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亞智 孟雪君(中國石油大港油田天然氣公司, 天津 300280)
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規劃體系研究
何亞智 孟雪君
(中國石油大港油田天然氣公司, 天津 300280)
最近幾年,國內交通事故呈明顯的上升趨勢。但是反觀國外發達國家交通事故出現的機率較低,這主要歸功于交通安全措施長期的實行,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規劃體系則是實行安全措施的基礎,筆者在本文中對其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討。
道路交通;安全管理;體系研究
進入新世紀后,國內交通事業獲得快速的發展,私家車數量暴增,各城市相繼開展交通安全管理規劃的編制工作,但是由于標準的不統一,導致各城市規劃的內容、深度等存在一定的差異,導致交通安全沒有得到有效的控制。要想實行科學的安全措施,必須保障安全管理規劃體系的科學性,筆者在本文中對此進行深入的探討和分析,以期進一步提升國內道路交通安全水平和質量。
(1) 規劃的目標 ①定性目標:對規劃區域內的交通安全水平全面改善,確定在可遇見的時期內提升道路交通安全的水平和層次。②定量目標:以建設體系為指引,制定符合城市實際情況的定量指標,在規劃區域、規劃時間內降低交通安全事故的人員傷亡、財產損失數量,達到預定的目標。
(2)規劃的原則 其一,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結合的原則:以定性為基礎,輔以專項勘察、資料收集以及定量分析歷年的道路安全數據,制定可行的交通安全管理方案。其二,因地制宜原則:對規劃區域充分的考慮,以區域內的道路、交通等實際情況加以思考,尊重事實存在的各項條件,制定符合實際情況的方案。其三,系統性和動態性相結合的原則:以道路交通的整體體系為基礎,致力于全面改善交通條件,不能靜態的實施方案,應該重視其動態性,根據執行的實際情況及時的改正其中的不足,不斷地對其完善和改進。其四,微觀結合宏觀的原則:重視道路交通整體的安全性;重點關注事故頻發路段、時間、季節等。其五,近期和中遠期相結合的原則:首先對現有道路系統的安全性進行分析,以此為基礎,輔以科學的預測,提出合理的發展對策和建議,保障道路交通安全的可持續發展。
(1)空間層次 以國內行政區域劃分的實際情況以及相關法律法規的指導,縣級及以上政府應該秉承中央政府政策精神,劃分規劃的空間層次為四層:縣、區級,地市級、省級、國家級,各個層次在規劃上有不同的要求和重點。
(2)時間層次 筆者認為規劃道路交通安全涉及的內容較多,所以規劃的時間應該盡量和其他規劃保持一致,這有利于實施的統一性,更有利于分析和搜集相關資料。不僅如此,在交通安全規劃實施的過程中,編制單位一般會統一的規劃近期和中遠期目標。所以,需要規劃的可操作性較強,筆者認為時間層次上應該劃分為兩個:近期、中遠期。通過這樣的方式,空間的四個層次應該相對應的對近期和中遠期進行規劃。
交通安全規劃涉及政策、標準等的制定,該工作比較嚴肅,因此需要有章程和原則,在相關政策、規定的要求下,會同各部門的專家、學者集思廣益,保證制定的科學性。如果有必要,擬定出臺的措施應該首先試行,在對應地域和時間范圍內,正式出臺之前要以信息的反饋為基礎,進行修補、修改和調整,減少規劃的隨意性,提升規劃的科學性。
調查和交通安全規劃相關資料的過程中需要實現的目的有三個:其一,深入剖析區域內交通安全的實際情況,為制定安全管理方案提供現實依據;其二,了解區域內發生交通安全事故的情況,為預測交通安全發展水平提供參考;其三,要想建立健全交通安全信息數據,就必須有基礎資料的支撐。因此需要我們慎重對待,在編制的過程中重視各種資料的搜集和管理。
筆者將規劃文本分為七章:第一章:概述:主要是論述規劃實施的背景、目標、原則范圍等。第二章:規劃對象的實際情況以及道路交通的特點;第三章:分析和調查道路交通安全現狀;第四章:評價交通安全評價并診斷存在的問題;第五章:分析道路安全發展的趨勢以及存在的問題和不足;第六章: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近期規劃;第七章:道路交通安全中遠期規劃。
作為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只有保障規劃的科學性,才能保障交通安全管理的科學性、高效性。當前,國內道路交通安全規劃處于初級階段,各地區,各部門制定的科學程度、深度等存在差異性。筆者在本文中以現有的研究成果和實踐經驗為參考和依據,系統的研究了安全規劃體系。筆者提出的交通安全管理規劃體系,應該以豐富的理論和實踐為基礎,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國內可能出現新的問題和情況,規劃體系也應該做出對應的改變,以進一步完善。
[1]牛學軍,唐述春,朱茵.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規劃理論體系的構建[J].綜合運輸,2006,(11).
[2]劉東,路峰.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規劃體系初探[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 2004,(05).
[3]趙中國.以人為本 服務為先 青島創新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與服務工作新模式[J].道路交通管理,2012,(12).
[4]朱茵,張宇翔,隋曉慶,王鶴飛,王軍利.道路交通安全狀況預測及管理規劃方案研究[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11,(03).