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潔
(河源市衛生學校,廣東 河源 517000)
“傷口護理”說課教學設計
魏潔
(河源市衛生學校,廣東 河源 517000)
傷口護理是集無菌技術、換藥、包扎為一體的護理技能,是外科護理工作崗位必須具備的專業技能之一。為滿足崗位需求,體現職業教育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以發展技能為核心的理念,從教材內容分析、學生學情評估、教學目標確立、教學策略選擇、教學環節設計5個方面闡述“傷口護理”這一內容的說課設計過程。
護理學;“傷口護理”;說課設計
說課是以教育科學理論和教材為依據,針對所授課的具體特點,由授課教師在備課的基礎上,面對同行或教研人員,講述自己的教學設計,然后由聽者評說,達到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是一種教學研究和師資培訓活動[1]。簡單來說,就是要說明這節課教什么,為什么要這么教,這么教有哪些理論依據,收到了什么樣的教學效果。因此,開展說課活動是教師圍繞教學改革而開展的一種集思廣益的活動[2],是提高教師素質,優化課堂教學,落實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3]。現以護理技能綜合實訓中“傷口護理”的說課設計為例,與大家共同探討。
護理技能實訓是護理專業的主干課程,是衛生部頒布的“全國衛生系統護士崗位50項護理操作”中的重要一項,也是護士執業資格考試的重要內容。因此,在學習過程中強調傷口護理操作的重要性,對學生而言在臨床實際工作中具有重要意義。
本課選自廣東省衛生中等職業教育規劃教材《護理技能綜合實訓》(主編:翟麗玲、黃秋杏)。通過“傷口護理”的教學實訓,緊密結合臨床,既鞏固了學生的理論知識,又能提高學生解決臨床實際問題的能力與臨床思維能力,使護理技能教學更具系統性、規范性,從而為提高學生的崗位適應能力和畢業后的就業競爭力打下堅實的基礎。
本次授課對象為中職護理專業二年級第二學期護生,他們前期已掌握無菌操作技術,具備完成外科換藥和包扎的基本操作技能,但對理論知識的理解與接收能力相對較弱,不喜歡一成不變的傳統教學模式。不過,正值青春期的他們個性活潑、操作能力強、創造性強。
3.1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和學生的具體情況,本次課以“關節部位Ⅰ類傷口”為例設定以下教學目標,分別是技能目標、知識目標、素質目標,其中技能目標為本次課的關鍵目標。
(1)技能目標:一是正確采用雙手執鑷法對傷口進行清潔與消毒;二是初步具備“8”字形繃帶包扎的能力。
(2)知識目標:掌握傷口護理的無菌操作要點。
(3)素質目標:操作中體現護理崗位的“愛傷”精神和團隊合作精神。
3.2教學重點、難點
為有效實現以上教學目標,依據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設置本次教學的重點、難點。傷口護理的目的是預防感染,而在操作中是否正確清潔與消毒傷口是影響傷口愈合及預防感染的重要因素,因此“傷口的清潔與消毒”是重點;包扎時起點的固定、環繞、松緊度的把握等要點均是在臨床操作時較難把握的細節,因此教學的難點是“8”字形繃帶包扎。
3.3課時安排
依據教學大綱,采用工學結合、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模式,為更好地突出中職院校培養實用型人才的理念,安排2學時的技能實訓教學。
4.1策略選擇
采用任務驅動與情境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方法,使學生扮演責任護士角色,明確本次課的任務是糖尿病患者傷口護理。結合情景案例、分組練習、成果展示、小組討論、教師點評及填寫自評表等途徑,完成傷口護理操作這項任務。
4.2選擇依據
(1)有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中專階段的學生喜歡輕松愉快的學習方式,如果能在教學中利用他們動手能力強的特點,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發揮他們的創造性,往往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任務驅動正好是通過創設具有趣味性的情景,把教學內容轉化為具體的工作任務,讓學生帶著真實的任務去學習,從而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獲得知識與技能,完成由被動地接受知識到主動尋求知識的轉變。
(2)有利于實現教學與崗位能力需求的無縫對接。通過這種任務式教學,由淺入深,由理論到操作,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又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將這兩者結合在一起,可以讓學生揚長避短,提高學生的護理操作技能和臨床思維能力。
教學環節主要設計為三大模塊,包括課前準備、教學過程和課后延伸,即讓學生通過自我學習、視頻導入、案例導入、小組討論、觀看演示、動手模仿、歸納升華,最終完成本次理論課的教學。
5.1課前準備
根據學生認知水平的差異,將全班分為10組,以每班30人的標準來算,每組3人。每組推選出組長,盡量做到組間同質、組內異質。準備好以下教學資源:能容納四十人左右的外科實訓室、傷口護理操作的所需用物、情景案例、操作評分表、評價表、感悟表、教學視頻等。
5.2教學過程
設計情景任務→小組討論→操作演練→成果展示→教學評價。這5個環節是按照任務驅動教學的要求設立的,即通過分配任務→制訂任務計劃→實施任務計劃→評價任務→遷移任務來完成教學。
(1)設計情景任務(5分鐘)。案例:1床,張德健,男,54歲,有糖尿病史5年,右下肢膝蓋破損,傷口術后6天(Ⅰ類傷口),臨時醫囑:換藥一次。創設仿真的情景,把傷口護理操作內容轉化為具體的臨床工作任務,讓學生理解并明確任務及分工。通過向學生提問的方式,回顧理論知識。
(2)小組討論(15分鐘)。為了使學生理解任務,讓學生以組為單位,根據任務與角色分工,對操作中的關鍵點進行思考、分析和討論,學生可以查找課本、視頻等資料做好知識儲備,討論完后形成小組具體的實施方案。教師對每組學生確定的方案進行審核,判斷其可行性,及時給予引導。
(3)操作演練(45分鐘)。即計劃的實施,這一環節是整個教學過程中的核心。組織學生以組為單位,以任務為中心,進行護士、患者、護士長3個角色的輪流扮演,結合操作評分表、評價表,共同完成任務。通過3種角色的輪換,學生可體驗不同角色的感受。在這3個角色中,護士的工作任務最重,可概括為以下幾點:評估→準備換藥物品→去除敷料→消毒→更換敷料→包扎固定→污物敷料的處理。教師在現場巡視,檢查學生對各自方案的執行情況,了解學生在演練中的真實情況,并適時給予技術糾正與指導。
(4)成果展示(15分鐘)。學生完成了角色輪換的操作演練后,教師隨機抽取一個小組學生進行成果展示,教師和其他學生根據評價表,對該小組的任務完成情況進行評價,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整個操作流程的印象。
(5)教學評價(10分鐘)。教師先讓學生就演練情況進行討論,即自評、互評。討論的內容包括如何去避免操作時常出現的誤區、技巧有哪些,然后派小組代表進行總結發言,通過發言來鍛煉學生對知識點的提煉能力。然后教師進行點評,結合學生的反饋及評價表,點評學生的方案是否可行,對學生操作中出現的共性問題做針對性指導。同時對學生在演練中的出色表現給予表揚和鼓勵,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操作完成后,組織學生將所有操作用物歸位整理,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職業習慣。
5.3課后延伸
課堂活動的結束意味著知識內化的開始,為鞏固學習效果,筆者設計了以下兩種類型的作業:(1)鞏固性作業,學生在組長處說出傷口護理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項,目的是加深對知識的記憶;(2)實踐性作業:關節損傷后污染傷口的患者,應如何處理?讓學生真正掌握傷口護理的技能,也更好地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讓學生學會舉一反三,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
以上是筆者“傷口護理”章節的說課教學設計。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筆者會根據學生的具體反饋做出相應的調整,做到因材施教,實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讓學生進入臨床后更好地為患者提供護理服務。
[1]瞿曉林.呼吸運動調節實驗說課設計[J].醫學研究與教育,2010(1):107-109.
[2]齊翠花,陳衛剛.“消化性潰瘍病人的護理”說課[J].農墾醫學,2012,34 (5):474-476.
[3]李偉.高職護理專業“說課”教研活動的實踐探討[J].護理研究,2012,26(12):3254-3255.■
G420
B
1671-1246(2016)16-006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