通壓力、促進經濟發展以及引導布局方面的因素進行綜合考慮,使車站設計可以帶來更多經濟效益。
綜上所述,我國軌道交通發展迅速,因此人們已經對相關的周邊空間綜合開發及利用工作有所重視。但是,公共空間的界定工作一向比較復雜,功能定位也存在一些問題,所以設計人員大多數情況將其認作地鐵站的附屬品,沒能對周邊空間進行合理的開發和利用。文章對軌道交通站點和周邊空間綜合開發方面的工作進行研究分析,對我國地鐵站及周邊物業的融合范本進行說明,發現二者之間具有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作用。希望車站設計人員可以對文中觀點進行借鑒,更好的完成車站設計工作。
[1]王成芳.廣州軌道交通站區用地優化策略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3.
[2]盧源,劉曉剛,姚勝勇.基于軌道交通站點的綜合開發與整合設計實踐——以北京軌道交通9號線花鄉站周邊地區設計方案為例[J].華中建筑,2011,(12):70-81.
[3]陳帥.城市地鐵站點的公共空間研究[D].長沙理工大學,2011.
[4]廖駿.城市軌道交通站點周邊土地利用優化策略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2.
[5]任利劍.城市軌道交通系統與城市功能組織協調發展研究[D].天津大學,2014.
U231+.4
A
2096-2789(2016)12-02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