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博,袁 野
(1.長春汽車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規劃局,吉林 長春 130000;2.吉林省建苑設計集團有限公司,吉林 長春 130000)
新形勢下的建筑設計與城市規劃
劉 博1,袁 野2
(1.長春汽車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規劃局,吉林 長春 130000;2.吉林省建苑設計集團有限公司,吉林 長春 130000)
提升綜合實力、構建獨特的城市特色是每個城市的發展目標,也是城市管理參與者的努力方向。改善城市建設中方方面面的問題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完善的機制、公正的環境及城市居民的共同努力。在合理科學規劃的基礎上,決策機構要把群眾意見和利益放在首位。城市成為居民當家作主的家園,大家建設家鄉的力量才會強大。文章主要對新形勢下的建筑設計與城市規劃進行分析研究。
建筑設計;城市規劃;存在問題;完善措施
城市建設的基本要求:①城市建設應按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原則,正確處理人、建筑和環境的相互關系,以人為本,滿足人們物質和精神的需求;②必須保護生態環境,防止污染和破壞環境。貫徹節約用地、節約能源、節約用水和原材料的基本國策。符合當地城市規劃的要求,并與周圍環境相協調;③建筑和環境應綜合采取防火、抗震、防洪、防空、抗風雪和雷擊等安全防火措施;④方便老年人、殘疾人等人群使用的無障礙設施;⑤在國家或地方公布的各級文化歷史名城、歷史文化保護區、文物保護單位和風景名勝區的各項建設,應按國家或地方制定的保護規劃和有關條例進行。
當今中國城市化建設要求較高,為滿足不同人需要,不僅要求建設時間快,而且要求建設更全面、更具體的城市化附加配套設施,公共建筑等。公共建筑也有醫療、教育、金融、商業、娛樂等具體劃分,使得城市化更為具體、透明。同時也要求要有景觀綠化,使城市化的建筑更為舒適、環保。人們也樂于利用城市現有的空間開始新的城市化積累,使之更有城市感。更符合適用、經濟、安全、衛生和環保的要求。
為保證人們生活、工作或者生產活動有適宜的空氣環境,也要求各類建筑物通風排氣,使空氣質量滿足衛生、安全、舒適等要求,這是近些年來城市進程不斷提高的結果。建筑的總體布局也要求設計者結合當地的自然與地理環境特征,不破壞自然生態環境來規劃設計建筑物,使之具有持久性。同時也要考慮建筑物與周圍環境的空氣、土壤、水體等不會構成對人體的危害,確保衛生安全的環境。
滿足以上要求后,還要考慮建筑整體造型與色彩處理與周圍環境相協調,與建筑周邊順利過渡。對于建筑物使用過程中產生的垃圾、廢水、廢氣等廢棄物也有要求,需要處理;對噪聲、眩光等進行有效的控制和處理,確保不會引起公害。做好環境的綠化、美化設計、完善室外環境設施,讓人們舒適、安全的生活。中國城市設計的目標和價值要維護公眾利益,增強人類對于城市環境的適應性。既要滿足以人為本的基本要求,也要考慮持久性、環保性、美觀性等要求,從而使居住在城市中的人們更舒適更健康。
2.1 缺乏合理的規劃管理實施手段
按照法律程序,通過核準的城市規劃才能夠實施。因為城市規劃中可能會出現與國家政策不相符的環節和步驟,需要進一步調整和改動。如果沒有經過審批,那么在執行過程中,許多操作可能都是違法的,不會被政府和群主認可。然而,現在很多房地產企業存在僥幸心理,鉆空子、拾漏子,按照利益需要,擅自制定和執行沒有進行審批的規劃,引發問題。
2.2 歷史街區與文物古跡保護的力度不夠
建筑是城市的標志和記憶,每個城市都有一些歷史建筑,記載著一座城市和一代人的點滴過往。可是隨著經濟的提速,舊城改造的推進,很多地方都沒有了原來的味道。人們對一些舊建筑和街區并非沒有感情,也并非完全意識不到它們所代表的歷史及文化價值。不過地方政府以經濟作為政績的參考值,導致土地的無序開采和利用,從而促使歷史文化隕落和遺失。正是因為忽視、輕視,城市規劃才存在著如此漏洞,缺乏了對歷史建筑的保護,更沒有設置專門的保護機構來維護。
2.3 規劃管理的公眾參與機制匱乏
城市的建設和發展該由城市的主人決定,城市的主人就是居民。然而由于缺乏組織、缺乏途徑以及素質尚未達到較高水平等原因,居民很難參與到城市規劃中來。政府與管理層仍然是決策城市建設的主要途徑。權利的集中導致的是監督的滯后。監督機構甚至選擇跟隨政府的腳步,對城市建設甚少參言。如此一來,決定城市建設的大權都交到了為數不多的決策者手中,城市建設的水準也完全取決于他們的個人水平。群眾的參與度太低,監督機構的職能缺失,造成了城市規劃的不合理。
3.1 鞏固建筑規劃為設計提供參考
建筑規劃與建筑設計的協調化,要對建筑規劃的基礎指導地位加以強調及突出。在進行建筑規劃時,既要立足眼前,又要長遠考量,做好建筑物功能需求的規劃布局,留存足夠的設計空間,以便于后續的建筑設計實施及優化。建筑規劃要對城市及區域的發展趨勢及建筑物功能需求的拓展提升加以分析及預測,一方面給建筑設計的介入提供設計空間及設計方向上的便利,使建筑規劃更趨科學合理,節約設計成本;另一方面可以對建筑設計中問題易發點進行分析預防,從而給出相應的解決對策及策略,提高建筑物的規劃及設計質量。建筑規劃基礎指導作用的保障及鞏固,還要做好建筑規劃理念及建筑規劃水平的改善及提升,通過對建筑規劃知識的掌握及補充,最大限度地使建筑規劃能夠與建筑設計達成匹配,最終使建筑物能夠取得質量、功能及特色上的統一。例如我國四川省成都市對下屬五城區及安徽省巢湖市對市區所采取的統一規劃建筑色彩的辦法,就是建筑規劃指導作用的集中體現,也給建筑設計提供了統一的思路,凸顯出城市獨居魅力的建筑風韻。
3.2 將建筑設計建立在建筑規劃的基礎上
建筑的實用功能及建筑物的基本功能需求依賴于建筑物的區位選擇,布局設計,而建筑物的功能擴展則需要建筑設計的參與及引導,從中體現出建筑設計與建筑規劃的一種互通性和互動性。建筑設計在實施中,在緊密依附建筑規劃的基礎上,要對建筑物布局設計進行統籌優化,采用先進的設計方法,調度建筑設計資源,力求達到建筑物建筑美感和建筑功能的有機融合。建筑設計和規劃的互動或交叉滲透中,不斷豐富及拓展建筑物的功能表現。現階段被社會廣泛推崇的環保綠色建筑,可以視為建筑設計與建筑規劃有效互動的典型。建筑規劃中明確了環保綠色建筑的方位朝向布局,而建筑設計則側重結合建筑物的實際情況,在建筑物的采光、能源系統、廢棄物處理系統等多個環節進行細化設計,從而使建筑物在外觀及功能上都達到最佳的居住效果。
3.3 規劃與設計時加強建筑與周邊自然環境的協調
在建筑規劃及建筑設計的協調上,另一有效的途徑是通過建筑物周邊自然環境的參與,為兩者的協調創造條件。在建筑規劃中,基于建筑物功能需求的發揮考慮,應注重保護及利用自然環境,在建筑物與周邊自然環境的和諧統一中,達到建筑物功能實用性和建筑物社會審美性的融合。充分利用建筑物周邊自然環境,在建筑設計上力求以新穎獨特的建筑材料及建筑技術,凸顯出建筑物所處區域的自然及人文特色,給予居住者愜意舒適的居住環境。建筑規劃與建筑設計與自然環境有機融匯的范例上,浙江省烏鎮、江蘇省昆山新區在規劃設計建筑時,形成的水特色及生態綠地特色,體現出了建筑規劃與建筑設計充分結合自然環境的特征,彰顯出了獨居風韻的地域魅力。
總而言之,建筑設計與城市規劃有著密切的關系,合理地調整二者之間的關系可以更好地促進城市的發展。隨著城市發展速度的加快,人們對于建筑風格的要求越來越高,在對建筑的設計過程中,必須要立足于城市的整體發展風格,通過建筑標志性的建筑來提升城市的知名度,近而使得建筑設計和城市規劃合理的發展。
[1]趙笛.現代生態城市規劃設計新構想[J].住宅與房地產, 2016,(9):36.
[2]常琳娜,高丹,周嘉.生態城市規劃的環境影響評價研究——以哈爾濱市為例[J].中國農學通報,2011,(26):254-259.
[3]周南,左玉輝,柏益堯,等.生態城市規劃中人口預測——以昆山市生態城市規劃為例[J].環境科學與技術,2005,(2):61-63+117-118.
TU2
A
2096-2789(2016)12-02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