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全艷
(西北師范大學知行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心理因素對大學英語學習的影響
紀全艷
(西北師范大學知行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學生在英語的學習過程中,心理因素對其學習能力和學習的積極性等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心理因素對于學生英語學習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所以教師要想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促進學生英語學習能力的提高,就需要了解學生的心理活動,及時地發現學生的心理問題,并對此進行疏通和指導,幫助學生有效地解決問題。
心理因素;大學英語;英語學習
在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布魯納看來,知識的學習不是被動的行為,而是個人的一種主動過程。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應該是去主動地發現知識、學習知識,而不是通過教師的講解去被動地接受知識。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的心理因素可以對學生的積極性造成影響,使得學生主動或者被動地學習英語。那么對于高校學生來說,主要有哪些心理因素對于學生的英語學習會產生影響呢?
從年齡方面來看,大學生普遍的年齡都在18~22歲之間,這是一個從青少年向成年過渡的階段,也是學生在心理和生理上日益成熟的階段。受到生理和心理變化的影響,學生在思想和行為上都會發生或多或少的變化,這種變化又會反過來對生理和心理產生作用。
首先,學生的獨立和自我觀念不斷增強,個人思維能力不斷提高。在這個過程中,很多學生都形成了其基本的邏輯思維體系,對于外部的環境和事物都有自己獨特的理解和認知,且思維較為活躍,敢于提出不同的意見,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不肯采用已有的解決方法,希望能夠探索出不同的途徑。在這個過程中,大學生對于事物的認知逐漸地加入了更多的個人思想,理性化的認知中不乏個性化的存在,期望能夠在自己的觀點中體現出真理的存在。
其次,學生在智力方面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進步,且在承擔社會責任方面得到明顯進步。學生在高校這個較為獨特的生活和學習環境中,其智力和之前相比整體上提高了一個層次。在這個大的生活和學習環境中,很多學生能夠確定其明確的學習動機和學習目標,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實現自我理想,有著強大的動力,促使學生對于事物的認知水平也有了進一步的提高,能夠接受更多不同的事物,促進其辨別能力的提高,對于知識有著極大的渴求。
最后,自我的心理逐漸形成并確定。在大學學習的過程中,學生的心理特點最為活躍的部分就是其自我理想、性格以及人生觀及價值觀部分。這是學生根據自己內在的需求,對于外在事物一種有目的的選擇,并對此做出反映。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對于事物的認知有著非常明顯的理想化色彩,并且會受到教師、周圍環境、人際交往等各種因素的影響,形成具有個性的心理特點[1]。
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受到不同心理狀態的影響,學生對于學習所保持的興趣以及最終的學習效果都是不同的,甚至會出現非常大的差異。當學生對于學習保持著積極的狀態、充滿興趣,那么最終的學習效果自然是非常高的,但是當學生對于學習感到乏味無趣,甚至從內心排斥學習,那么最終的學習效果自然是不言而喻的。要想有效地進行大學英語的教學,教師必須要認識到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心理活動和心理特點,幫助學生掃除心理障礙。具體來看,對學生英語學習造成影響的心理因素主要有以下幾點。
其一,學生的自我意識較強,不管是在思想上還是在行為上都表現得較為沖動,對于英語的學習有著或多或少的排斥或逆反心理。當前情況下,大學生對于自我意識以及自我獨立性的呼吁較高,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其自身所存在的心理弱點。比如對于他人的意見不管不問,對于外在的事物大多采取批判看法,即便是正確的事物,也不會采納和吸收,對于自我比較重視。自我意識的強烈,使得他們在認知周圍事物的過程中摻入了過多的個人主觀色彩,對于問題的分析受到主觀的影響,科學性不足,導致對于問題的認識不夠深入和全面。所以,對英語學習就會出現或多或少的排斥情緒。
其二,學生的個人情感比較豐富,對于英語的學習易產生惰性心理。在大學這個特殊的過渡時期,學生的情感極為豐富,不僅存在著積極的方面,也有很大一部分消極的方面。這種負面的情緒就會影響到學生的正常生活和學習。比如在英語的學習方面,學生缺乏對于英語學習的主動性,上課期間認真聽課,練習的時候去做自己的事情,消極面對一切和英語有關的學習,排斥英語活動,對待作業則是得過且過,能抄則抄。
其三,在英語學習過程中,學生的記憶能力和記憶方法對于英語的學習有著很大的影響,可以說記憶能力的高低對于英語的學習有著直接的影響[2]。記憶,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是經歷過的事物在大腦中的再次反映,是對信息的一種再次加工和輸出的過程。在克拉茨基看來,編碼、儲存以及提取,這是記憶過程中的3個不同階段或環節,而有效的記憶要求這3個環節必須是完整的。對于很多學生來說,英語學習最困難的就是對于單詞的記憶,單詞記不住自然英語就說不出來。從記憶的過程來看,學生之所以記不住單詞是因為他們只有最基本的識別,而沒有接下來的回憶。還有一部分學生是由于記憶方法不科學,單純的死記硬背只在短時間內有效,時間長了也就忘記了。
在當前的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學生受到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的影響,對于其英語的學習造成了很大的困擾,對于其英語學習效果也有著很大的影響??偟膩碚f,心理問題的產生對于學生的心理健康和學習生活都有著極為不利的影響。作為教師,應當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問題、擺脫心理障礙。
(1)一切教學工作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盡最大可能消除學生對于英語的排斥和抵觸心理。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需要在英語的教學過程中營造輕松自由的教學氛圍,逐漸地消除學生對于英語學習的排斥情緒和逆反心理。教師需要將自己也融入英語教學活動中,而不是一名旁觀者,更多的應該是一名參與者、組織者和指導者。所以這就要求教師在進入課堂之后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不管是知識的教學還是活動的開展,都要站在學生的角度去考慮,讓學生從對話和教學中感受到自己被尊重,從而消除學生對于英語學習的排斥或抵觸心理,讓學生真正地從內心喜歡學習英語。
(2)有效地設計相應的教學情景,引導學生擺脫學習英語的惰性心理。教師對于英語教學的設計和準備直接影響到英語教學的成敗,好的教學設計可以使得整個課堂輕松愉快,學生聽得開心、教師教得輕松;而失敗的教學設計會導致學生覺得無聊,從內心排斥,教師教得也累,整個課堂死氣沉沉。單調乏味的課堂教學會讓學生極易產生惰性心理,所以這就需要教師在設計的過程中多采取聽說結合、演說結合的形式,培養學生對于英語的學習興趣;從多個角度設計問題和活動,引導學生,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3]。對于問題的設計,需要教師引導學生擺脫固有的思維模式,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此外,還需要教師組織多樣化的教學實踐活動,讓學生運用英語進行交流、練習。
(3)幫助學生克服心理上的學習障礙,促進學習效率的提高。首先是英語思維習慣的形成。漢語有漢語的思維,英語也有英語的思維。馬克思認為一個人要想學好外語,應該盡量去忘記自己的母語,用外語的思維去思考,這樣才能真正學好外語。舉個簡單的例子,我們在告別時說“Bye Bye”,而不說“再見”,這就是一種英語思維。其次是需要學生在課后對于所學知識進行復習,提高學生的記憶能力。復習對于英語的學習來說是非常重要的,造成遺忘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在學習之后沒有復習,導致記憶無法維持。英語知識的學習最好在二十四小時內進行復習,同時需要注意再次復習的時間間隔。除了進行思考外,朗讀也是一種非常有效的復習形式,朗讀需要嘴巴、耳朵、腦袋、眼睛、雙手等多個器官共同配合,這是促進記憶的極為有效的辦法[4]。為什么我們在學習漢語的時候并沒有感到那么困難,就是因為我們在日常的生活和學習中接觸的都是漢語,我們聽的是漢語、說的是漢語、讀的是漢語、寫的也是漢語,所以我們漢語學得并不困難。要想有效地學習英語,就需要多讀多看,多接觸一些英語方面的事物,多了解英語文化。當學生對于英語了解得越多,學習就會越來越輕松,對于英語的興趣也會越來越濃烈。
(4)關注學生的真實需要,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很多學生在進入大學之前,對于英語的學習都是停留在書本以及試卷上的,很少有機會或者有時間去交流,會讀、會寫也會背,但是就是不會說,這在很多學生身上都表現得非常明顯。這就需要教師做出有針對性的教學,了解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最缺的是什么、最需要的是什么,哪些學生需要多說,哪些學生需要多看,哪些學生需要多讀,哪些學生需要多背。對于一些英語成績不是很理想的學生,教師需要制訂不同的教學計劃和教學進度,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夠學習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識,而不是讓英語課堂出現“一刀切”或者是“吃不飽”和“不夠吃”的現象。我們都知道,興趣是促進學生學習的最好動力,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采取多種方式培養學生對于英語的學習興趣。比如一些有趣的情景演練,由多名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鼓勵學生參與到學習中[5]。
綜上所述,大學英語的學習既受到智力方面的影響,又受到心理因素的影響,所以在日常的英語教學過程中,需要教師和學校共同努力,發現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的心理問題,及時地探索出解決措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讓心理因素成為學生提高英語學習水平的推動力。
[1]吳一安,劉潤清,P.Jeffrey.中國英語本科學生素質調查報告[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3(1):36-46.
[2]楊娟.我國大學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經營管理者,2010 (15):338.
[3]王金巴.大學生英語寫作中的回避現象調查研究[J].外語教學,2010 (3):55-59.
[4]焦立東.大學生英語作文個案研究——錯誤及錯誤分析[J].瘋狂英語,2009(1):20-23.
[5]郭大光.研究生自主學習與知識自我建構的相關性[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06.■
G420
B
1671-1246(2016)16-006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