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剛,閆志雄
(國網定西供電公司,甘肅 定西 743000)
圓形基礎施工工藝技巧
周 剛,閆志雄
(國網定西供電公司,甘肅 定西 743000)
變電站建筑工程施工工藝應用和控制對整個工程的質量、感觀和創優等起到了關鍵作用,特別是對圓形基礎的工藝控制還是施工中的難點和弱點,倒角條和手工倒角兩種有效的施工工藝技巧在施工中起到了主要的作用。
圓型基礎;標準工藝;倒角
在送變電工程中,變電站基礎大體為素土混凝土基礎和鋼筋混凝土基礎,從形狀上看有直角基礎、多角基礎和圓形基礎。在變電站常見的圓形基礎主要有電容器基礎、鋼構架基礎保護帽、鋼管塔基礎等,文章主要以電容器基礎為例,提出施工中基礎澆筑、倒角、伸縮縫的設置等技巧,以供參考。
按照國網(基建/3)186-2015《國家電網公司輸變電工程標準工藝管理辦法》,在工程開工前,由工程主管部門組織,對標準工藝應用及執行開展全面策劃工作,施工單位在策劃文件的基礎上,逐項編制適用于本工程、本工序的標準工藝控制卡。針對電容器圓形特殊基礎,充分重視工程標準工藝應用策劃,編制具有針對性的施工技術措施、安全保證措施、質量保證措施等施工作業指導文件,經施工技術人員論證,內部履行審批手續后,報監理項目部及業主項目部審核批準后實施,施工過程中對照標準工藝控制卡嚴格執行。建立培訓機制,在全面開展標準工藝培訓的基礎上,施工班組在施工前應逐項進行培訓交底。
3.1 工藝設計
開展工藝設計,設計單位在施工設計中根據參考《國家電網公司輸變電工程工藝標準庫》對“標準工藝”應用進行專項設計,從源頭落實“標準工藝”要求,固化工藝成果。項目開工前,加強設計審查、交底等環節的質量控制,項目部在施工圖會檢的同時對“標準工藝”應用進行專項會檢,及時發現和糾正設計缺陷,確保“標準工藝”在施工中得到較好的應用。
3.2 材料準備
在單體過程開工前,材料準備是一項重要環節,對于電容器圓形基礎,需要充分準備定型鋼模、扣件或竹膠板、支撐鋼管、倒角條、倒角模具、填充件、膠帶等材料及施工工具,在現場有序擺放以便施工中利用。
3.3 基礎澆筑
(1)以設計為基礎,樣板為標準,強化工序質量的過程控制,確保施工質量一次成優。在完成支模、縫隙處理、定型完成后,進入基礎澆筑階段。澆筑的混凝土有商混或自拌混凝土兩種,不管使用哪種混凝土,采用普通硅酸鹽水泥,強度等級≥42.5。粗骨料采用碎石或卵石,含泥量≤1%,采用飲用水拌和。混合比、強度必須符合要求,要根據基礎方量確保一次完成澆筑的混凝土量。模板采用厚度15mm以上膠合板,表面平整、清潔、光滑。鋼模板使用前表面須刷隔離劑。模板拼縫處加海綿條,板縫間要用膩子補齊。澆筑工程中一方面要考慮環境因素的影響,氣溫的高低影響混凝土伸縮系數,按照當地氣候條件,合理考慮確定澆筑時間,就定西地區而言,夏季澆筑基礎,中午溫度最高,不適宜澆筑,澆筑時間考慮在一天平均氣溫時段比較適宜,基礎剛澆筑完畢也要防止太陽暴曬;冬季澆筑施工,環境溫度要控制在10~20℃為宜,溫度過低要采取搭設暖棚等保溫特殊措施。另一方面要加強建筑過程質量控制,振搗到位。澆筑混凝土采用插入式振搗器施工,插入間距不大于400mm,上層振動棒應插入下層30~50mm,振動棒自下而上慢慢抽拉,將混凝土中氣泡完全釋放,基礎側面要勻速緩慢振搗,避免出現蜂窩麻面及漏石現象。
(2)預埋件必須為熱鍍鋅件,采用柔性材料將其周圍包裹2~3mm。并提前粘貼在埋件邊緣,相當于在澆筑完成后在預埋件周圍設置2~3mm伸縮縫,確保電氣安裝大電流焊接電容器支架時基礎由于熱脹冷縮而炸裂或裂縫,預埋件采用定型模具固定安裝,與基礎表面高出控制在2~3mm,按照預埋件鋼板大小,可適當設置排氣孔,保證預埋件的壓實,防止空鼓,在混凝土澆筑時同步完成,一次成型。電氣設備安裝完成后用耐候硅酮膠封閉;預埋地腳螺栓必須一次現澆成型,不得采用二次灌漿方式。并按照見證取樣要求,留置數量不應少于1組試塊。
(3)混凝土頂面(包括預埋件)標高及水平度用水準儀控制,表面用鐵抹原漿壓光,至少趕壓三遍完成。基礎四周及頂面做圓弧倒角,使用塑料角線。
(4)基礎倒角普遍采用的是提前在面板上粘貼倒角條和手工倒角。使用倒角條有兩種施工方法,①將倒角條提前粘貼在面板上,模板組合好后內側粘PVC板,粘貼前表面清理干凈,滿涂稀釋后的樹脂膠。10~16min后待涂膠呈干膜狀態時,將PVC板由一邊向另一邊趕貼,并用橡皮錘敲擊,以便粘貼牢固,不留氣體。粘貼后用手推刨沿模板四周將板邊刨齊、倒口,以免支模時PVC板因擠壓而碎裂,支模前將PVC外層保護模揭掉。PVC板接縫處采用熱熔工藝消除接縫。陽角采用定制PVC陰角線固定于模板內側。在處理基礎面時人工慢慢對倒角條內部混凝土振搗充實,盡可能的將氣泡排除,防止出現麻面,拆除模板時要防止損毀“雙臉皮”這種倒角方法工藝控制受限于倒角條質量及倒角條內部砂漿的密實度,較難控制;②基礎面完全收光后,混凝土凝固到一定時間(控制時間)采用倒角條順圓形模板內側、基礎邊緣將弧形倒角條慢慢壓下,人工輕輕擊倒角條背面,使其一側面緊貼模板,另一面與基礎面保持水平后再次對倒角條與基礎面結合處進行收光處理,確保“雙臉皮”的效果。
手工倒角應在表面第一次收光后大約1h后進行(要嚴格根據混凝土凝固時間控制),使用預先特制的倒角模具,緊貼模板進行手工重復壓摸面,以至倒角成型,采用清水砼倒圓角工藝,顏色均勻,倒角圓潤、無氣泡修補、光滑、層次感強、美觀。此工藝方法的效果,主要取決于施工人員的技術水平和能力,他是要通過多次培訓、實習演練才能得出的成果。
3.4 成品保護
制定成品保護措施,做好防護措施技術交底工作。提高施工人員的成品保護意識。保證“標準工藝”應用成果的完整性。在混凝土澆筑、倒角工藝完12h內采用薄膜覆蓋并澆水養護,養護不少于14d,并設專人檢查落實。
文章通過對圓弧形基礎采用倒角條和施工倒角兩種施工方法、施工工序、工藝控制的介紹,整個施工過程制作影像資料,交流材料,落實“標準工藝”應用、改進及創新成果PPT匯報材料,便于前來參觀人員交流學習,查找分析“標準工藝”示范工地建設中存在的不足和“標準工藝”應用、改進、創新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改進措施和提升工藝水平的建議,從而進一步完善施工工藝。
為加強“標準工藝”應用與創新水平,工程竣工后,應及時總結施工中良好的做法,收集過程資料,討論改進措施,提出工藝亮點,編寫創新成果,結合影像資料,組織有關專家開展現場鑒定評價,提出意見,不斷改進提高,形成圖文并茂的工作總結。
文章闡述圓形基礎澆筑施工、倒角工藝的控制,通過不斷實踐、創新得出結果,是施工單位、施工人員技術力量、技術水平的重要體現,更是是創新管理和現場實際的有機結合。總體來看,手工倒角施工工藝簡單,效果易控制,值得不斷推廣應用。
[1]陳中流.圓形基礎地基承載力的非線性分析[J].四川建筑. 2016,(6).
[2]劉炎炎,楊鳳軍.圓形基礎豎向承載力研究[J].四川建材.2014,(2).
TU7
A
2096-2789(2016)12-0220-02
周剛(1982-),男,甘肅白銀人,工程師,研究方向:工程管理。
閆志雄(1972-),男,甘肅通渭人,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基建工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